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通用6篇)

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通用6篇)

  醫學生在職業道德方面的現狀是怎麼樣的呢?又應該如何進行提升?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篇1

  摘要:目的分析目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及人文素養一般狀況,為更好地踐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依據。方法按照隨機整群分層抽樣方法,抽取哈爾濱醫科大學1146名醫學生為樣本,對其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及人文素養一般狀況進行問卷調查,並採用SPSS17.0對所得資料進行χ2檢驗。結果有:

  ①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現狀:醫學生對教師人文素養、課程效果以及圖書館資源滿意度均較低;

  ②人文素養現狀:80.2%的醫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18.1%的醫學生能完全記得醫學生誓詞,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11.9%的醫學生能明確人文概念的涵義,不同年級之間差異顯著;不能明確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人文屬性的醫學生所佔比例分別為24.4%和14.5%;較之於城市醫學生,農村醫學生人文素養更低,且差異顯著。結論最佳化人文課程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檢視書館人文素質教育作用,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政府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縮小城鄉基礎人文素質教育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調查

  1調查物件與方法

  1.1調查物件

  採用隨機整群分層抽樣方法,對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146份,回收有效問卷1114份,有效回收率為97.2%。其中男生297人,佔26.7%,女生817人,佔73.3%。高年級學生556人,佔49.9%,低年級學生558人,佔50.1%。來自農村的學生548人,佔49.2%,來自城市的學生566人,佔50.8%。

  1.2調查方法

  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自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問卷”,調查內容涉及調查物件基本情況、調查物件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情況和醫學生的評價、文明修養與人生態度以及建議,共5個板塊,55個條目。調查獲得的所有資料採用Epidata3.1進行雙錄入,校對糾錯之後採用SPSS17.0進行分析處理,透過χ2檢驗分析不同特徵(如專業、生源地)醫學生之間的差異。統計分析前將專業分為三大類:臨床醫學專業、非臨床醫學專業以及非醫學專業。

  2調查結果

  2.1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滿意度現狀

  結果顯示,38.8%的醫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以下簡稱思修課)對其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到較大的作用,不同特徵(生源地、年級、專業)醫學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31.6%的醫學生認為學校教師總體人文素養一般,還有7.1%的醫學生認為學校教師總體人文素養較低,不同生源地之間差異顯著(χ2=19.076,P<0.01),不同年級之間差異顯著(χ2=23.333,P<0.01)。僅有46.3%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實際效果感到滿意,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48.3%的醫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的人文類書籍有價值,另有27.5%的醫學生無法作出評價,高年級、低年級之間差異顯著(χ2=11.119,P<0.05),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16.452,P<0.05)(見表1)。

  2.2醫學生人文素養現狀

  2.2.1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認知情況。比較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認知情況發現,80.2%的醫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且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僅有18.1%的醫學生能完全記得醫學生誓詞,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20.108,P<0.01),不同年級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高達93.0%的醫學生聽說過“人文精神”等有關人文的概念,但能明確相關概念涵義的醫學生卻僅有11.9%。24.4%的醫學生無法明確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的人文屬性,不同特徵醫學生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還有14.5%的醫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不屬於人文課程,高、低年級相比較差異顯著(χ2=6.740,P<0.05),不同專業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2.2.2醫學生對人生態度的認同情況。結果表明,目前醫學生對人生態度的認同情況不容樂觀。醫學生對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觀點持有不同的態度,其中18.9%的醫學生居然贊同此觀點,城鄉醫學生之間差異顯著(χ2=14.025,P<0.05)。僅有33.2%的醫學生認為救死扶傷是其夢想,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47.405,P<0.01),高年級、低年級相比差異顯著(χ2=14.122,P<0.01)。近20%的醫學生還未認識到倫理規範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22.917,P<0.01),城鄉醫學生之間差異顯著(χ2=33.893,P<0.01)。針對“醫生冷漠、自私、拜金”觀點,60.3%的醫學生對其持反對態度,其餘醫學生對此持贊成或無所謂的態度,不同特徵醫學生相比均差異顯著。可見,部分醫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這將會對其人本價值觀的踐行產生阻力(見表3)。2.2.3醫學生對人文行為的遵守情況。透過對不同特徵醫學生人文行為遵守情況的比較發現,89%的醫學生基本能“不說髒話”,城鄉之間差異顯著(χ2=11.881,P<0.05),高、低年級之間差異顯著(χ2=10.842,P<0.05),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17.245,P<0.05)。86.5%的醫學生基本能“拾金不昧”,城鄉之間差異顯著(χ2=15.512,P<0.01)。87.5%的醫學生基本能“助人為樂”,城鄉之間差異顯著(χ2=12.900,P<0.05),不同專業相比差異顯著(χ2=23.559,P<0.01)(見表4)。

