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11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11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

  摘要:如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因心理原因產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透過調查探求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健康教育措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日益加快,大學生承擔著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現出來,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然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發展慢,未能充分發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因此,透過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現狀分析,有助於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

  一個月前,我們使用“人際關係綜合診斷量表”、“抑鬱自評量表”與“焦慮自評量表”三種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生心理聯絡密切的量表對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的新生進行了心理測試調查。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於正常群體水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抑鬱、焦慮、恐怖等方面。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個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現問題,那麼他在其他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可見如今大學生心理問題愈發嚴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六點。

  1.對網路產生過於強烈的依賴性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路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

  2.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3.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4.情感困惑和危機

  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的性困惑問題,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範的衝突中產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5.就業壓力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裡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6.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等。

  大學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來說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才慾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欲與不能之間的矛盾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並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

  四、大學生健康教育措施

  1.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在社交活動中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2.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訓練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有效渠道。心理訓練應不拘一格,可以透過組織辯論、演講、郊遊、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根據具體物件,充分運用放鬆、暗示、音樂、表象、心理劇、模擬與模仿等心理學技術與方法,結合其他輔助手段、設施,設計特定的情景,使參與者在其中積極活動,最終達到改變其心理面貌養成預期的行為習慣,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

  要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偉.《善待心靈》[M].地震出版社,2006.143-147.

  [2]文柯.《心理學改變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6.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64-17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2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後,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鬱鬱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症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係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於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鬱,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最佳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定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透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型別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最佳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0.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3

  關鍵字:社會實踐,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意義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大學生處在讀書生涯與社會生涯的轉型階段,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更為值得關注,而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主動了解社會,正確認識社會,從而不斷調整自己態度,行為,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把社會實踐與心理健康工作相結合,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人才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二、因缺乏社會實踐而引起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許多心理問題,諸如學習壓力,情感困惑,人際關係緊張,理想與現實衝突,考研與就業焦慮,經濟困難等等,但因缺乏社會實踐而引起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意識衝突

  進入大學以後,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雖然如此,因只有學習經歷少有生活實踐經歷的中學畢竟對人生的認識較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些大學生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不夠穩定,在這一時期內,他們會經常產生一些自我意識衝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的衝突。第二,獨立的我與依附的我的衝突。一方面,進入大學離開了父母還存在依賴心理,另一方面,不斷成熟的自我渴望獨立。同時,自己對自己有理想與規劃,從單一的學習價值評價體系變成到綜合的能力價值評價體系,大學生對生活的憧憬與現實還存在距離。

  2、人際關係問題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大學生只學習,不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較為封閉,人際交往能力較弱。一方面,渴望交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面,不能正確的擺正心態,缺乏人際交往技巧,這都容易使他們陷入人際交往誤區。正是因為這種高期望值與低成就值,造成心理巨大落差,使得人際失調,嫉妒,自卑等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了社交恐懼症等各種心理疾病。

  3、就業心理問題

  高年級學生由於缺乏社會經驗,在求職道路上一片空白,沒有明確的職業方向,沒有合理的自我定位,面試時回答問題沒有思路等,導致找工作頻頻受挫,出現自我矛盾和迷茫,自尊心受傷,就業焦慮等心理。許多學生表現出經驗不足,承受能力差等問題,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極端之路。

  三、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社會實踐的作用,大學生對自我的心理定位也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找到人生目標

  進入大學以後,脫離了異常忙碌的高中學業生涯,進入了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時間的大學生活,很多人突然迷失了方向。大學生活的迷茫,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模糊不清。如果參加社會實踐,能夠了解在社會上有什麼職業適合自己,能創造社會價值,自己最感興趣,自己在專業領域還欠缺什麼技能。從實際經驗中找到自我定位,明確自我方向和目標,給未來的自己做個設計,及時彌補專業上的不足,大學生活就此豐富多彩起來。

  2、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溺愛和學校的過度保護讓他們帶著對社會的渴望和恐懼走進校園,他們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也不知道社會中會有怎樣的挫折等待著自己。正因為如此,他們有的缺乏自信,沒有勇氣從事自認為不能完成的事情,即使一點點難度也會將他們嚇跑,有的又盲目自信,認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難度導致失敗。社會實踐是建立真實自信的最好武器。在實踐中大學生能找到自己的長處,認識自己的不足,及時商討補救措施。有了對社會的認識,有了對社會的實踐經歷,學生就不再會對社會感到恐慌,對自己充滿不信任了。

  3、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減少情感障礙和社交恐懼

  要想改善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減少人際交往困惑,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與他人接觸,交流和溝通,而社會實踐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在社會實踐中,經常是小組開展活動,小組成員必須相互交流,分工協作,這都是他們有了交往的空間和自由。為了使實踐順利進行,成員之間必須互相配合,遇到矛盾和分歧必須協商達成一致。這樣有助於正確處理情緒矛盾,減少情感障礙。同時,社會實踐的經歷,增強了大學生與人交往的情景,增強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耐受性。由於在社會實踐中,不是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為了活動內容而交往,可以使注意力轉移到活動上,不至於是交往過於緊張。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學到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提高社交能力,減少對社會交往的恐懼。

