培養孩子擁有不計較小事的心的禮儀知識

培養孩子擁有不計較小事的心的禮儀知識

  中國禮儀,是指中國的禮節與儀式,古代一般推行周禮。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培養孩子擁有不計較小事的心的禮儀知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養孩子擁有不計較小事的心的禮儀知識

  練就一顆不計較小事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首先,學會模糊處理。

  必須明確,一個人實在是沒有必要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要看得清清楚楚,問得明明白白,那的確是一件徒勞無益的事,而且還破壞了生活原本的美好,影響了自己的心情。要知道,生活不是搞學問,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算看清楚了,也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生活實踐告訴我們,將生活中的小事模糊處理,才能體味“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生活樂趣,也才能讓自己的心思用在真正的大事中,從而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這樣,心靈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舒暢。

  其次,試著一步一步調適自己的心態。

  一是要學會在不如意的小事面前自我安慰: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那就不可能再挽回了,就讓往事成為歷史,然後欣然接受眼前的事實,並試著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出努力和改變。二是重新調整自己看待大事小事的觀念,患得患失,就是因為把許多無足輕重的事看得太重要了,其實並不是那些小事影響了你的心情,而是因為你太過留神那些無關大局的小事,所以你的心靈才負累沉沉。三是多問自己一些問題;”這件事情真的那麼重要嗎?”“這件事情有那麼糟糕嗎?”這樣你會發現自己的斤斤計較實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四是試著把那個你很在意的小事擱置一邊,然後想辦法忘記它,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這件事情已經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重要了。

  培養孩子懂得節約習慣好處的禮儀知識

  如今,不少城市獨生子女的頭腦中幾乎沒有“節儉”的概念,他們不知道量入為出、花錢大手大腳,更不懂得物盡其用、量入為出,浪費現象隨處可見。孩子們的這種行為,折射出的是成人實際節儉意識的弱化、節約教育環節的缺失和節約教育模式的僵化。

  1、家庭教育缺位

  很多家長自身不重視節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而父母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也從一個側面刺激了孩子們的消費慾求。家庭節儉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腳的一個重要原因。

  孩子不懂得節約,折射出成年人的不良的行為方式。在我們身邊,不乏出手闊綽的父親和隨手倒掉飯菜、扔掉物品的母親,他們的行為自然不可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節儉,何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細節上不注意節約,不能做到愛護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燈滅,孩子又怎麼能真正明白處處節儉的道理?對於孩子們這一不良習氣的形成,專家認為不該苛求孩子,家長們尚且鋪張浪費,怎能要求心智還沒成熟的孩子呢?應該反思的是我們成人的行為怎麼了、我們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孩子們來講,“粒粒皆辛苦”是背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遠離勞動使孩子對“辛苦”沒有親身的體驗,是導致他們浪費的另一個原因。讓孩子懂得珍惜,學會節約,家長除了以身作則外,還要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實際勞動,體會父母辛苦掙錢的不易,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辛勞,才能發自內心地理解節約的含義。

  2、學校教育缺失

  有不少家長希望學校能開展節儉教育,使孩子有意識地降低消費、愛惜財物,認為透過老師來對孩子進行教育,不容易使孩子反感,比家長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據瞭解,目前節儉教育的力度隨年級增高而遞減。幼兒園的老師經常教育孩子們節約用水,講勤儉節約的小故事;在小學低年級曾開過“養成節約美德”的主題班會;而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則偶爾開展節水、節電的宣傳活動,至於少花錢,學校老師講得很少。

  一位資深中學教師表示:在課堂教學中幾乎沒有專門的節約教育內容,班會等活動也很少以節約為主題。不少被認為節約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學校,也大都側重在節能教育上。

  3、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縱觀現行的節約教育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控訴舊社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呼喚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還停留在尋根之旅、憶苦思甜等上世紀節約教育的水平。這一模式的缺點就是脫離實際,流於形式,無法讓孩子感同身受。二是講述國家資源有限,現在浪費了以後就沒的用了,關注面過於宏觀,對孩子的觸動也不大。教育模式的僵化可見一斑,因此二者都難以起到預期效果。

