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工程師的論文

有關工程師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和整理的有關工程師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論工程師的責任困境

  [摘 要] 工程師的責任問題是工程倫理探討的一個核心問題,特別是在現代,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工程的發展,作為工程活動的主要技術力量體現者,工程師的職業責任由原來的對僱主負責已經擴充套件到對公眾的健康、安全、福利負責,對社會負責。伴隨著這種擴充套件,工程師面臨著嚴重的責任困境,而公眾參與和在技術評估中考慮周全是使工程師擺脫責任困境的兩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

工程師 責任困境 公眾參與 考慮周全

  近代以來,工程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逐漸意識到“當前的時代不但是科學的時代和技術的時代,更是工程的時代”“工程活動已經成為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方式。”而工程師作為一個職業群體,已經成為各種工程活動中的關鍵角色。工程師在研究和開發各種技術與產品,設計、建造和實施各種工程專案時,必然要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的健康、安全、福利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責任問題已經成為工程倫理探討的一個核心內容。

  一、工程師的責任

  責任(responsibility)一詞源於拉丁文“respondere”,有響應、回應和回答之意,它在日常用法中一般有承擔責任、追究責任和懲罰三種含義。在古代,責任的概念與製造和使用人工物的技術活動很少聯絡在一起。但在現代,增長著的技術力量已使得與各種技術活動相聯絡的法律的、社會的、職業的、宗教的以及道德的責任在增長。尤納斯就曾經指出“技術將‘責任’推到了倫理理論的中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19世紀中葉以來,工程師手中的技術力量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職業權利也隨之加強,進而社會及公眾對其工程後果的責任也開始更為關注,並形成了工程師的責任意識。

  從工程活動產生到現在,工程師的責任範圍經歷了複雜的變化。首先,當工程師還不是一個嚴格定義的職業時,他們從屬於某種組織或團體,其責任就是按他們的行規行事,忠實於公司或者機構,強調對僱主的義務。後來,隨著工程師手中技術力量的增強以及人數的增加,他們開始尋求一種獨立的職業理想,嘗試對一切負責。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程師叛亂”到後來的“專家治國運動”,這樣一種擴大工程責任的夢想到達了頂峰,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這種膨脹的夢想破滅了。在工程師嘗試對一切負責失敗之後,他們現在爭論其有限責任範圍――對他們自己、對他們的僱主、對公眾的責任。由原來的對一切負責到現在的職業責任、有限責任,工程師的倫理責任看起來像是縮小了,而不是增大了。但無論怎樣,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工程師的社會意識和公眾意識日益提高,他們更加關注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過去,工程倫理學主要關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慮我們是否作了好的工作。”

  二、工程師面臨的責任困境

  實際上,工程師的責任是非常有限的,即使隨著工程師所掌握的技術力量的增強,這種責任的有限性也並未改變。但從最初的對個人和公司負責發展到對公眾、社會負責,工程師的責任範圍在實質上還是有所擴充套件,伴隨著這種擴充套件,他們也面臨著更多的責任困境。

  首先,科學技術本身有價值傾向。即使使用技術的人們沒有隨意誤用或濫用技術,科學技術自身仍經常會帶來倫理問題。技術本身出現的價值傾向成為造成科技人員倫理困境的重要原因。特別是20世紀中期之後,隨著一批高新技術的出現,產生了依託高新技術的許多工程,由於這些高新技術本身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一項工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根本無法完全預測或控制這項工程可能出現的意外後果。技術過程的不可預見性,即使是對那些控制著相關領域核心的專家來說也是一樣。

  其次,多重角色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工程師陷入責任困境。工程師在廣闊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扮演著不同的職業角色和公眾角色,角色的變化使工程師不僅要承擔職業責任,還要額外的承擔對公眾的責任,角色的`激增以及角色間可能出現的矛盾使工程師陷入責任困境。在職業活動中,工程師經常會面對這樣的局面:僱主為了經濟動機而犧牲產品的安全性,或者是對環境造成危害,由此導致產品的直接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和福利受到損害。工程師是否應該拒絕執行僱主的指令,甚至向社會揭露這一問題呢?作為僱員、公眾顧問、管理者等多種角色集於一身的工程師應作如何選擇,這將使他們陷入兩難的責任困境。

