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禮儀教育特點的比較

東西方禮儀教育特點的比較

  試比較東西方禮儀教育特點及教育借鑑-文章從分析東西方禮儀教育特點入手, 對東西方禮儀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透過比較認識東西方禮儀教育的異同及其在社會領域和文化領域的作用,學習東西方禮儀教育的成功經驗, 對於改進和完善我國的禮儀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和現實意義。

  1東方禮儀教育特點

  在東方,因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較深,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在禮儀教育中,特別重視家庭倫理、社會倫理的教育;提倡國民堅持道德自律、以禮待人、和諧的人際關係;對社會有義務感、責任感等等。今天,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強,各國都堅持傳統道德價值作為抵禦西方文化消極影響的屏障,特別注重向學生灌輸儒家倫理所提倡的講究仁愛、遵循禮儀、重視群體的道德價值觀念, 因此禮儀教育備受重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對學生的禮儀規範教育高度重視

  有些國家意識到提高公民道德水平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需要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因此, 強調德育從青少年抓起,循序漸進。這一點在日本表現得特別充分。日本政府歷來重視對學生的禮儀規範教育,並視其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文部省在1872 年釋出了“小學生須知”, 要求學生具有基本的禮儀, 有禮貌、懂規矩。1883年,日本文部省又釋出了“小學禮節規矩”,對禮儀規則進行了詳細具體的闡述。很多規則一直被沿用到現在。現代日本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制度, 道德教育課程的設定,教材的編寫等,都突出了禮儀教育的內容。由日本文部省統一編制或審定禮儀教育的內容,另外,日本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內容繁多且要求嚴格的規章制度,對教師和學生的語言、服飾、活動等都有統一的規定。這種統一的道德教育管理體制,既體現了國家的權威和意志,保證了各級政府對道德教育的嚴格管理;又體現了政府對學校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視,透過自上而下各級政府的直接監督和指導, 使道德教育不至於流於形式, 能夠保障禮儀教育付諸實踐,也提高了學校禮儀教育的有效性。

  1.2 重視德育教育, 在實踐中落實禮儀教育

  在學校德育中重視行為實踐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把道德教育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從追求單純的個人道德完善,轉變為注重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和生產發展所需要的基本品德素質上。新加坡的禮儀教育很重視社會實踐對於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禮儀的系統知識,而且在生活中還要堅持身體力行的機會,以防出現知行不一現象。在韓國禮儀教育中,既重視在實踐中實施禮儀教育,更又堅持禮儀知識的傳授。此外也非常重視青少年的“養成教育”, 即基礎知識與理論、基本行為與習慣的培養與訓練。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禮儀教育正是透過這些科學有效的方式得到了落實。

  1.3 要求不僅掌握禮儀知識, 更要堅持禮儀知識的運用

  在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層次中,東方一些國家都很重視禮儀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在小學教育中,要求學生真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處理與他人關係時, 必須懂得禮節的重要性;與朋友相處時要堅持相互理解、信賴和幫助;對家人和老人、孕婦都要抱有尊敬和感激心情等。在處理與集體、社會的關係時,遵守社會規則,尊重公共道德。在中學生的教育中,要求學生及時反省自己的生活態度,樹立更高的目標,懷有希望和勇氣,堅定不移地為目標而努力;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待人接物須誠心誠意, 彬彬有禮,要記得尊重對方的立場,關心別人,與人為善,尊重與自己持有不同意見人等等。保持尊敬師長,愛護同學,努力建立一個快樂又和諧的集體。

  2 西方禮儀教育特點

  西方禮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摩爾人時期,後來傳播到十二世紀法國地區。那時主要由皇室、貴族和教士組成的一種新型上層階級社會,遵循一種新型的社會規範,逐漸成為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宮廷禮儀,並影響了整個歐洲。很快傳播到了美洲,在當今的西方社會,禮儀已成為國際通行的準則。西方國家也在禮儀教育與養成方面總結了很多有益經驗,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有效結合禮儀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

  西方“公民”這一概念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的政治生活,當時的公民不僅表示人的地位和身分, 也表示“高尚的人”、“道德的人”。西方人普遍認為稍微煩瑣的禮儀能避免品行上的疏忽, 這些禮儀常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是否能夠愉快交往, 所以特別注意基本禮儀的培養, 而且他們將禮儀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將禮儀看成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認為是培養公民遵守行為的規則, 如“不要在說粗話, 不要打斷別人說話, 不要擁擠, 不要偷東西, 不要撒謊……等等, “服從習慣, 服從既定的規則, 服從一切表象的規範化的規定服從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規矩”等等是一切道德之源。於是, 禮儀在符合公民意識的個人行為中習俗化、慣性化, 成為公民的約定俗成行為準則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

  2.2 有效結合禮儀教育與學校道德教育

  通過了解西方國家的學校道德教育可以看出,禮儀教育被列為道德教育的主要科目。在道德課中,通常用直接授課的教育方式向學生傳授規範的禮儀知識,運用內容生動、題材多樣、分析學生特點、聯絡現實生活的教材進行教育,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和強制性的灌輸,並且尤其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道德問題的能力, 體諒、寬容、理解的道德價值觀和對社會的責任心。而禮儀教育主要是透過滲透三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的。一是結合守禮自律教育與學生的自我責任感教育,加強學生的自律性和自我修養的提高、提升學生人際交往的技能教育, 教育學生做有責任心的公民。二是結合守禮自律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主要是通過了解國家各種制度、學習主要法律規定、明確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強調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三是結合守禮自律與個人品行教育, 注重禮儀、儀表、個人品行的教育。西方國家認為禮儀是學生必須具有的基本的個人品質, 而學校有責任培養學生的這種良好個人品質。