  4、社會實踐有助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求職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的一個過程,透過大學期間的認識和改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樂觀自信的心理品質,增強抗挫能力,減緩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提升抗挫能力就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關鍵。透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在實踐中尋找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辦法,從而培養大學生面對挫折的自我調節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同時專業性很強的社會實踐,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久而久之,今後面對招聘單位方可信心十足。

  5、社會實踐有助於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成功指標,而今我國大學生的意志品質不容樂觀,除了沒有清晰的目標以外,不能持之以恆,是最突出的問題。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建立大學生完善的人格。

  四、如何透過社會實踐更好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服務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於大學生服務於大學生,能更好的為大學生就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實質幫助和有利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讓其更好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

  1、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專業的社會實踐,更是大學生尋找自我缺陷,完善自己人格的一個途徑。在社會實踐中不斷髮現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缺點,然後針對這些缺點,在實踐中有針對性的鍛鍊自己,透過社會實踐來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2、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充分開展學生會工作與社團活動

  校園是一個小社會,完成從校園到社會的過度,需要從校園社團活動開始。在學生會與社團活動中,每個同學透過自我定位,競選,工作實踐找到自己適合做的學生幹部崗位,也是提高適應能力的一個過程。同時,學生會與社團活動中,鍛鍊的組織協調能力,交際能力也鍛造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堅硬的基礎。

  3、學校組織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月、周

  學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除了各種形式的第二課堂,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習活動,社會實踐月、周等,也更能直觀的使學生們提前進入社會,進行實際操作階段的社會實踐。幫助學生從實踐中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自我定位,發現自我價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社會觀有著積極的影響。

  4、學校開設社會實踐與就業指導課

  除了實踐和第二課堂以外,學校可以開設社會實踐與就業指導課,從理論上分析社會現狀,專業情況,社會實踐與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如何解決的途徑。幫助大學生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康德說,有知覺無概念是茫的,有概念無知覺是空的”只有有理論知識,才能更好的指導實踐,實踐也更需要理論知識來總結拔高。透過社會實踐與就業指導課,明確理論目標,有更清楚的認識,從宏觀上把握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

  結語:

  總之,社會實踐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培養學生成才的有效方式,自然要承擔起調節大學生心理,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工作,必須進一步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整合和利用學校已有資源,創造一套實用有效的機制,最終實現透過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4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當今的形勢對當代大學生的期望值是越來越高,需要的是複合型全能人才。 現代青年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勇於創新,敢於挑戰,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由此可見,健康包含著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康三個方面。 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心理學指出,心理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心理(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體素質影響心理狀態,又依存於心理素質

  在運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體素質的基礎上,而其身體的發展又依存於心理素質。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質練習時,哪些勇敢而好勝心強的學生,他們具有自覺、頑強的意志品質就容易戰勝疲勞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質較差的學生,他們就會提早產生疲勞而堅持不下去,影響練習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並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還可陶冶他們的情操

  1.3、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素質日趨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的場所,面對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的科學技術,具有較強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2、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適應、心理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開啟學生的心理潛能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內容

  在體育教學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心理指導、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養、氣質培養、性格培養及學習興趣的培養。

  2.3、特殊的教育物件

  教育的物件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 他們主觀意志較強,思想複雜,不易把握,但易溝通,所以要正確引導,使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透過不同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說服疏導法、典型榜樣法、競賽評比法、表揚與批評等方法,還可以傳授一些心理常識,以及心理輔導與諮詢等等,還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3.1、在準備部分安排有針對性的遊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遊戲大都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在教學的準備部分,有針對性的安排體育遊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體育興趣,利用遊戲本特點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參與意識與協作意識。

  3.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應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來指導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引導和幫助學生自覺的進行身體鍛鍊,促使他們將體育運動納入到生活中,從而促進體育的社會化程序,讓學生深知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還能提高人的心理應激能力和適應能力,減少心理疾患,培養樂觀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遠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健康第一”這一觀念的宣傳教育,利於教學內容中的積極因素及深刻內涵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長跑的“極點”現象,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節奏、力量感及韻律感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

  3.3、鼓勵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對於大學生來說,不僅有著磁鐵般的吸引力,能夠融洽人際關係,溝通心靈,有助於培養團結互助、友好協作等良好品質,而且能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於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教學計劃和教材,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有針對性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良好學習態度;與學生積極溝通,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激發與培養他們對課餘體育鍛煉的興趣。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掌握情況和學習興趣,適當佈置課外體育活動作業,並幫助和引導他們自己制定鍛鍊計劃,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3.4、教師在課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

  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穩的情緒,還要具備較強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擾能力,防止煩躁、焦慮和抑鬱等心理疾病的發生;掌握大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情感投入和體育運動中得情感表現,並分析其成因和處理方法,幫助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參與體育運動。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對學生公正評價,同時教師要精心備課和組織課堂教學,注意教學的藝術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縮短心理距離,多與學生加強交流。

  參考文獻:

  [1]運 動 心 理 學 編 寫 組.運 動 心 理 學[M].北 京:人 民 體育出 版社 ,1998.