  孩子浪費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孩子渴望被注意,浪費攀比不完全是虛榮心作怪,透過攀比亦可以獲得自我獨特的感受。某些成績不好又沒有各種特長的孩子更喜歡攀比,他們的心裡“潛臺詞”是,如若不這樣很難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證明自己的價值。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不是僅僅靠高消費和浪費達去到引起吸引他人關注的目的。

  培養孩子這四個素質很關鍵的禮儀知識

  1.樂於分享

  孩子在與其他小夥伴玩耍的時候,父母要教會他們樂於分享,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食物與比人分享,這也是一種道德的體現。另外,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分擔,也就是說,如果和小夥伴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學會幫助小夥伴分擔,這樣才能做一個更好的人。

  2.禮貌待人

  父母在平時要讓孩子學會禮貌地與人打招呼,學會說些文明用語。例如,在見到社群裡的爺爺奶奶們時,要知道說“爺爺好、奶奶好”,在與朋友分別的時候要知道揮揮手說“再見”。從家裡去上學之前,要說聲“爸爸媽媽再見,我先去上學了”,在見到老師的時候要學會說“老師好”。這些禮貌用語都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因為這是孩子的基本禮儀規範。

  3.將心比心

  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將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強加到別人的頭上,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因為害怕責罰就將責任推卸到別人的頭上,或者是將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推給別人,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的。

  4.助人為樂

  父母在平時要教育孩子熱心助人,在同學面臨作業不會寫的時候,要讓孩子主動地去教別人;如果遇到老奶奶走不動路的'時候,要讓孩子去攙扶一下;對於弱者養成同情之心,當然也不要過分同情,愛心也要適度。

  女孩子應該這樣培養氣質禮儀

  1、站:站一定要挺,抬頭挺胸收腹,頭別仰上天,胸別挺出去了,一切要平直,這是最基本的站姿,並且不管在哪裡,在哪種場地,只需要站立,就維持這種外形,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習慣。假如你說不可以,我站不出那效果,那就回家去練,腳跟、臀部,兩肩、後腦勺貼著牆,兩手筆挺下放,兩腿並籠做立正姿勢站上個半小時以上,天天如此,不相信你站不出那效果來。

  2、坐,坐姿一定要雅,上身要正,臀部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腿可以並籠向左或向右側放,也可以一條腿搭正在另條腿上,兩腿自然下垂。但切記不可兩腿叉開,腿也不可翹椅子上,假如你還沒習慣的話,就利用休息時間來練習一下。

  3、走:走,先用一下站的姿勢,抬頭、挺胸、收腹,別總是低頭數本人的腳指頭。走在路上就把路看做是你的T型舞臺,但也不是要走的橫行蠻橫,不要走的目中無人,不要目不斜看,要走出本人的魄力,不要急步流星,也不要走的生怕踩了路上的螞蟻,悲痛不慢,穩穩妥賣。剩下的就是走姿了,可以扭,臀部的扭動更顯你的腰姿,但不要上身全隨著動起來,給人瞧上有輕浮感,兩手筆挺,前後搖擺,不是走軍姿,也不是走正步,要自然協調。

  4、外型上還有一點要注重的就是打扮了,不一定要非是名牌,但是一定要合適本人的年齡,身材,要穿出本人的個性,一件好的衣服穿別人身上感覺很好,但不一定就適合你穿。

  5、好了,外型已具備,那如今要的就是自信,自信你是最美麗,最優良的。不要擺正在嘴上,做人一定要是謙虛的,聰慧的人都是誇別人的。也千萬不要在網上吹捧本人,怎樣樣了,給的希望越大,見到真人時也就失望越大。要放在心裡,從心裡往外的散發,表現在你的臉上。

  6、說到臉那就要說說臉部心情,要淺笑,記得是淺笑,不要呆若木雞,也不要笑的花枝亂顫。做不到笑不露齒,那就靜靜上揚一下你的嘴角。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眼睛,聽別人說話,或者跟人說話時一定要看著人家,不要左顧右盼的,記得有本書上說女人的眼睛是她心靈的一道閘門,那就好好的利用這到閘門,把你的自信體現出來。

