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之精彩論文

易經之精彩論文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現在的《易經》一般即《周易》。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易經之精彩論文,歡迎閱讀!

  《易》之體用

  《易經》似乎是太難懂了,看了許多易學的書,使我們都是愈弄愈糊塗。現在我們只要先注意先天、後天兩個八卦,就能提綱挈領地瞭解了。

  先天八卦所講的,是宇宙未形成物質世界時之物理法則。後天八卦所講的,是物質世界形成後太陽系的物理法則。先天所講的是體。後天所講的是用。

  《易》的體用,是在漢、魏、南北朝以後才發展出來的,道家的哲學,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是互為體用的道理。

  瞭解了體用之分,我們自然會明瞭,許多堪輿方面、命理的各種不同八卦,只不過是將先天卦之“象”,搬到後天卦的“數”上,另成一個八卦,或者是將先天卦的“數”,搬到後天卦的“象”上,也另成一個八卦。這樣搬來搬去的應用,他們有他們的理,但是因為原理未見闡明,這門《易經》的學識,就變得更為神秘難懂了。

  三家村與來知德

  孔子說“玩索而有得”,是指研究《易經》的方法。在研究《易經》時,必須反覆玩索卦象,才有心得,有人終生研究《易經》,也不一定達到最高境界,這是一門極有趣味的包羅永珍的學問。勸大家夜晚不要研究,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發覺東方之既白了。

  為什麼易學書籍那麼多,又那麼難懂呢?原來與三家村的學者有關。這些三家村的學者,畢生在古老的環境中研究易學,實在值得欽佩,但可惜的是孤陋寡聞,前人老早已有的心得沒有看到,他們仍在獨自埋頭研究。

  明代有名的易學大家來知德,曾隱居二十年,專門研究易學。不錯,“來易”是很有名的,他確有極具價值的見地與發揮,但是,也因末遍閱先賢論《易》之書,使得他浪費了不少光陰,這些都是可佩而又可嘆的,也足為我們研究學問的借鏡。

  後天卦之用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是在《說卦傳》中,漢易據此以象數次序而解釋物理世界的法則,據說是孔子所寫,這個次序法則,當然是後天卦所表現的,也應該說,後天卦是根據這個法則而畫的。

  孔子的這幾句話,簡單地解釋是:太陽在東方升起,震為東,為春,一年之始,一日之始(帝出乎震)。不久就表現了它影響萬物的能力,萬物滋長,巽為東南,春夏之間,上午(齊乎巽),至正中則光輝而治。離為南,日正當中,為夏,萬物都在充分發育 (相見乎離)。日偏西時,或夏末秋初,自然界蓬勃之象已收,坤為地(致役乎坤)。日落時,在一年之中是仲秋氣象,這時兌勢已是一陰來到,一切開始進入陰的境界(說言乎兌)。入夜,也是深秋之時,陽能的乾卦進入陰境,陰陽就有交戰的現象(戰乎乾)。子夜,孟冬之時,萬物所歸,在極陰的境界中,一陽在其中矣,這是新的轉機,坎中滿(勞乎坎)。夜去冬盡,宇宙間一切開始暗中萌動了,新的陽能又起來了(成言乎艮)。

  如果我們把萬有世界的物與事,用這個法則來解釋,是沒有一樁事不符合這個法則的,所以說,按照易卦來推論天下大小之事,是絕對準確無誤的,也是絕對科學合理的。

  《易》的三要點

  《易經》有三個基本的要點:

  一、變易:《易》所說明的宇宙事物,是必變的.,也就是說,天地間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但這個變,是漸變而不是突變,《易》是否定突變的,因為一切突變的事情,實際上,內部的變化已由來久矣。

  二、不易:在一切的必變之中,有一種絕對不變的本體,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在西方的宗教呼之為上帝,佛教稱之為佛,老子無以名之稱它為道,也有人叫它為“一團漆黑”。不論其名如何,所代表的是不變的本體。