  3討論與建議

  3.1加強教師人文素質教育和學科融合型教師培養

  38.7%的醫學生認為教師人文素養一般或較低,這可能與教師缺乏授課技巧,人文素養不高,師生比太低,科研教學壓力大等因素有關。有研究發現,哈佛醫學院師生比最低為5∶1[4],其人文課程教師均有博士學位,部分教師不僅醫術精湛,還對醫學人文社會科學有深入研究,且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者等都是其人文師資中的一部分。而國內人文教師主要是兩課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師生比極低,一名教師常常要承擔上百名學生的人文課程教學任務。為保障人文課程教學質量緩解教師工作壓力,學校應增加經費投入,為教師創造走出校門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會及培訓班的機會,開闊其眼界,最佳化其知識結構;相關部門可定期組織開展“人文教師和醫學教師經驗交流會”、“教師一幫一”等活動,促進人文教師和醫學教師思想交融,加強學科融合型教師培養;適當增加專職教師數量,合理分配教學任務,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去研究和創新教學方法;開展教師文化體育健身活動,促進教師身心健康,保證教師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5]。

  3.2革新醫學生人文課程結構

  儘管高達80.2%的醫學生認為應當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但目前人文素質教育收效甚微。作為醫學生,能完全記住醫學生誓詞者僅佔18.1%,僅33.2%的醫學生認為救死扶傷是其夢想。在對人文概念的理解和思修課人文屬性的認同上,低年級醫學生居然明顯優於高年級醫學生,這可能與人文課程開設集中在低年級階段,高年級醫學生人文課程開設斷層有關。眾所周知,思修課在人文課程中所佔比重最大,師資最多,結果卻發現,僅38.8%的醫學生覺得思修課的作用較大,較之於“僅有46.3%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效果較滿意”更低。由此可見,增強人文課程結構科學性、延續性,打造一個能切實塑造醫學生高尚醫德情操的優質課程群已迫在眉睫[6]。針對不同特徵醫學生開設不同的人文課程有利於因材施教。低年級醫學生剛進入校園,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理論知識,應該開設人文知識豐富的課程;高年級醫學生面臨實習就業,應主要開設一些實踐性更強的人文課程為其提供實習就業指南(如:醫生與患者,能幫助醫學生更好地與患者相處)。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增設醫學人文選修課,為醫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並且將人文課程延伸至臨床實習階段,使醫學生人文素質在實踐中得到昇華。

  3.3重檢視書館人文文化宣傳引領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8.3%的醫學生覺得圖書館人文類書籍有價值。可能是因為學校相關部門還未意識到圖書館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導致圖書館人文類書籍較少或質量不高。圖書館的人文資源是進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物質基礎,透過非職業性人文閱讀,影響並指引醫學生探索人性的真諦,從而在靈魂深處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醫德良心,有助於保持醫學職業人格,遠離卑鄙、陰暗和骯髒,更好地為患者服務。[7-8]建議在瞭解和把握醫學生實際閱讀需求的基礎上,改變圖書館的陳舊佈局和書籍結構,增強館員的人文意識和服務意識,體現“以醫學生為本”和“以醫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吸引醫學生參與閱讀,進而熱愛閱讀,在閱讀中體味人文情懷。

  3.4關注農村地區基礎人文素質教育

  對城鄉醫學生人文素養進行比較發現,除“科技發展應以符合倫理規範為前提”一項之外,城市醫學生都優於農村醫學生。城鄉醫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高等教育,但其人文素養卻存在明顯差異,究其原因,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學校師資和裝置都得不到保障,且部分農村家長未盡到人文關懷職責,皆是影響農村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因素。據統計,農村中小學生年人均公用經費僅28元,低於20元的縣佔30%,公用經費為0的縣佔10%,2003年農村流動人口就已達到1.139億,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缺失[9]。政府出臺的“三支一扶”、“免費師範教育”等政策雖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於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來說,仍只是“杯水車薪”。要改善農村基礎人文素質教育,還須政府進一步加大經濟投入,配備軟硬體設施,夯實教育基礎,縮小城鄉基礎教育設施之間的差距。與此同時,應當完善“三支一扶”、“免費師範教育”等政策的配套方案,在方案中必需明確規定畢業生履行支教義務的時間以及考核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吸引畢業生下基層工作,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的師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提高待遇)。當然,一味撥款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地方政府應立足本地,加快村鎮經濟發展,吸引當地人民就近就業,保證學生家庭人文教育和人文關懷。

  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篇2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途徑