  好了,一切具備了,不管你是高的矮的,還是美的醜的,給本人一點信心,相信本人就是最有個性的,展現你們的自信,給本人多加一分氣質。

  差點忘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要有修養,要有內涵,千萬別被人這樣說,那人瞧著很有氣質,但一張嘴髒話連篇。記得,不管想不想做有氣質的人,千萬不要罵人,那樣會毀了你一切的美好形象,從氣質開始,維持本人一顆乾淨仁慈的心吧。

  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的禮儀

  一、首先必須明確孩子應該具有哪些良好行為習慣

  有益於孩子身體健康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衣物、身體)和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挑食、按時吃飯睡覺等。

  有益於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獨立完成一點小事,家長如輔以贊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自信的孩子會為自己的能力而驕傲,在今後生活與學習中也定當自立自強。而家長包辦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會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夠自立,這樣的孩子會面臨怎樣的後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於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懂得關心、愛護、幫助他人,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則。比如不打人、不說髒話,與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並幫助他人等。在當今社會如果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意味著擁有了成功的鑰匙。

  有益於孩子事業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恆有毅力。這是影響孩子將來學業成就最重要的一個行為習慣。常聽說家長給孩子報了許多輔導班,整日疲於奔命卻又總是不了了之。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依興趣選擇一到兩件喜愛的技能堅持學習,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技能經過日積月累終會有所成就,也並不需要“以文補武”或“以武補文”,因為無論學習什麼技能都有益於注意力的集中,而這一習慣會自然向其他技能學習領域轉移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請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的孩子哪個不愛?又怎會不成功呢?

  二、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八字原則

  1、以身作則

  家長隨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會講公共衛生,或者說教師如果打罵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別打罵小朋友,孩子身邊的成人自私就不會有寬厚仁愛的孩子……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作為家長和教師,必須明白孩子的行為習慣都是後天學習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則示範表現好的行為,孩子學會不良行為的機率會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現不良行為矯正起來也較為容易。

  2、讚揚為主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調皮好動,做什麼都不專心,讓他學書法養養性子”,有的說:“我的孩子膽小怕羞,讓他學武術鍛鍊膽量”。文藝武藝是各有長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特徵,或外向好動或內向羞澀,氣質同時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並且一個人的優點往往也是一個人的缺點。因此家長與教師不應逆水行舟,正確辦法是發現孩子所擅長的、所感興趣的,在此基礎上多表揚多鼓勵孩子的些許進步,逐漸引導孩子發揮長項糾正短項。試想哪個孩子不喜歡被誇,他有了自信才有膽量嘗試他原先不擅長的。

  比如對好動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表演得真好,媽媽再講個新故事你來表演”,他會不會安靜坐下聽故事呢?對好靜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畫畫都這麼棒,跳個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勵下他如果開始跳舞,家長更應立即稱讚。和開始舉例的那些隱含貶義的用語比一比有什麼不同效果?試試就知道了。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孩子的每一點小小進步都需要及時地、大張旗鼓地稱讚,使他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的途徑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去探親訪友,還是在家中款待親朋好友,這都是讓孩子學習禮儀、提高交往能力的好機會。

  在日常的生活中,讓孩子學會待客之禮。在等待客人拜訪前,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家長告訴孩子見客人應有的禮節,如在客人面前應面帶微笑,起身主動問好;對客人的提問認真回答;孩子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熱情招待客人,為客人端茶送水。在家長與客人交談時,告訴孩子不要打鬧嬉戲,更不要隨便插嘴和吵鬧,尤其是不要對客人評頭論足,不要向客人討要禮物等。客人臨走時,也要孩子送至家門口,說“再見,下次再來!”等禮貌用語。

  家長良好的言行舉止是孩子學習社交禮儀的最好榜樣。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以好的影響。平時,家長就應創造機會一讓孩子多實踐,鼓勵孩子參加各種人際交注活動,對孩子的禮貌行為及時肯定讚揚,讓孩子體驗到禮貌行為帶來的愉悅,以利於鞏固、重複這種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需要注意的是,當著客人的面,千萬不可責怪孩子,這會讓客人難堪,孩子惱怒。不要當著客人和孩子的面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這樣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實際生活當中,孩子眼中看到的還不是一個到處人人彬彬有禮、禮讓謙和的世界,一些家長平時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孩子回到家庭這個小環境,在百般寵愛下,所有壞習慣都會故態復萌,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能不斷運用和鞏固良好禮儀的環境,使其內化為孩子持久的行為。