  三、簡易:《易》是歸納法,將宇宙間的現象與人事,歸而納之為極簡單的必然之理,稱為簡易。

  六十四卦及六爻

  在先天伏羲八卦中,三爻為一卦,但是後來的演變,卻將兩個卦加在一起,六爻成為一卦。在六爻之中,下面的三爻卦為內卦,又稱下卦,在上面的三爻為外卦,又稱為上卦。

  六是個奇怪的數字,易學認為第六位最高,據說在自然科學位數方面,也認為六是頂點。在八卦圖上看到的三爻卦;是在八個方位,現在配合成兩個三爻一卦,成為六爻卦,結果每卦(三爻)就有八個(六爻)卦了。

  如此一來,八個卦的總數就是六十四卦了。現在讓我們先看看乾卦及其變化:

  乾為天。天風(女+後),根據《易》的必變道理,從內部最下變起,好像宇宙間起了大風,即變成為(女+後)。

  天山遁,二陰生起,混然一體的陽氣開始退藏,即變為。

  天地否,天地形成後,則天下多事矣,是為否,等於有天地則有人,從此無寧日,也可以稱為《易》的幽默,下一變為:

  風地觀,由內而外視之,頗為可觀了,也可以稱是持盈保泰的道理,再一變為:

  山地剝,如不保泰,則為剝,好像是人的身體,如不保重則剝損。

  火地晉,這是第七變,是外卦初爻的反變,稱為遊魂卦,等於說,人雖未死,卻遊魂於廢墟之間,到墓場中去觀光了。

  火天大有,這是第八變,內卦整個還原,稱為還原卦,也稱為歸魂卦,但是,這個歸魂,雖象徵著生命的延續,卻並非自己生命的還原,而是子孫的延續。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是可以絕對還原的,所謂還原,不過是變化的一種,而與以往的形式相似罷了。

  以上所說的,是乾卦本身及其變化,一共是八個卦,另外的坎卦、艮卦、震卦、巽卦、離卦、坤卦、兌卦,也都各自變化,其法則相同,共為六十四卦,在此不逐一多作解釋了,大家可以對照任何一本《易經》書籍參考研究。

  錯綜複雜的變化

  難道說,六十四卦就說清楚世間的一切變化了嗎?不!事情還錯綜複雜得很哩!我們仍拿乾卦來說吧,它的第一變成為(女+後)卦。

  天風(女+後)。綜:如果把(女+後)卦的圖,作180度的倒轉,則成為:澤天快(去掉豎心旁),這是(女+後)卦的反對卦,又稱為綜卦。錯:如果把(女+後)卦的五陽一陰,變為五陰一陽,則成為:

  地雷復,這是(女+後)卦的正對卦。一個人到了病的時候,就是剝卦,而剝卦的反對卦就是復卦,復卦豈不就是病體恢復健康了嗎!在六十四卦之中,卻有八個卦是沒有綜卦的,這八個卦就是:乾、坤、坎、離、大過、小過、頤、中孚。

  這八卦之中的乾、坤、坎、離,是天地日月的宇宙現象,在任何角度來看,天絕對是天,地絕對是地,太陽與月亮也仍是日月。後四卦,大過、小過、頤、中孚,是屬於人事的,但卻是有其不變的性質,所以也沒有綜卦。我們看到的錯卦與綜卦,是屬於外在的變化,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事情內在的複雜變化吧!

  上交下為交,下交上為互,從字型的形象上也可以看出來這個意思。以(女+後)卦來說,上下外又不變,只要內部的四爻則成互動。卦的複雜互動,即為乾卦,如此錯綜複雜,看來真與世界上的事與人一模一樣了。

  辯證法與微積分

  對八卦的形成及演變作分析之後,再研究了其錯綜複雜之卦,才清清楚楚地體會到,從《易經》八卦的立場觀察人事是八面玲瓏的,是周密合理而客觀的,如僅從一個觀點來看事情,錯誤也就絕對不可避免了。孔子忠恕之道的基本精神,也是說因觀點不同,凡事也應在他人立場著想。

  最有意思的是,有人發現了《易經》這種對事物的道理,啞然失笑說:這就像是西方的辯證法呀! 聽到了這種意見,不僅使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認識一個小孩子,一天這人忽然遇見了這個小孩子的祖父,於是就啞然失笑說,你看這個老祖父長得多麼像這個小孩子呀!