  [2]學 校 體 育學 編 寫 組.學 校 體 育學[M].北 京:人 民 體育出 版社 ,199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5

  摘 要:積極心理學關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積極方面,致力於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在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獨立院校。

  獨立院校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點,是一支蓬勃發展的新興力量。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視,獨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襲了以往的消極心理學或病理心理學模式,把重點放在矯正心理問題上,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問題的出現,也不能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必須打破傳統局面,將積極心理學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據獨立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獨立院校必須結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靈活的用人機制,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20世紀末,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學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隨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研究領域,成為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積極心理學要求心理學家用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異於傳統心理學研究。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個性特徵、積極的情緒與健康以及培養天才等方向。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觀幸福感和快樂,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積極的人格特徵也是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引起較多關注的是對於樂觀的研究,因為樂觀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義,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資源,提升個人心理能力。

  二、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諸多研究表明,相較於公辦院校,獨立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更為突出。張翔透過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於普通高校學生。他認為,民辦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自卑、失落感、焦慮、抑鬱等。同樣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優於普通高校學生。據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普遍表現出適應環境困難、人際關係障礙、自我認同感低、擇業心理自卑等問題。

  2.獨立院校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單一性心理諮詢與治療模式

  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或障礙的諮詢與矯正,但此模式僅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輔導與訓練,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學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現單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有效宣傳和普及,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識較差。

  (2)簡單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於獨立院校的企業化運營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的部分原因在於教育資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夠,進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合併,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簡單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探索各種有效措施,儘早建立適合獨立院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維護模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積極心理學對於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的關注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新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徑。

  1.結合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為引導,對各要素和目標進行整合,改變消極價值取向,以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替代疾病的預防目標。具體實踐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改變以往以個別諮詢為主導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學生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從學生入校開始,展開系列的積極心理輔導與訓練,增強學生自我保健意識的同時,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達到對心理問題積極預防的目標。

  2.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認知

  對於獨立高校學生來說,單純的矯正問題和治療疾病並不能讓個體獲得真正的健康,必須雙管齊下,在治療和矯正的同時發展個體積極的心理素質。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改變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並深入宣傳。例如根據積極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心理健康不僅是無病態,而應該是心理體驗積極而豐富,並發展積極的人格品質,以此傳輸給學生積極的心理認知體系,在此基礎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結合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努力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宣傳、心理課程、心理諮詢三級教育體系中。首先,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營造學生人格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入廣泛、切實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提供積極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關注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質,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實踐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輔導和諮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諮詢中結合認知行為療法的技術與積極心理學的原則,或組織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團體輔導,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體驗積極輔導的魅力。

  總之,當前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立足積極心理學範疇,堅持正向、能動的發展觀,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度。積極教育為我們展示了發展性的教育模式,為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

  參考文獻: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2]張翔。民辦高校大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健康心理學雜誌,2003,11(4):260-261.

  [3]馬明,王法能等。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2):97-99.

  [4]翟常秀,楊衛星,劉鑫。民辦高校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辦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特徵的比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

  [6]陳紅,宋穎惠,顧凡。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7,15(12):113-115.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6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發展方向加以引導,幫助高職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有利於校園環境的和諧化,更有利於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團體輔導教學活動應用於高職心理健康教學工作中,會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創新方向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堂;團隊輔導;應用

  近些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更加複雜,大學生的學習與就業心理壓力增大。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創新,是讓教育工作為學生服務的重要舉措。利用團體輔導原理實施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找到解決個人問題的有效方法,豐富大學生的心理體驗,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

  一、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趣味化

  利用團體輔導的形式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會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實際需求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有一定的體驗。精心設計的心理健康活動,具有活潑有趣的特點,更加關注大學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於和諧氛圍的形成。團體輔導形式的應用,給教師提供了組織多樣化活動的機會,有利於教學內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師生互動

  團體輔導,讓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明顯增多。教師作為心理健康課堂的組織者,可以與更多的學生互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素材,促進課堂氛圍的熱鬧化。團體輔導,有利於教師從多個角度給予學生鼓勵,引導學生就共同的主題進行討論與交流。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會讓課堂變得開放起來,也會讓學生找到更多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

  二、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要讓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應當從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出發,在有關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內容中融入團體輔導模式。讓團體輔導活動真正服務於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利用團體輔導,加強自我意識教育

  讓學生對自己進行探索,對自己有一個更加全面的意識,讓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建立健康的個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團體輔導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心理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我是誰”的活動,讓學生說出15個“我是……”的句子,對自己進行由淺入深地認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價值拍賣”遊戲,假設給每位學生一定數量的金錢,向學生展示“健康”、“誠信”、“大房子”等拍賣品,讓同學們競拍,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追求進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於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

  (二)利用團體輔導,促進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主題活動的實施,重在讓學生了解人際交往的意義,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交往觀念,促進大學生成為成功的交際者。教師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遊戲,讓一人站在高處,背對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響應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際交流過程中必備的品質,也是一項技巧。用團體活動幫助大學生改變自己的人際交往策略,提高個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團體輔導,做好情緒調控