  摘要:醫學生是醫務人員的後備力量,是醫務界的未來和希望,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關係到我國醫療機構的前途命運、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都對醫學生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並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出現了滑坡現象。儘快扭轉這一趨勢,加強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已成為一項緊迫的課題。現緊密聯絡我國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實際,借鑑國外一些成功的做法,從4個方面論述我國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根本途徑、有效途徑、關鍵途徑、必要途徑,概括闡述了方向問題、基礎問題、保障問題,對醫學院校搞好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醫學職業也不例外。由於醫務人員的服務物件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醫療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危,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都對醫務人員及其後備力量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出現了嚴重滑坡現象。如何儘快扭轉這一趨勢,並從根本上確保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不斷提高,已成為擺在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巫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擬從多角度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途徑及其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探索。

  1重新確立培養目標,為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指明方向

  我國傳統醫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以疾病為中心培養診斷一治療型醫學人才.因而出現重醫學專業輕人文科學、重醫療診治輕預防保健、重技術輕職業道德培養的傾向,這也是造成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滑坡的一個深層次原因。進人21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醫學教育也面臨著重大轉變。這一轉變首先表現在培養目標的重新確立上。根據新形勢,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應確立為“以患者為中心”,培養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預防一診斷一治療,康復型醫學人才。按照這一新的培養目標,醫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醫學人文精神。醫學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牢固樹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樹立對技術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對工作認真負責,為醫學事業奮鬥終生的理念。可見,新目標的確立必然為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指明方向。

  2嚴把醫學生入學關為醫學生的職業遭翻培養盆定基礎

  醫學生將來要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因而對其也應有特殊的要求。作為醫學生,必須有醫生的崇高感,即學醫、當醫生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救死扶傷。此外,還應有一定的社群服務經驗,比如在社群衛生機構、養老院、街道組織等做義工,這不但會積累一些服務經驗,而且也是體現愛心的一個標誌。有了醫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務經驗,醫學生便會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定的認識,也會對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產生共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招生並未體現醫學生的特點。有的學生之所以報考醫學院校,並不是為了救死扶傷,而是為了掙大錢;有的之所以要到醫學院校讀書,是為了將來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歡醫生這個職業,之所以來學醫,是因為父母讓唸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學生,從嚴格意義上說是不適合學醫的。這也說明把住醫學生人學關是十分必要的。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醫學院校勢必要扣探寸考生學醫動機和服務經歷的考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嚴把醫學生人學關,提高新生的質量,這樣才能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3增設醫學人文課程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根本途徑

  20世紀80年代以後,透過醫學人文教育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已成為西方國家醫學教改的新趨勢。如1987年英國的醫學院校就將醫學倫理學貫穿在整個醫學教育全過程中,並在臨床見習、實習中按一定時間間隔由醫學以外的專家進行跨學科的倫理教育;1995年美國幾乎所有的醫學院校都開設了人文課程。總體來說,現在西方國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貫穿於專業教育全過程為特徵的。與國外醫學人文課程相比,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偏少,相關的職業道德教育力度不夠,以致我國的醫學生文化底蘊薄弱,醫德素質不高。要改變這一狀況,有必要增設醫學人文課程,並把它作為對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根本途徑。

  4強化專業課德育功能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有效途徑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應僅僅依靠德育課教學,而應把它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中。醫學院校除了增設人文課程,改進德育課教學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在專業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間。比如在講解屍體解剖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對死者尊重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往往更生動、更深刻、更具震撼力,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深化實踐中的德育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關鍵途徑

  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和討論中,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深化德育。比如,鼓勵學生走進醫院,貼近患者,為患者提供義務服務;走進社群,走人農村,幫助殘疾人和弱勢人群;組織學生到貧困地區義診(由具有醫師資格的教師帶隊),搞科普宣傳,為貧困地區的群眾做貢獻。在這些課外活動中,使學生受到生動而深刻的醫德教育,使其逐步樹立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神聖職責”、“對患者要一視同仁是做醫生的起碼標準”等理念,這些對於醫學生將來的從醫生涯有巨大的影響作用。二是在臨床實習階段深化德育。臨床實習既是醫學生透過臨床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醫學生接觸社會、服務患者、強化醫德信念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醫德教育跟不上,那麼,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諸東流、毀於一旦的危險。特別是在目前醫德滑坡的背景下,醫學生進人實月期勢必受到來自不同渠道的負面功利因素的濡染,造成理想戈現實之間的落差和心態失衡。如有的學生看到醫生收受“紅包”,得到了“實惠”還沒受到懲罰,於是就由原來對收受“紅包,鄙視,轉化為害怕、羨慕、收受,甚至素要;有的學生對患者缺乏同情心,為了增加臨床經驗反覆給患者檢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經濟負擔,其對此不但不感到內疚,反而覺得理所應當;還有的學生覺得自己不過是在實習,對自己要求不嚴,隨便遲到,早退,甚至延誤治病救人的時機,而他們還不以為然,在心目牛根本就沒有把患者當回事等。這些都是醫學生職業道德所不允許的。要針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身邊的非道德現象,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基本思想,嚴肅實習紀律,使醫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樹立起良好的醫德醫風。