  2.3 對禮儀教育進行全面滲透

  西方國家的禮儀教育注重全面滲透性教育而不是強行灌輸方式的教育。如美國學校教育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較強調學校如何作為一個社會,關注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從而開設各種課程和組織各種活動來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問題。因此,美國的禮儀教育主要透過各門課程的滲透性的間接方式來進行。並且美國學校特別注重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注重對理論的探討並運用於實踐, 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去,為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在社會活動中培養自律意識。

  3 國外禮儀教育借鑑

  我們分析發現,東西方各國都注重禮儀教育與德育教育的緊密聯絡,將二者充分融合,透過德育教育促進禮儀教育,禮儀教育的提高又同時提高了德育教育。另外在禮儀教育中,注重禮儀教育的實踐作用,注重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作用。而在我們現代的中國,對我國傳統禮儀文化,我們常常批判的多,理性的判斷和繼承發揚得較少。對於傳統的禮儀和西方國家文明禮儀的成果,常常盲目地批判或者全盤否定。現在,由於禮儀教育的方式和載體的欠缺,許多人對禮儀出現不熟悉的現象,對我國傳統的道德倫理缺乏理性的學習。而由於當今年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道德倫理水平出現比較嚴重的滑坡現象,許多人無視常規的文明禮儀規範,表現為缺乏社會責任、急功近利、重利輕義、拜金主義等,導致個人和集體的人際交往缺乏誠信。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借鑑東西方禮儀教育的成功經驗做法,能夠為我國的禮儀教育的現狀提供有效地教育方式和途徑。

  3.1 汲取東亞國家秉承傳統禮儀精華

  對於東亞國家傳統禮儀,與中國有著歷史淵源,他們很多的傳統禮儀秉承著中國的傳統,我們應該加以批判的繼承,傳統禮儀存在兩個對立的方面,一是存在著與現實生活相沖突的思想因素, 如以“ 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等級觀念和以“三從四德” 為中心的男尊女卑觀念,這些與當今的社會主義民主觀念與平等觀念相去甚遠,這是應該去除的;另一方面,中和、辭讓、誠信、敬老、尊師等觀念與社會主義禮儀是一致的,應該要繼承併發揚。我們應該不斷研究學習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對其基本精神作出現代詮釋,有利於豐富社會主義禮儀文化的內涵。應當對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2 學習東西方國家強化禮儀教育

  結合東西方國家禮儀教育的多途徑和多載體,要充分發揮學校、社會、家庭三者在禮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禮儀規範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性。

  首先, 抓好幼兒時期的禮儀教育。儒家傳統思想家顏之推曾說: “人生小幼, 精神專利, 長成已後, 思慮散逸, 固須早教, 勿失機也。”因此, 應該透過對幼兒的禮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 開設禮儀課程,可以透過傳統禮儀、節日風俗,講述傳統故事, 寓教於樂等內容, 既能幫助提高兒童的文明素養,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

  其次, 要重視和加強家庭禮儀教育。父母應該抓好家庭這個禮儀教育的第一課堂,首先要對自身的言行要嚴於律己,為孩子做好榜樣。要大力弘揚中國古代優秀的“ 家教” 傳統, 我國古代社會是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透過學習一些如《弟子規》、《三字經》古代優秀兒童啟蒙教材,按照禮儀的規定, 從子女的幼年時期開始, 就堅持自身修養, 教育和培養“入世”所需要的能力和品德。父母透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子女,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古代優秀的家教傳統, 為中華民族培養許多高素質的人才, 也奠定中國“禮儀之邦”的稱譽。我們要彌補現代家庭教育的缺憾和不足,就要充分借鑑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

  再次, 抓好禮儀教育的學校環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就是學校,學校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學校要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並貫穿於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全過程。教育部門應規範禮儀教育的內容並統一統籌安排。對於中小學的禮儀教育, 應重視德性操守方面, 以禮儀規範訓練為主, 如要求學生進行敬禮、問好、隊禮、隊歌、升國旗、唱國歌等。而大學禮儀教育中要重在理論層面,可以開展專業性禮儀教育, 如社會禮儀、商務禮儀、外事禮儀及求職禮儀規範。學校要把學禮儀、用禮儀作為一項常規工作進行檢查, 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最後,透過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禮儀教育。對於政府部門來講,務必抓好提高國民的文明素質,建設公民文明禮儀教育與社會管理機制、公民自律與法規建設機制。新聞媒體可以透過媒體途徑, 加強禮儀宣傳, 營造濃厚的禮儀學習氛圍;文化單位要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禮儀活動, 如製作有關禮儀的公益廣告,舉辦禮儀文化知識比賽、有獎徵文、演講比賽等活動, 宣傳介紹禮儀知識,弘揚文明禮貌之風,以推動整個社會的禮儀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營造文明禮儀的氛圍。

  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是時代的呼喚, 因為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不僅僅是經濟指標較量, 更為重要的是國民素質和智慧的較量, 是民族精神的較量。禮儀教育是人的素質教育, 是民族的文明素養教育, 要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水平, 就應該從紮紮實實地開展全民禮儀教育著手。

  【參考文獻】

  [1]王賀蘭.東西方國家禮儀教育的不同特點及借鑑[J] 教學與管理,2010(10):62-64

  [2]蔣璟萍.東西方禮儀教育之比較[ J] .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9):144-148

  [3]季紹斌.東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異 [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90-91

  [4]顧明遠. 亞洲“四小龍”學校德育研究[M] .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