  大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對其日常行為與生活快樂程度有重要影響。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成為情緒的主人,成為自己的主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像“番外篇”。教師給學生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誤會、看到兩位同學在一起悄悄說話,並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會沒有叫我”等,當學生說出具有負面情緒的觀點時,鼓勵學生一起來討論這種想法的正常性。當學生有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放鬆訓練,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樣的活動,能夠讓一些心理的小秘密變得公開化,促進課堂活動輕鬆化。

  (四)利用團體輔導,調整戀愛心理

  戀愛,對於高職學生來說是一項很正常的活動。利用團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建立健康的戀愛觀念,形成戀愛能力,有利於校園氛圍的和諧化。教師可以利用“情侶間的小矛盾”活動,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戀愛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決的方法。用課堂討論幫助大學生解決戀愛中的困惑,解開心結,有利於大學生更加自然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感情,能夠在一段情緒中付出與寬容。大學生的戀愛心理正常,能夠減少許多校園矛盾與暴力事件。重視戀愛教育,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實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團體輔導方法應用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於學生全體參與到心理健康教學活動中去,拓展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課堂活動,給大學生傳遞更多有效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法,有利於課堂教學效果的最佳化,更能讓學生在心理健康課堂中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邱小豔,唐君.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01:115-117.

  [2]李雪,潘樂,魏鑫,杜冰潔.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世紀橋,2015,02:69-7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7

  一、網路大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作為網路的主力軍,繽紛複雜的網路世界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但同時也誘導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頻發。網路環境豐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1]教育部近日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大力促進心理育人,按照師生比不低於1∶4000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每校至少配備2名專業教師。可見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給予著高度關注,網路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也相應的給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二、網路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響

  (一)情感影響

  網路的虛擬性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使大學生有更大的平臺暢所欲言。他們無需顧忌別人的眼光,透過網路社交平臺釋放心理的壓力,表達內心無法與現實中同學師長訴說的想法。

  網路交流缺乏現實的肢體語言、語音語調以及面部表情。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很多大學生在網路上十分活躍,現實中卻不善交際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會之人,需要與周圍的同學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體當中。長期沉迷於網路的虛幻當中,忽視與周圍人的情感建立,必然會引起感情上的空虛與匱乏。以當代大學生為代表的眾多年輕人都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手機依賴症”,離開手機或者說是離開網路會感到無所適從,回到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中往往無所適從出現強烈的孤獨感,也即所謂的“網路孤獨症”。[2]

  (二)認知能力受到影響

  學生有時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對所提供的資訊卻不加以辨別,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辨別。需要承認的是,網路擴寬了當代大學生的視野,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途徑。學生只需要每天透過瀏覽網頁便可知曉“天下事”。滿足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與好奇心。

  大學生每天面對著海量未經過濾的資訊,反映西方意識形態的內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國網路監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經驗以及辨別能力不足。綜合這兩方面因素,大學生面對網路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無法進行辨別,意志力薄弱的學生無法抵制誘惑,導致其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偏離正確的軌道。

  (三)人際關係受到影響

  由於網際網路人際關係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點,即使在現實中不善言辭、羞於表達的學生,也能在網路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體。網路打破了空間的限制,成為聯絡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與朋友的利器。同時,網路營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學生在此可以暢所欲言,但也隔絕了與現實同學師長真正意義上的人際交往。

  (四)自我意識形成受到影響

  從心理學上講,人格是個體的文化心理結構,是個體賴以立身處世的一套心理、行為方式。[3]在網路裡中,不分尊卑貴賤、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每個人在網路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大學生在網路中自我意識得到大大強化。

  大學生在網路中獲得滿足感與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時也導致了學生自我意識的膨脹以及集體意識的淡薄。網路遊戲中角色的扮演,使學生分不清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容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的分裂和異化。網路行為大多時候是單向的,落腳點多放在自身情緒體驗上,大學生在網路上的行為不受監管表現出極大的隨心所欲,這極大可能的導致了大學生情緒的失控,甚至出現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礙。

  三、網路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遇

  網路化教育的自身特點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有利於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網路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重要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路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點面結合

  網路的隱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對面交流會產生的尷尬與緊張。網路為一些顧及自身隱私以及羞於表達自身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學生只需通?^手機和電腦便可以向老師傾訴內心的想法。由於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較大並且高校配備的專職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時的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心理諮詢。網路的出現,實現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對多”,但對諮詢者來說又是“一對一”。教育工作者同時可以對多位學生提供網路諮詢服務,更加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網路整合了教育資源

  在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資訊主要來源書籍以及長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積的經驗。對於學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識主要來源於教師的口頭傳授。顯然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網路將全球範圍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現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師生可以透過各種渠道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關資訊,同時網路將文字、圖片、影片等結合起來,使得教育過程變得更加生動。

  (三)網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侷限於某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之中,往往是透過大學課堂、心理諮詢講座或在心理諮詢室等方式進行。網路的出現打破了這一限制,學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機電腦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諮詢,接受線上心理測試或輔導。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平臺,更好的向學生傳播知識,遠距離接受學生的線上諮詢,更加快捷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對於現如今更加關注個人隱私秘密的大學生而言,網路的優越性更加突出。