  6設立專門輔導機構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必要途徑

  在我國,醫學院校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後勤工作,都由校級領導分管,並有相應的職能科室具體負責。而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是由校級領導分管還是由具體職能科室專門負責呢?據筆者調查,在這方面,許多醫學院校做的工作還很不夠,甚至處於空白階段。從國際做法來看,1999年成立的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在其制訂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應同等對待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與醫學知識、臨床技能,將其作為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所規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也就是說,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與對醫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醫學院校設立對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專門輔導機構很有必要。在美國的醫學院校,幾乎都設有學生輔導中心,由一名副校長主管中心工作,負責對學生進行職業輔導、道德教育、心理諮詢等。在中心的領導下,有的還創辦了“醫學生道德期刊”、“醫學生道德教育e網”等有效載體,引導學生就醫德、醫風問題展開討論,釋出具有正面導向性的觀點,增強德育的效果。我國醫學院校也應借鑑國外這些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以加強對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的領導和引髯

  7加大監管、處罰力度,為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提供保障

  教育不是萬能的,如果教育手段不與一定的懲罰手段相結合,教育就缺乏保障。醫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醫學生職業道德觀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比如屢禁不止、逐步升級的“紅包”現象;責任心不強、草率行醫致患者傷殘死亡的現象;不顧病情,亂開大處方、進行不必要的檢查、化驗,從而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的現象;生產、銷售假藥危及患者生命的現象等,都對醫學生職業道德觀的形成產生衝擊和影響。如果不對這些醜惡的現象加大打擊的力度,就會使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失去應有的效果。國家一方面要繼續加大醫學生平啞道德培養力度,使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嚴格自律,重塑人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的聖潔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醫德、醫風的監管力度,加大對違反醫德、醫風行為的處罰力度,以淨化醫療衛生行業環境,確保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健康發展。

  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篇3

  摘要:醫學生是醫療衛生事業的後備人才。醫學生職業道德狀況如何,關係到人的生命安危,關係到醫療衛生事業的興衰,關係到社會能否安定和諧。因此,社會各界都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現狀表示關注,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現狀的科學分析,已成為醫學教育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從我國醫學生職業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入手,探究了產生問題的主因,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並且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角度新穎、辯理透晰、措施可行,對當前搞好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道德現狀;分析

  1目前醫學生職業道德存在的三大問題

  “醫乃仁術”。自古以來,我國就倡導行醫以德為本。就是說作為行醫人員,首先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建國後,我們黨加強了對醫學生“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職業教育。目前我國大多數醫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但是也應看到,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和醫務界不正之風的影響,我國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出現了滑坡現象,其突出表現為以下三點。

  1.1部分醫學生對學醫的目的不明確

  醫生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服務的物件是“處於相對弱勢”下的病人。醫生的處置決定,直接關係到病人的安危。這就要求每個學醫之人,都必須樹立“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學習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學好醫、治好病、當好醫生。據本人對本校本屆醫學生抽樣調查,有大約20%的醫學生的學醫動機不夠端正。他們有的學醫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受父母之命;有的學醫是為了求個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經濟地位;還有的學醫竟是看中了醫生能收到“紅包”、“能掙大錢”。這部分醫學生專業思想波動較大,並對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職業道德帶來負面影響。

  1.2部分醫學生對醫患關係的認識不正確

  當前醫患矛盾比較突出。能否堅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對醫生,包括對醫學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令人遺憾的是,有相當數量的醫學生還做不到這一點。這突出反映在醫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上。有的學生對醫院的規章制度不能嚴格遵守,經常遲到早退,以至影響到對病人的治療;有的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臨床經驗,反覆給病人檢查;還有的學生對病人不能一視同仁,對貧困患者態度生、冷、硬等等。這充分顯露出這些醫學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中還沒有樹立起“病人利益第一”的觀念,對正確處理醫患矛盾帶來了不利的因素。

  1.3部分醫學生對醫療衛生界存在的不正之風不反感

  當前在醫療衛生界最大的不正之風莫過於醫生收受患者或家屬的“紅包”。再有就是給病人開大處方、讓病人接受與治療無關的多項檢查。對這些醜惡現象,大部分醫學生是深惡痛絕的。但也確有少數醫學生對這些不正之風不是反感,而是羨慕;不是譴責,而是附合。他們認為,病人給醫生“送紅包”、請吃飯、送禮品是人之常情,是病人及家屬對醫生優質服務或超額勞動的報酬;還有的學生認為,醫生給病人多開藥、多做檢查也是迫不得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和醫生也要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這些奇談怪論足以說明當前的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必須要引起醫學教育界的足夠重視。