  最後,責任主體的集體化造成工程師的責任困境。當工程師集體和其他社會集體共同實行問題性行為時,我們如何應對責任問題?當對一個工程事件進行追蹤時,應該由誰承擔責任以及承擔怎樣的責任?這是至今在任何國家都無法精確劃分的問題。

  三、工程師擺脫責任困境的途徑

  面對工程師的責任困境問題,很多學者都提出瞭解決途徑。比如: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增強政府監督力度,提高工程師自身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準等。這些措施都將有效防止工程師在面對物質、名譽、地位等功利主義的誘惑時出現搖擺不定、左右為難的情況。除了這些措施外,筆者認為,倡導公眾參與和加強技術評估是使工程師擺脫責任困境的最為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途徑。

  公眾參與就是讓公眾參與到工程或者技術的決策過程中來。美國著名技術哲學家米切姆曾經指出:“考慮新技術的倫理問題不再是專家們的事情,而是這個時代所有人的事情。”現代技術與工程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負面效應,公眾作為這種負面效應的直接受害者,他們有權要求參與到技術或工程的決策中來,對這種決策是否傷害到自身利益做出判斷和提醒。況且,專家在決策過程中很可能因為個人的興趣或考慮不周而忽視公眾的福利,公眾參與決策將會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公眾”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各行各業、各年齡層次、各文化層次的公民。在工程決策中,到底什麼樣的公眾應該參與進來,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國學者李伯聰強調“利益相關者”出場,實際上,工程決策中強調的“公眾參與”主要指的就是“利益相關者參與”。一般來說,一個決策是否達到了更高的倫理水準不應該主要由“局外”的公眾來判斷,而應該主要由“局內”的利益相關者來判斷。建立一個由利益相關的公眾組成,同時包括技術專家、倫理學家以及管理者組成的共同體對工程決策與實施問題進行思考是解決工程師責任困境的重要途徑。

  技術評估是解決工程師責任困境的又一途徑。在技術應用之前對其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預測和評估,然後做出相應對策,從而避免不良後果的出現,這樣,工程師也就會避免受到公眾的倫理職責,擺脫責任困境。技術評估是一種事前思維,其重點是強調要在決策階段中對已完成的某個設計方案的預測的實施效果――尤其是“派生效果”和“長期效果”――進行全面地、綜合性的、帶預見性的評價,並把這種帶預見性的對預測的“事後效果”的評價作為事前決策的根據。因此,確切地說,技術評估是“事前”對“事後”進行“先思”的思維。技術評估是為了避免風險,為了安全。這就要求工程師遵循考慮周全的倫理原則。考慮周全是指工程師在工程設計與工程實施中儘可能多地考慮更多現實因素,確保工程安全,它是一種更為理想的工程設計倫理原則。在工程設計中除了考慮技術因素,一些非技術因素,如環境、社會背景、利益相關者等非技術因素也應被納入考慮的範圍。工程設計中包含著無法僅由知識化的技術系統替代的人文內涵。現實情況是嬗變的,並且人類的活動是自由的,這些都可能使理論的設計同現實結合後並不能表現最佳,很多重大的工程事故都是由於設計中考慮不周造成的。因此在對工程進行技術評估中,工程師應儘可能考慮周全,以避免由於設計上的缺憾而使自己陷入兩難境地。

  公眾參與與技術評估是使工程師擺脫責任困境的兩種途徑,同時,它們也是技術決策過程的重要環節,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工程技術人員的有限責任和技術實施過程的無限可能之間的矛盾。現代社會,工程專案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複雜,工程的後果也越來越難以預料,作為工程活動的主要主體,工程師應該把忠誠於僱主與對大眾負責統一起來,在社會進步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技術或工程伴生的風險承擔相應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伯聰:技術哲學和工程哲學點評.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1):6

  [2]H.Jonas.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1984:29

  [3]李三虎:職業責任還是共同價值―工程倫理問題的整體論辨識.工程研究第一卷.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89

  [4]C.Mitcham.Co-Responsibility for Research Integrity.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3,(9):27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