  四、網路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網路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路的優勢,結合當下我國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領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新風範。

  (一)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網路心理健康檔案是高等院校開展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據。它的建立有利於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學生心理變化軌跡;有利於心裡諮詢中心與學工處進行及時的資訊溝通與反饋;有利於學生正確、客觀、全面的認識自我,起到預防心理問題的作用。

  心理檔案建立應該由專門人員進行,不得隨意變更更改心理檔案中的內容,客觀真實記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檔案內容不僅要記錄學生的基本資訊,更要深入瞭解到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檔案便於學校諮詢管理機構與學生之間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資訊溝通與反饋機制,對於一些有潛在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關注,記錄不同時期學生心理測試資料與評價。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網路發展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師學生之間的地位更加趨於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這一地位的轉換,暫時放下教師的權威地位更加有助於師生間精神層面深層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會得到更加顯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專業的理論知識,更要與時俱進學習掌握網際網路技術增加教學效果。現如今,大學生大多會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發表“狀態”,這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透過大學生在網路上發表的言論,瞭解他們得精神面貌,把握他們基本的思想狀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之中,最有開發潛力、最有工作便利優越性的是學生輔導員。他們往往能及時掌握大學生在校的基本狀態。要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必須要將高校輔導員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之中。

  (三)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點,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由自己“製造”出來的,只有透過自我協調以及在專業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幫助下才能達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終超越自己、實現自我。它本身就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能動的教育過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對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抵抗能力,從而加強心理免疫力,最終達到心理健康。

  五、結語

  大學生處於網路背景下,情緒、心理、人格等發生了多重變化,對新時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加大網路環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當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應當著重培養既具較高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又具有?高計算機網路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8

  摘要:本文透過分析大學生微信使用的現狀來探討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與負面影響。並探討了如何發揮微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信及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所推出的一款快速傳送文字和圖片、支援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應用軟體。微信具有迅速廣泛的資訊傳播、簡易上手的操作方式及個性多樣的創新模式等特性,這使它快速成為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自從2010年11月微信專案正式啟動直到今天,它已滲入教育、醫療、酒店、零售、百貨、餐飲、票務等數十幾個傳統行業,使用微信正在成為一個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到2016年的第二個季度,中國94%以上的智慧手機已經被微信覆蓋,每個月的活躍使用者達到8.06億,2016年12月28日,微信團隊在2017微信公開課上公佈了《2016微信資料報告》,資料顯示微信日使用者高達7.68億,且還在不斷增長。在眾多微信使用者中,由於大學生群體具備迅速接受和掌握新鮮事物的特性,使其迅速成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調查資料表明,大學生一天時間內最少會開啟一次微信的佔比高達59.7%。當前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社交的一種重要方式。鑑於此,怎樣將微信平臺,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聯絡起來,從而使其更好的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便成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必須考慮並解決的問題。

  二、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微信對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但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多種的影響。

  (一)微信對其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

  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

  1.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於微信聊天不受時間地域的阻隔,因而其只需要擁有一部智慧手機及消耗部分流量就能在任何時候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參與小組互動討論、線上諮詢等活動,這種條件十分利於將心理健康知識滲透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2.微信能夠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受眾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部分公共必修課程是面向全校新生開設外,只有部分在校大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到團體心理輔導、心理主題班會或心理拓展訓練中去,而微信平臺能夠極大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眾面。包括那些有意願報考的學生、甚至畢業生,均可隨時關注並持續關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平臺,從入校前到離校後都可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持續受益。

  3.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學生大多在課外的休息時間利用微信平臺接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透過過度專業的說教方式進行宣傳,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甚至牴觸情緒。因此在微信平臺釋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應等同於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教材內容,而應該向通俗心理學靠攏,讓學生以休閒娛樂的心情接觸微信平臺釋出的心理健康知識或相關活動,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自願選擇內容進行關注。具有顯著的網路虛擬特性的微信平臺,這會使其不用考慮自己會因為表達不當言論而受到別人的當面嘲諷,使學生能夠更加自由的在微信平臺上即時抒發自己的看法,並在表達和互動中鞏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微信在方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大學生對虛擬社交產生迷戀,對正常學習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微信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手機通訊軟體,其負面影響往往與手機網路一起出現,對微信產生上癮症狀的人如同“網癮患者”一樣,時刻離不開微信,潛意識裡覺得不上微信就會錯過重要資訊,症狀嚴重的人一會兒不上微信就會難受,有些人則會不斷地重新整理朋友圈,重新整理間隔很短。大學生群體仍應以學業為重,這樣的習慣會浪費他們很多寶貴時間。微信畢竟是一種虛擬的社交方式,部分大學生過度沉溺微信的虛擬環境,一定程度會造成對現實人際交往的忽視,形成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

  2.增加了大學生接觸不良資訊的可能性。大學生對手機媒體的依賴日益明顯,但對不良資訊的鑑別能力卻較為缺乏。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流有促進性,但同時也對其接觸不良資訊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從調查資料發現,56.5%的大學生判斷不良資訊的能力在較差、一般間。