  2造成醫學生職業道德滑坡的三大主要原因

  2.1部分醫學生缺乏職業意識

  所謂職業意識是指人們對職業勞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的總和,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醫生作為一種關係人的生命安危的特殊職業,更應具有強烈的職業意識。而目前由於部分醫學生職業意識淡薄,就導致了這部分醫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這就為他們從醫後道德失範埋下禍根。

  2.2醫學教育部門對醫學生醫學倫理素質培養不夠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普遍把《職業道德》納入到醫學生學習的內容,但還不夠規範。特別是有些醫學院校只重視專業知識課教學,而忽視職業道德課教學,有的院校用“道德修養”課代替全部職業教育,而忽視對醫學生倫理素質的培養。這樣勢必會使部分原本職業意識缺乏的醫學生,在處理醫患關係中陷入誤區。

  2.3社會環境對醫學生的不良影響

  醫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會的不良風氣,特別是醫療衛生界業已存在的不正之風,必然對醫學生產生衝擊和影響。一方面他們受到社會上不正之風的衝擊,不得不低頭或者感到不低頭就要吃虧;另一方面又想死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做一個乾淨的人,做一個聖潔的“白衣天使”。但一些醫學生並沒有守住這個道德底線,而當了不正之風的俘虜。

  3解決醫學生職業道德滑坡必須把好三大關

  3.1把好醫學生入學關,強化對新生學醫動機的考查

  醫學生將來要從事的是“救死扶傷”的偉大事業,作為一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應該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畢生精力獻給“救死扶傷”的偉大事業中。這就要求每個有志學醫、從醫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的,有一個端正的學習動機。為此醫學院校要加大對報考醫學院校考生學醫動機的考察力度,可透過增加面試等辦法,考察考生學習醫學的真實動機,也可透過考察考生在所在中學期間的助人為樂的行為表現、獻愛心的經歷,瞭解考生職業意識狀況,並把考察結果作為錄取依據之一。

  3.2把好醫學倫理素質培養關,抓好課堂教學和臨床實習兩大環節

  要把醫學倫理課作為醫學生的必修課,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如倫理評議、倫理討論、教學輔導、學生閱讀等,還可以進行案例教學,鼓勵並創造機會使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提高醫學生的醫學倫理素質。與此同時,還要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另外還要強調加強臨床實習環節,使醫學生在接觸社會、服務患者的同時,強化醫德意識、確立醫德信念。因此,實習階段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醫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3把好醫學生畢業關,為醫療衛生界輸送合格人才

  醫學院校作為為社會培養合格醫療衛生人才的單位,要把好醫學生的畢業關,決不能讓一個不合格的畢業生流入醫療衛生界,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一個合格的醫學畢業生,不但專業知識要合格,而且他的道德素質、倫理素質也要達到我們預期的標準。醫學院校要加大對醫學生的道德、倫理素質的培養考察力度,讓每個畢業生都成為全面合格的人才。目前國際上的一些觀點和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美國哈佛大學明確提出,要培養國家的職業領袖,而不是專業人才。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21世紀人才素質研討大會,與會專家達成共識,認為21世紀的人才需要透過三張證書,即學術性證書、職業性證書、事業心證書。提出沒有事業心證書,學術性證書和職業性證書的潛能就難以發揮,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還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但是作為關係人的生命安危的醫學院校,有必要先走一步,在關注學生專業學習成績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職業道德、倫理素質的培養。在向合格畢業生頒發專業畢業證書時,另頒發“事業心證書”。透過這種形式,有助於醫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德和健康的職業道德人格,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為醫療衛生界源源不斷地輸送合格的醫學人才。

  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篇4

  1.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途徑

  1.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必要途徑

  根據醫學生的實際情況,撰寫出適合醫學生學習的傳統文化講義,開展中華傳統文化講座。現代醫德觀要求增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觀念,培養人文關懷,注重注重醫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觀念。因此,只要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教育,就需要繼續倡導中華傳統的救死扶傷、濟世、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明確傳統文化教育與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息息相關,才能真正實現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愛。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應確立為“以患者為中心”,建立“以病人為本”的醫療觀念,培養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

  1.2重視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途徑

  我國的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偏少,並且也屬於醫學院校的邊緣學科,以致我國的醫學生文化底蘊相對較差,有知識沒文化的醫學生頻出的現象,職業道德素養不高。適當增設醫學人文課程可改變這種情況,如醫學禮儀、人際溝通課程等,對醫學生舉止行為規範,對醫學生的服務意識進行強化,在醫療實踐中能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是醫療的要求,也是醫德的要求。醫務人員如缺乏細緻、耐心的交流與溝通,就會難以真正給病人解決問題。