  培養孩子文明禮儀的方法

  一、讓孩子知道什麼叫禮貌

  當看到孩子有不禮貌行為時,大部分家長的反應是:訓斥、批評,而沒想過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禮貌是什麼,什麼行為是有禮貌的什麼行為又是沒禮貌的。

  父母有意識地在不同場合、根據不同物件教給他具體的做法。如對長輩說話時要使用"您",早上主動向認識的人問好;分別時要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用"請";得到幫助後要說"謝謝";對長者不能稱呼姓名或叫老頭,而要稱呼"老爺爺"、"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家裡來了客人要有禮貌地回答客人的問話;到別人家裡不隨意動東西

  二、 反覆練習形成良好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說出來的,而必須透過不斷地練習才能形成。比如,每天都要搭乘電梯好幾次上下樓,可以教孩子一走進電梯先向開電梯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問好。別人幫著按了樓層,

  要說謝謝。離開電梯時,要向電梯裡的人說再見。每天練習,他自己就會主動地問候了。

  三、及時制止孩子不禮貌行為

  讓孩子明白,用不禮貌的方式表達要求,得不到好效果。 比如孩子打你或叫你"大笨蛋"時,怎麼辦?這時候,家長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靜,然後堅決地告訴他這樣做是錯的。然後,還要告訴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要求。

  四、多提供孩子和客人交往的機會。

  有些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打擾來訪的客人,會把孩子打發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可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會想:媽媽為什麼不讓我跟客人在一起,是不是我總是做錯事情?久而久之,家裡一來客人,孩子就會自動躲到旁邊去。所以,當有客人來訪時,父母應該把孩子叫來,向孩子介紹客人,再向客人介紹你的孩子,可以讓孩子幫客人拿拖鞋、拿杯子,和客人一起說說話或做做遊戲,而不是把孩子打發到一邊去。

  最後,家長要注意,父母的以身作則永遠是最重要的。潛移默化中,教孩子要懂得禮貌,即便他一時不理解"尊敬"、"謙讓"等概念的確切含義,但只要父母每天都用尊敬、謙讓的態度對待別人,孩子就會注意進行模仿,這些都是孩子今後形成良好家教的基礎。

  寶媽談如何培養的孩子禮貌禮儀?

  一、父母要做好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而且他們與父母的接觸最多,所以孩子通常會模仿父母。因此,家長們如果想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首先就要成為孩子的良好榜樣,不妨從自身做起,先成為有禮貌的人。

  其次,家長們要讓孩子耳聽目染,經常在孩子面前說禮貌用語,待人接物都要有禮貌。最後,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等。

  二、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所具備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父母們要懂得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1至2歲的孩子

  可以教他微笑和講文明用語。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兩項教育越早進行越好。

  首先,讓孩子明白微笑的含義是表示友好,並且鼓勵孩子給他人微笑。還可以經常逗逗孩子笑一笑,讓孩子多笑,愛上笑。

  其次,在教孩子說話時,不僅可以叫孩子叫爸爸媽媽,還應該叫孩子說一些文明用語,如謝謝、對不起,這個時期的孩子學習到這些文明用語,印象會比較深刻,對其未來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2至3歲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顯然能夠做更多的事情,所以這時候可以教孩子些什麼呢?

  第一,教孩子與人打招呼。比如當與熟人見面時,教孩子說叔叔或阿姨好,而且每當孩子說一次就得給孩子鼓勵。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就會可以並且能熟練的與他人打招呼了。與他人分別時,要讓孩子說叔叔阿姨再見等。

  第二,當家裡來客人時,鼓勵孩子教孩子說迎賓的文明用語,如果孩子大一些,可以讓孩子給客人送茶水等。如果隨行的客人中有與其相當的小朋友,可以教孩子拿出其東西與他們分享。

  第三,教孩子尊重他人。當父母與其他人說話時,教孩子要學會安靜,做一個有禮貌的傾聽者。如果有急事要離開,那麼要小聲與父母說,或透過一些小動作來提醒父母。

  一個孩子是否有禮貌,很大程度在於父母,所以想要一個懂事有禮貌的孩子的父母們,要從小就得培養孩子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