  3.使大學生活不再單純而安全。調查顯示,66.3%的大學生經常使用“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這些微信交友功能,41.3%的大學生會對陌生人加好友的請求進行回應或主動與其招呼,24.3%的學生有過一兩次與陌生微信好友見面的經歷,甚至有些人會經常與微信好友見面。微信的這些交友功能在拓寬大學生交際面的同時也潛藏著危險。目前,微信交友功能已經引發了問題,媒體曾經報道過一些有關大學生使用微信而引發的犯罪案件,均與微信的交友功能有關係,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是透過微信聊天的形式先去結識被害者,然後透過熱聊慢慢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最後在指定地點與其見面,再對受害者進行不法行為。

  三、發揮微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微信的諸多特點如:省資費、時效強、方便快捷等,都給大學生帶來方便、快捷與快樂,但同時也隱藏著諸多弊端。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發揮微信的優勢,避免它的弊端,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呢?筆者結合實際進行探討,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眾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眾號應該是一個雙向的學習交流平臺,作用不僅限於單向的資訊公佈。它應該開放的、自由的、互動的釋出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吸引他們的關注並積極參與其中。平臺的建立可以考慮從兩處著手:一是考慮建立高校各級部門的微信平臺,以教學系、學院、或心理職能部門的名義管理此類平臺,進行面向較廣範圍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考慮建立心理輔導員和心理健康老師等的個人微信平臺。對比各級部門的微信平臺,學生更有可能對教師或輔導員的個人微信平臺產生信任感,從而產生微信互動的意願。

  (二)調動學生使用微信瞭解心理健康的積極性。調查發現,通訊是微信被使用最頻繁的功能,其次才是公共平臺瀏覽。大學生更多是進行娛樂休閒性質的微信瀏覽,缺少主動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學習的意識。如何使大學生意識到利用微信加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筆者認為各高校可透過課堂的宣講、成立校園專欄等方式進行宣傳,著重提醒大學生學習利用微信等自媒體在課堂之外不斷提升自己;強調透過微信自學心理健康知識對於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各高校還可積極探索多方合作,設立合理的獎懲措施,從外部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與教務處、學生處合作制訂相關規定:每學期在微信平臺表現積極活躍、透過心理健康考核的同學可獲得額外學分。

  (三)設定迎合學生需求的微信平臺心理服務。首先,公共平臺釋出的內容要形式新穎多樣、貼近生活實際、及時更新內容、互動積極熱情。其次,設計一些主題鮮明的網上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或沙龍,利用平臺釋出訊息,選定參與群體,建立朋友圈,舉行網路沙龍或團體輔導。與一般心理輔導相比,微信朋友圈可匿名、更隱蔽,容易引起一些有心理輔導要求但沒有充足的勇氣的學生參與。再次,建議開展網路諮詢服務,嘗試建立一支學生心理工作團隊,他們由心理學愛好者和各班級心理委員組成,可以透過系統的培訓使之擁有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調節技巧及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識,透過考核的人員晉升為朋輩心理諮詢師,他們既可以透過平臺對需要的同學進行心理疏導,又能夠具體負責微信平臺的日常管理。

  (四)保證微信平臺的正面引導作用。微信具有虛擬性,容易因不便監管而不可避免地出現非理性甚至虛假言論等現象。在進行管理時,高校需要健全相關制度,倡導積極正面的網路言論道德,及時發現不良言論並進行過濾,保證微信平臺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呂文靜.微信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今日中國論壇,2013(17).

  [3]張祖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挑戰及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35).

  [4]管龍陵.論微信對大學生社交行為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發揮[J].教育教學論壇,2016(37):51-52.

  [5]水永生.微信平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7):152-154.

  [6]郭靜靜.自媒體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7):25-27.

  [7]常雅娟.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2016(17):154-155.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9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於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麼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為主,教師透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為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為主,主要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取理論教育的形式,並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著重於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定有待最佳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於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為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遊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為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餘,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並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認真複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

  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後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並不能反映問題。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採用作品分析、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定、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並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4):151-15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0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補充,該學派注重人的積極情緒和潛能優勢的開發。這與以生為本、注重學生髮展、促進學生幸福的現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一直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側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方面,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培養的方面較少。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試圖構建發展性積極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簡述

  積極心理學思潮興起於世紀之初,先驅馬丁?塞利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學是揭示人類優勢和促進個體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並致力於科學地探索如何締造個體的幸福生活與和諧美好的社會。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情緒狀態與過程、積極認知狀態與過程和積極行為。

  培養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積極情緒的培養對個體心理健康起著核心作用,積極情緒可以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又稱心理能量,它主要用來支撐一個人產生或進行名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及外在行為。積極情緒首先可以讓我們感覺良好,讓人感覺到輕鬆愉快。二是其可以擴建認知領域的功能,擴充套件注意思維的多樣性,可以改變思維的內容,將壞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還可改變思維的廣度或邊界,拓寬我們的視野。三是可以改善人們對挫折及失敗的認知,提高抵抗壓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從消極狀態中的復原力。四是可以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給個體帶來最好的狀態。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積極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但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離了總體目標,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調整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上,以預防和干預心理問題為中心,這也造成了學生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和牴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的,不願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活動。