  1.3加深專業課的思想教育滲透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關鍵途徑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是一項綜合工程,它不應僅僅依靠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僅僅透過醫學倫不明就裡課講授,而應體現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醫學院校要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在專業課教學中拓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空間。

  1.4強化實踐教育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有效途徑

  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課外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強化職業道德素養。比如,鼓勵學生走進醫院,走進社群,為患者提供義務服務;透過“義診”“三下鄉”、社會調查、公益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人民的勞苦與艱辛。走進社群,走入農村,幫助弱勢人群,為貧困地區的群眾做貢獻。二是在學生實習期間深化職業道德培養。實習既是醫學生透過臨床把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同時也是醫學生接觸社會、服務患者、強化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德信念的關鍵時期。在實習期間,如果職業道德教育跟不上,那麼,前期的職業道德培養成果就會付諸東流。並針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身邊的非道德現象,明確這種現象是暫時的,個別的,必然會得以整頓。強化“以病人為本”的基本思想,使醫學生在實習時真正樹立起良好的醫德醫風。

  2.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對策

  2.1改進理論聯絡實際的教育方法

  把醫學倫理學教育與醫學生見習實習、參與醫療實踐相結合,作為醫學生實習見習考核的主要內容,並作為醫學生畢業就業推薦的基本依據。透過職業道德實踐培養,可以培養醫學院校學生的醫德行為習慣,讓醫德認識、醫德情感和醫德行為統一起來,只有透過醫德行為才能強化醫德認識,堅定醫德情感,內化醫德良心。

  2.2樹立高尚的職業價值觀

  引導醫學生用適當方式滿足自己的職業成就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自覺抵禦拜金主義思潮。醫學生具有職業奉獻精神,能真正體會到醫療工作是崇高而神聖的職業,引導醫學生自覺奉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熱情,培養醫學生為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病人獻身的精神。

  2.3最佳化職業道德培養手段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應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動”人。職業道德的培養中應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品格及思想理論塑造人,以優秀的“先模”人物鼓舞人的基本方向。加強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責任感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如果沒有相對應的責任要求,職業道德規範就成了空洞的理論。有責任感的人,會遵守法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規範。對醫學生來說,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就是職業道德的堅強支點,應嚴格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

  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篇5

  一、引言

  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質量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是醫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要求對醫學生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實施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教育,以培養醫學生高尚的醫德品質。實現有效的職業道德培養不僅僅是專業教師、兩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高職院校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容。

  二、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性

  第一,培養高素質技能性高職人才的需要。職業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內在需求,職業道德的優劣和好壞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第十二條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教育部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檔案)》又再次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因此必須重視高職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第二,保障醫療衛生事業和諧發展的需要。醫患關係和諧是醫療衛生事業和諧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仍然存在醫患關係惡化現象,其產生原因主要是醫療體制不足、醫方因素、患者因素等,如醫療體制改革深入不夠,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不能適應患者的不同需求;醫院過於追求經濟效益,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醫生工作量大、心理壓力大、正常收入偏低,新型社會角色轉變不夠;患者維權意識、健康意識、參與意識增強,對醫療管理和醫療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等。但是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部分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低下,導致患者對臨床醫療服務質量不夠滿意而引發糾紛。《教育部.衛生部關於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6號)指出“著力於醫學生職業道德的顯著提升是原則之一,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主要任務”。因此培養未來醫務工作者良好的職業道德,可以促進醫患關係的良性發展,保障醫療衛生事業的和諧發展。第三,提高醫學教育實效性的需要。醫學面對的服務物件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類,他們不僅需要醫務人員精良的技術,而且需要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醫學本身的崇高性決定了醫學高職教育要注重職業道德培養。因此職業道德教育是醫學生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職業道德培養,有利於醫學生自身修養的提升,合理的處理人際關係,增強事業成功的可能性因素,實現自我價值,並在職業中得到發展。

  三、目前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教育不同於本科教育,重視學生技能培養,而醫學職業教育不同於其他職業教育,醫學面對的服務物件是人,醫學本身的崇高性決定了醫學高職教育要注重職業道德培養。目前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尚未得到高職院校的足夠重視,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職業道德教育缺乏“靈魂”。所謂的缺乏“靈魂”是指職業道德教育本身與當下的現實生活、社會形勢等嚴重脫離。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提倡的是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奉獻、集體主義精神,為醫療衛生事業服務的任勞任怨、不計名利、不求索取等。但是現實生活中醫療衛生事業中的不良風氣和現象使學生對職業道德認同感降低,認為其是空洞的口號,學生的擔當感和使命感不強,職業道德崇高精神很難樹立。[1]第二,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空泛化。目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類課程滲透於“思政課”之中,由於“思政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思想,因此使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不夠充實,尤其缺乏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培養內容,對學生職業情感體驗重視程度不夠,不利於學生學習後的應用。[2]第三,職業道德教育形式知識化。職業道德教育知識化,對學生職業情感體驗重視程度不夠。職業道德課程以說教性講授性為主,教學設計、考核評價不符合高職學生學習、認知特點,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培養工作難以取得實效,不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3]。

