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投足也有講究禮儀

舉手投足也有講究禮儀

  禮儀按應用範圍一般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大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舉手投足也有講究禮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除了交接、傳遞物品不可以用左手外,也不可以直接用手指指點人、物和方位。正確的姿勢是右手自然握拳,大拇指一面向上,大拇指指尖指向目標。

  長期在國外工作和生活,對於外國人舉手投足中的細微講究和禁忌,我略知一二。在實際交往中,我時常遇到種種禮儀規矩細節。

  那時候,我遇到那些和我們不一樣的講究和禁忌,還覺得真麻煩,現在仔細想想,那些講究和禁忌也是人家的傳統和習俗,自有人家的道理。

  關於舉手。我們在很多場合,說話的時候難免需要用手比劃和指點。在馬來西亞,你還真看不到指手畫腳。對於用手,馬來人在交際中相當講究。

  除了交接、傳遞物品不可以用左手外,也不可以直接用手指指點人、物和方位。比如,我出席馬來人家宴的時候,主人向我介紹食品,對那些放置得稍微遠一點的食品,主人也不得不用手來指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注意到,馬來人向我指點遠處菜餚的時候,右手自然握拳,大拇指一面向上,大拇指指尖指向菜餚。

  在參觀展覽會的時候,陪同參觀的馬來人有時候為我們做一些講解,少不得用手來指點解說的圖片或者陳列品。在這樣的情況下,馬來人還是習慣右手自然握拳,大拇指朝上,大拇指指尖指向圖片或者陳列品。馬來人需要在人群裡特別提到某一個人的時候,也一樣以這樣的方式指向某人。還有,給人指路,也是這個指法。

  可以說,只要是用手指點,馬來人一律以上述方式指點目標。不僅僅是大人,就連小孩子也是如此。他們祖祖輩輩沿襲這個規矩,一代一代潛移默化,代代相傳。

  在與馬來人私下聊天的時候,我提及我們用手指頭指點目標的做法,他們直率地告訴我說,在他們看來,用大拇指以外的指頭直接指點目標,在馬來人看來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對人、對物、對方向,馬來人都天生懷有敬重之心。

  另外有一件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就是每當看到十分可愛的小孩子,就會情不自禁地伸手摸摸小孩子的腦袋。在我國,這種行為表示親暱和友善。在馬來西亞,撫摸小孩子腦袋是馬來人的大忌。馬來人世世代代一向認為,小孩子的腦袋摸不得,撫摸腦袋會給小孩子一生帶來晦氣和厄運。在馬來西亞,時時處處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手。

  關於握手,我在坦尚尼亞遇到的細節很有意思。我第一次遇到當地僱員,伸手和他握手,他伸出右手,同時用自己的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手腕部位,以這樣的姿勢和我握手。

  拓展:職場禮儀之稱呼禮儀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稱呼別人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採用常規稱呼。常規稱呼,即人們平時約定俗成的較為規範的稱呼。

  第二,要區分具體場合。在不同的場合,應該採用不同的稱呼。

  第三,要堅持入鄉隨俗。要了解並尊重當地風俗。

  第四,要尊重個人習慣。

  以上四條都是建立在尊重被稱呼者的基礎上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際場合,常規性稱呼大體上有以下五種。

  第一,行政職務。它是在較為正式的官方活動,如政府活動、公司活動、學術活動等活動中使用的。如“李局長”、“王總經理”、“劉董事長”等等。

  第二、技術職稱。如“李總工程師”、“王會計師”等。稱技術職稱,說明被稱呼者是該領域內的`權威人士或專家,暗示他在這方面是說話算數的。

  第三,學術頭銜。這跟技術職稱不完全一樣,這類稱呼實際上是表示他們在專業技術方面的造詣如何。

  第四,行業稱呼。如“解放軍同志”、“警察先生”、“護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人家職務、職稱等具體情況時可採用行業稱呼。

  第五,泛尊稱。它是指對社會各界人士在較為廣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稱呼。比如“小姐”、“夫人”、“先生”、“同志”等。在不知道對方姓名及其他情況(如職務、職稱、行業)時可採用泛尊稱。

  此外。有的時候還有一些稱呼在人際交往中可以採用,比如可以使用表示親屬關係的愛稱,如“叔叔”、“阿姨”等。你這樣稱呼人家,並不意味著他(她)就一定是你的親叔叔、親阿姨。

  在較為正式的場合裡,有一些稱呼是不能夠使用的。主要涉及以下幾種。

  第一,無稱呼。就是不稱呼別人就沒頭沒腦地跟人家搭訕、談話。這種做法要麼令人不滿,要麼會引起誤會,所以要力戒。

  第二,替代性稱呼。就是非常規的代替正規性稱呼的稱呼。比如醫院裡的護士喊床號“十一床”、服務行業稱呼顧客幾號、“下一個”等等,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第三,易於引起誤會的稱呼。因為習俗、關係、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誤會的稱呼切勿使用。比如中國大陸的人,很傳統的一個稱呼就是同志,但在海外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港澳地區,就不適用了。“同志”在那裡有一種特殊的含義——同性戀。所以當你到香港去玩時,千萬不要到“同志電影院”、“同志酒吧”裡去。

  第四,地方性稱呼。比如,北京人愛稱人為“師傅”,山東人愛稱人為“夥計”,中國人常稱配偶為“愛人”等。但是,在南方人聽來,“師傅”等於“出家人”,“夥計”就是“打工仔”,外國人則將“愛人”理解為“第三者”。

  第五,不適當的簡稱。比如叫“王局(長)”、“李處(長)”一般不易引起誤會,但如果叫“王校(長)”、“李排(長)”就易產生誤會。

  此外,在稱呼他人時還要避免誤讀[如將仇(qiu)讀成(chou)等]、誤會(如將未婚女子稱為“夫人”等)、過時的稱呼(如將官員稱為“老爺”、“大人”等)、綽號(如“柺子”、“羅鍋”、“四眼”等)等等。

  總之,稱呼是交際之始,交際之先。慎用稱呼、巧用稱呼、善用稱呼,將使你贏得別人的好感,將有助於你的人際溝通自此開始順暢地進行。

  職場稱呼禮儀的注意事項

  我們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下面幾種失敬的做法。

  (1)錯誤的稱呼

  常見的錯誤稱呼無非就是誤讀或是誤會。

  誤讀也就是念錯姓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於不認識的字,事先要有所準備;如果是臨時遇到,就要謙虛請教。誤會,主要是對被稱呼的年紀、輩份、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於誤會。相對年輕的女性,都可以稱為“小姐”,這樣對方也樂意聽。

  (2)使用不通行的稱呼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東人喜歡稱呼“夥計”,但南方人聽來“夥計”肯定是“打工仔”。中國人把配偶經常稱為“愛人”,在外國人的意識裡,“愛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3)使用不當的稱呼

  工人可以稱呼為“師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稱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來稱呼其他人,沒準還會讓對方產生自己被貶低的感覺。

  (4)使用庸俗的稱呼

  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適合使用。例如,“兄弟”、 “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雖然聽起來親切,但顯得檔次不高。

  (5)稱呼外號

  對於關係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張給對方起外號,更不能用道聽途說來的外號去稱呼對方。也不能隨便拿別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