  積極心理學角度使教學目標更全面,更人文。它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將目標迴歸,不止重視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干預,還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積極意志品質,積極情感體驗等。

  正因為目標歸宗,也意味著高校心理學健康教育者的視角要發生變化。教育者要建立積極的人性觀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積極面,幫助學生開放積極心理潛能。側重於發展性和促進性,幫助學生找尋優勢,合理運用優勢,提高自我價值。引導學生關愛自我、關心他人,發展積極情感,投入社會生活,提高主觀幸福感。

  (二)積極的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內容一般分為兩大方面。

  一是培養大學生的積極體驗。積極體驗是積極心理學中的微觀層次,但卻是夯實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讓學生對過去的經歷進行積極建構,獲得生活滿意度。提高學生對現在所從事學習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產生更多的興趣、滿足、愉快等積極情緒。還要注意對學生希望品質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挫折,鍛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使學生對未來和理想充滿希望。

  二是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視野中主要透過對人格的分析來喚起人們的積極力量,從而幫助個體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人格的塑造是積極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學生能夠客觀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正確面對現實,積極應對挫折。可透過激發和強化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來培養積極人格特質。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體系

  (一)構建積極的心理評估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即是透過測評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出有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訪談干預追蹤,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難看出,這種評估角度為問題導向,以鑑別心理問題和障礙為主,僅注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忽略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發現與培養。因此,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應樹立積極的心理評估理念,加入積極心理品質的測評,加入正面指標,瞭解學生積極心理反應,如積極體驗、積極情緒、積極認知、積極的人際關係、創造性思維品質、主觀幸福感等,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潛能,令每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二)完善積極心理學理念的課程建設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注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內容。以發展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機能為根本,激發學生內在積極潛能,幫助學生構建和諧心態和樂觀的人生態度。課程設計上,可借鑑國外成功案例。國外積極心理學課程著重於引導學生髮現並運用自身的性格優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心理公開課――《幸福課》。課程構成上,包括理解並解釋幸福和主觀幸福感、如何增進主觀幸福感,如何培養樂觀心態,如何利用積極環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等。課程內容選擇上,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選擇與大學生關係密切的案例、熱點,以積極心理學角度解析,避免過度關注消極問題與案例。

  (三)開展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形式豐富、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以學生心理社團為依託,開展多樣的心理活動,比如探討時下熱點和大學生關注問題的心理沙龍、展示青春風采的心理微電影大賽、5?25心理文化節等。或者以積極心理品質,如感恩、希望、創造力、生命力、專注等主題開展心理活動。再者,定期展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傳授積極心理學理論和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方法。組織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團體心理輔導,增強學生積極心理體驗,讓學生儘快適應新生活新挑戰,學會人際交往技巧,培養積極的情緒體驗,正確應對壓力與挫折等。此外,構建積極的校園心理氛圍也十分重要,可以透過組織心理知識競賽、做好心理保健知識宣傳,利用好線上陣地進行宣傳,使積極心理學滲透入校園文化環境中。最後,聯動家庭共同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氛圍。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讓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狀況,並有效引導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輔導,透過積極和正向觀念引導孩子正確的生活態度。

  (四)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諮詢

  傳統心理諮詢注重心理問題的消除和修復,諮詢師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諮詢勢必會對學生產生消極暗示,並不利於學生的發掘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人?積極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發展來訪者的各種能力上。該理論秉承積極的人性觀,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積極心理品質,都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心理諮詢應調動這些積極潛能,發展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諮詢,可透過一系列的干預訓練策略來增進個體的積極情感,識別併發揮個體的品格優勢。首先應建立積極的諮訪關係,諮詢師真誠地對待來訪者,充分共情,對學生無條件積極關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諮詢,應將學生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發揮學生正向的或積極的潛能,如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造力等。在諮詢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象,運用故事作為諮詢師與學生的媒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消極因素得到抑制,積極力量得到培育與增長。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1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未來發展,同時關係著社會安定與國家發展,高校師生應認識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積極心理學是現階段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探討了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能以此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86-02

  大學時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青少年綜合素質和道德觀念培養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分析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從源頭上杜絕此類問題的出現,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發展營造一個健康環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有著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義,應加大研究力度,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促進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現狀

  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較高,具有學習能力強、健康向上的特點。然而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兩類。據調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學已經成了導致大學生退學的主要原因。嚴重的是,大學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數還在逐年增長,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引起重視。大學生的心理較為敏感、偏執,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壓力、困境)的影響,不利於自身的良好發展,甚至影響社會穩定與人才質量的提高。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現狀,高校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對學生的不利影響,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總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有利於幫助當代大學生儘快適應社會環境,併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加強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各高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援。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對高校的具體教育工作予以指導,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動力。其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各高校深入貫徹上級精神,進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積累經驗,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其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明顯改善。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心理教育工作開發了大量科學的心理測試軟體,能更好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更及時的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二、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分析