  四、輔導員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途徑

  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是學校教學管理、學生管理部門共同的責任,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合理的教學內容選擇、實用的授課方式是實現職業道德培養的基本途徑。但是學生是否能夠將職業道德內涵深入於心、幻化於行,更多的是需要生活中點滴培養,因此作為與學生接觸時間最多、關係最緊密的輔導員任務尤其艱鉅。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所表現出來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內容是否能落地有重要影響。因此輔導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做好學生的表率。第一,輔導員言行“崇高化”。所謂“崇高化”是指輔導員自身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堅定的職業理想信念,內心充滿愛,在工作中用“心”,言行一致、公正無私,成為學生心中的道德楷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幹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在工作中恪守職業道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朋友,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作用。如在班級獎學金評定、榮譽評審、班幹部選拔、黨員發展、實習單位分配、就業推薦等工作中,要堅持標準,公平公正,讓學習努力、成績突出、品行端正的學生得到更多的機會。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要秉公處理、以德服人。在與學生日常接觸中,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和寬容心,放下輔導員的“架子”,與學生一起迎接歡笑,一同承受苦惱。以此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深遠的影響學生的思維。第二,加強職業道德體驗。就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而言,社會實踐是醫學生驗證知識的重要平臺,是醫學生了解社會和工作領域、鍛鍊自身的有效途徑,有利於“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有利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加深大學生對現實社會中諸多問題和矛盾的認識”這是多數學者的共識。輔導員可以將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與老齡化社會相結合,與第三教育相結合,帶領學生參加各種醫療實踐活動,例如安寧服務、社群家庭服務等,利用專業特長為基層群眾提供服務,激發學生學好本領、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感,在實踐中培養醫學生職業道德意識,深化職業道德教育內涵。第三,樹立職業道德典範。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醫德先進個人、先進事蹟,透過先進個人事蹟的宣傳促使醫學生道德內化為個人的醫德信念、醫德情感、醫德習慣,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直覺。

  五、結束語

  總之,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是大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導航者,面對思想紛繁複雜的新世紀醫學生,必須更加重視其培養工作,使他們堅定“醫乃仁術”的信念,承擔起醫療衛生事業賦予他們的神聖職責。

  作者:張虹 劉洋 魏冰 單位: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李航.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途徑及問題評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6):62.

  [2]王卿華.探索社會實踐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中國職工教育,2014(02):75.

  [3]韓志,薛慧娜.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融入輔導員工作的思考[J].學理論.2015(18):231-232.

  醫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篇6

  摘要:當前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明顯被弱化,主要表現為:醫學倫理價值意識的偏頗和醫德教育實效性的缺失。而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予以糾正、加強。繼承優良傳統醫德思想,重建人性醫學;促進醫務人員態信美德的增長;奠定醫學生職前誠通道德等是具體的強化措施。更多職業道德論文發表相關範文盡在top期刊論文網。

  關鍵詞:職業道德論文

  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步增強。醫療衛生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肩負著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醫學職業道德在整個職業道德體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更加顯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醫療衛生行業的職業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高職院校承擔著新形勢下培養高技能醫學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須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發揚救死扶傷的社會主義醫學人道主義的精神,充分體現社會主義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不斷推進社會和諧。筆者作為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將自己在醫護專業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心得總結於此,以期得到同行的指導。

  一、要重視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

  第一,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醫患關係是人際關係中較為常見而又敏感的人際關係,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部分。作為醫療衛生機構,肩負著維護人民健康,促進和諧社會的重要職責。和諧的醫患關係影響到國民基本健康權利的實現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也有利於醫院的發展。可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大批醫德高尚、醫術過硬的中高階專門人才。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具有高尚的醫療職業道德,奠定較系統的醫學科學知識體系,掌握較熟練的臨床技術的技能型勞動者,有利於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利於進一步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權利的實現,更充分地體現醫療機構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的宗旨。

  第二,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醫德建設,是醫療衛生戰線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明顯,醫患、護患關係的矛盾有所表現。對此,有必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幫助醫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醫學生在入職前就深刻理解“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的社會主義醫德的基本原則的內涵,為其在今後的職業勞動中自覺運用醫德規範來約束、調整和評價醫護實踐活動奠定思想基礎,從思想上築起一道杜絕行業不正之風的防線,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更好地維護醫護人員“白衣天使”的職業形象。