  這真是有趣之極,《易經》已有五千年的歷史,辯證法也不過是十八世紀的產物,不知道是我們文化的毛病呢,抑或是我們中國人有些是顛倒著走路呢?

  不來慨嘆我們這些伏羲、黃帝的子孫也罷!再看看西方那個微積分的發明人吧!他研究了《易經》,從《易經》“數”的法則中得到很多的啟示。《易經》六十四卦有一個方圖及一個圓圖,但是他把方圓圖弄錯了,雖然發明了微積分,但他卻十分遺憾自己不是中國人,沒有把易學弄得太徹底。否則,成就可能更多了。

  其實我倒替他慶幸,慶幸此君不是中國人,因為他如果是中國人的話,弄通了《易經》,也絕不會發明微積分,頂多作個易理卜卦的術士而已,因為學《易經》的人,都是隻重“理”的部分,而不重視“數”,真是可嘆!

  方圓圖與氣候(見文首)

  先看八卦的方圖,從右下方的乾卦,一條斜線到左上角的坤卦,一共是八個卦,就是八卦中的乾、兌、火、雷、風、水、艮、坤。而它們的數字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由此方圖,可以看到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數”。方圖所代表的是空間,圓圖代表的是時間。那麼圓圖是如何排列的呢?

  由坤卦為起點,從方圖的最上一排開始,將第二排最左邊謙卦,接排到第一排的最右邊否卦,如此一排排地接下去,而形成一個圓圖。

  在圓圖的中心,從乾卦到坤卦劃一條線,好像是天體銀河的位置,而這一圓圖既是代表著時間,一年之中的二十四節氣,及十二個月,皆由是而產生。

  在圓圖中,除掉乾坤坎離代表了天地日月,而不採取為節氣之用外,下餘六十卦。每卦代表----六天,共三百六十天,是一年。五天又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候為一節。所以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這是根據太陽系必然的法則,以卦象說明氣候的變化,預知氣象由斯產生焉!氣象變化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一切,醫理與氣象的關係最為密切。

  道家的生命學說

  前面說到道家的醫學,究竟道家醫理是怎樣演變出來的呢?讓我門先看道家的生命變化圖吧!乾卦是陽能,是生命的開始,乾卦的內卦是懷胎時期,外卦代表了出生後至十六歲(女十四歲)。從這個表上,我們可以看到,男子十六,女子十四以後,就進入後天的生命。

  《內經》上說,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歲開始了後天的生命。此後,在男十七,女十五歲即進入(女+後)卦,每八年(女七年)陽又變陰,變為另一卦,為遁,為否,為觀,為剝。

  剝卦盡頭,男子五十六歲,女子四十九歲,那時的男女,雖然活著,但已是遊魂的狀態,按現在西方的生理學,是更年期,按道家的學說,生命已是最後的一陽將盡的邊緣了。

  如趁一陽未盡的時候,也可以說趁爐中的火尚有星點餘存,趕快設法修煉,還可以有轉機,請看道家的另外一圖,修道的昇華吧! 道家的修法,就是依照宇宙間自然法則的道理,配合了藥物。

  在《內經》和《黃庭內景經》中,提到的有上藥三品,是精氣神。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身體,一陽來複,生氣就有了。

  繼續的努力,變為二陽四陰,再進步為三陽三陰,最後達到乾卦,恢復為純陽之體,成為原始的青春狀態。如果已經到了坤卦的年齡,不是一切都完了嗎?絕對不是,不過我們確實要加倍的努力,才能恢復“一陽來複”的局面。

  大師邵康節

  說到《易》,說到道,我們一定要說宋代的有名大師邵康節。

  邵康節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精研《易經》道家之學。許多人都看過《推背t》,其中包括邵氏在宋代,以《易》的原理推論世界大事。

  邵氏由道家醫理,說到生命的本能,有詩如下:

  耳聰目明男子身(生命的奇妙),

  洪鈞賦予不貧貧(生命的寶貴)。

  因探月窟方知物(物質世界由動能而來),

  未蹬天根豈識人(宇宙生命來源不能把握,能瞭解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天風(女+後),可知生命法則),

  地逢雷處見天根(復卦,見到生命之本來)。

  天根月窟間來往(如能把握到生命與宇宙的關聯),

  三十六宮都是春(可得真正的不死永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