  1.積極心理學的涵義

  積極心理學是由前美國心理學研究者賽裡格曼提出的,作為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窗。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受積極心理力量和消極心理力量的共同影響。前者給予人積極向上的驅動力,而後者卻恰恰相反,阻礙了人的前進腳步。積極或消極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取決於人的主觀偏好,也就是說生活態度決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優良品質和積極力量,促使其激發自身潛力,進而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作用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形成。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高校越來越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在教育工作中忽視了挖掘學生的潛能,未將培養積極的心理素質作為工作重點。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心理學教育逐漸形成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積極樂觀的當代大學生的目標。(2)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積極心理學利用其新穎的理論引導高校將教學重點放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來,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3)指導大學生價值取向形成。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體現在激發和培養學生歸屬感與責任感,確保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缺失

  儘管已經加強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較多問題需要解決,教育目標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問題。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導向式為主,缺少有效的發展目標。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隻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等方面,沒有實現預防教育為主的重要目標。解決心理問題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免為未來發展埋下安全隱患,但該目標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問題出現後尋找解決措施,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目標,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學手段陳舊

  我國正在逐步推進素質教育,但傳統教育的影響依舊根深蒂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輸為主,不重視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質量與效率較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課堂教學中應多多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體驗。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陳舊,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程效果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無法實現團體輔導、情景體驗、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3.教育物件個體化

  我國很多高校都以消極心理學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理論,導致教育工作者將教學重點放在心理出現障礙的學生身上,忽視了正常的學生群體。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大學生各種心理疾病的表現、成因和矯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造成不良後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為上門諮詢的學生答疑解惑,並強制干預心理疾病嚴重的同學,然而該種工作範圍主要涉及個別學生,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教育物件個體化。忽視了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信念,不利於大學生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範圍狹窄、內容單一,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醫學化

  我國高校在長時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學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全面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也逐漸顯現,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視,及時尋找有效地解決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書籍和知識宣傳一般以心理問題為主,主要作用是傳播渲染消極的心理體驗,透過矯治性的方法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干預。但在當前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這種教育方式儘管能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無法促進全體學生的積極發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發揮。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重視程度不足

  大學生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正確,其觀念較為陳舊保守。透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可知,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完善,無法科學地對待心理問題,很多學生認為存在心理問題很丟人,羞於啟齒不敢醫治,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健康發展,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些有強烈心理諮詢願望的大學生可能不敢去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

  2.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存在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的問題。為了降低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我國高校引進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並在實際工作中總結教育經驗,以此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是困擾我國心理學者的關鍵問題,缺乏理論指導,很多研究工作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近年來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工作人員應不斷探索積極心理學,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開闢新視角,促進該工作的良好發展。

  3.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夠

  心理諮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實施方式,但我國高校在心理諮詢理論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過於依賴引進的西方理論,沒有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進行改良。西方理論是在西方國家的實際國情中發展起來的,可能只適應某一特定時期與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會加重問題。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缺乏系統有特色的理論體系指導工作順利進行。

  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教育原則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積極心理學理念視角下應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重視學生在課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積極心理體驗,全方位、多角度的最佳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以積極理念作為指導理論,加強對大學生樂觀向上、健康積極等方面品質的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涉及眾多方面,主要包括認知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及優良個性心理等,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嚴格按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目標劃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利用發展性課程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情緒與積極人格,儘可能的挖掘大學生的心理潛能與積極品質。預防性課程也在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儘早發現自身在學習、生活中遇見的心理問題,以便及時諮詢調整,避免影響自身的健康生活。

  2.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育,教師採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授給學生,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被動的教育身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十分不穩定,影響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於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學生完成學習。面對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教師應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透過平等交流深入瞭解學生的心理,進而給出最正確的指導意見。

  3.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應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內講授體系,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開設有意義的心理教育課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活動體系,透過心理沙龍、心理電影等活動在在校園內營造關心心理健康的氛圍。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體系,透過心理測試、心理危機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最後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體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提升該項工作的質量。

  4.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

  心理諮詢和輔導工作應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關注大學生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閃光點與發展潛能,教育工作者應格外注重激發當代大學生的自身潛能,避免一味的關注他們的心理疾病。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擴大範圍,一方面為心理存在問題的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應在全校範圍內開設心理健康講座,讓大學生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更加健康的發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應全面發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全力激發其內在潛能,給予學生積極的希望,幫助其樹立信心,避免產生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韌性,顯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發生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最佳化積極教育環境

  最佳化積極教育環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積極的教育環境是由和諧的家庭、高效能的學校、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組成的,能夠給予大學生最直觀的情感體驗,是建構積極個性品質的核心力量。高校應聯合家庭與社會力量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透過網路平臺對大學生及其家長進行積極心理教育的知識宣傳,社會也應予以當代學生關心與愛護,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間,三方透過切實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應構建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不斷最佳化教育環境,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六、總結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社會、學校、個人都具有深遠影響。教育工作者將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助於完善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透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最佳化積極教育環境等措施加以解決,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變花.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5):32-33.

  [2]劉雯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效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界,2016,(15):112-112.

  [3]湯靜,湯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90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學院學報,2016,5(3):145-14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