  第三,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推動醫學事業發展的需要。隨著當前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與之相應的醫護倫理規範成為醫德體系的核心。醫德理想的具體化和先進的醫學技術相結合,會更加拓寬醫學倫理道德學的視野,促使更多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職業勞動者去追求醫療技術上的精益求精的同時,努力地實現醫德修養的更高境界,為祖國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醫學生接受系統的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有助於幫助他們牢固樹立獻身於醫學事業的職業理想,使他們在入職後能儘快全身心地投入到醫療衛生工作中來,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

  第四,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技能型、實用型的中高階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在日常教學中很容易出現重專業理論和技能、輕人文教育的現象。如果不重視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的學生有才無德,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不道德行為,一方面造成了醫療機構在社會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也損害了這些學校的聲譽,還會影響後續學生的繼續就業,這對學校自身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第五,加強高職院校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經濟的全球化,一方面,有利於醫療衛生行業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國外醫療機構的進入,也使我國的百姓有可能夠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也使我國的醫院衛生機構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我國醫療衛生行業要在平等的醫療市場競爭中贏得更為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需要醫學生提高自身素質,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社會的褒揚和患者的信賴,為醫院實現“救死扶傷,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宗旨做出積極貢獻。

  二、要拓寬、豐富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形式

  第一,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要貫穿學校教學的全過程。醫學生的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把本學科的基本理論與醫學生的職業發展要求相結合,在相關章節挖掘與醫學倫理及醫療職業道德有關的課程資源,理論聯絡實際,突出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的地位,強化醫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各專業課教學要注意聯絡醫學科學作為保障和維護人類健康,治療和預防疾病,保護人類生命的一門科學,更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從而強化職業道德教育。醫學專業的德育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蘊含著豐富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研究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發揮其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今後的職業崗位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範,弘揚醫學人道主義精神。

  第二,把醫德教育貫穿於臨床實習階段。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實踐道德規範,實現知行統一。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將道德活動作為實現教育目標的最重要的手段。而透過臨床實踐活動可以活化學生已經掌握的道德知識,增強道德學習的動機,增進其道德學習主體的自我教育。臨床實習是學生醫學實踐的起步階段,這正是醫學生已有的醫學倫理觀、道德觀與現實發生矛盾衝突、醫德認識尚未形成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醫德行為、習慣的時期。所以,我們應該倡導和組織實習生加入到醫院建立醫德醫風示範活動中去,開展醫德醫風建設的交流活動,使他們在學習中受到啟迪,親身感受醫生肩上的重大責任。學校應爭取醫院對實習工作的大力支援,由醫院選派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做實習指導教師,這有利於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醫德教育活動。如開展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專題講座活動,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之自覺追尋醫學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組織學生深入到貧困地區、農村去義診,為群眾提供醫療健康服務,讓他們身臨其境去感受對病人一視同仁的醫德觀念和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利他主義。這是對學生進行的生動而深刻的醫德教育,這種體驗式的醫德教育有利於固化學生已有的職業道德觀。另外,可透過建設職業道德教育基地,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職業道德教育基地,為醫學生職業道德養成提供實踐環境。

  第四,營造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學校積極營造具有醫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構築良好的育人環境。在醫學生中要大力弘揚白求恩精神,校園公共場所懸掛醫學誓言、醫學界名人名家畫像、名言警句等文化作品。高職院校的教職員工要率先垂範,自覺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範,做到事無鉅細,嚴於律己,做學生的道德楷模。醫護專業(系、院)的文化活動要注重突出醫學特色,將醫院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將專業技能競賽與醫學職業道德知識競賽相結合,提高醫學生職業素養,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營造高雅的專業針對性較強的校園文化氛圍。以上這些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發展和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均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改革學校醫德教育效果的評價體系。學校醫德教育效果的評價,是檢測學生對醫學倫理道德理論消化、吸收的程度。目前,學校基本是採用醫學倫理學的筆試作答理論考試試題的方式,作為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效果評價的依據,確實存在不足之處。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效果還要透過學生在實際中的具體表現才得以確認其思想上的吸收程度,即要使學生做到“知行統一”。理論考試只是瞭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程度,而真正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道德觀和自覺運用職業規範來調節其行為與否則不能體現。所以,要建立一套集理論考試、日常行為規範監督、臨床見習、實習中的道德表現為一體的道德評價機制,把學生自評、互評、學校教師評價與實習單位的評價結合起來,在學生學習期滿時做出全面的評價。

  總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需要我們集中力量,加強高職院校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出以實現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醫學誓言,踐行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宗旨的高素質的技能型醫學專門人才,才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