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流動人口管理論文

社群流動人口管理論文

  社群流動人口多會影響社群的正常秩序,所以必須要得到管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些社群流動人口管理論文吧!

  一、瀋陽市外來流動人口基本狀況

  根據訪談的社群資料,瀋陽市各社群人口平均約10600人,其中外來流動人口平均為1340人,外來流動人口占社群總人口的比例平均為12。6%。佔比最小的社群為0。06%,主要因為該社群內均為高檔小區,流動人口很難支付得起高房租;佔比最大的社群為52%,主要由於社群處於瀋陽繁華商業街區,流動人口規模比較大,其中農民工約佔流動人口的65%。外來流動人口中男女比例約為2:1,比例最大的社群為4:1;有46。9%的社群表示外來流動人口的年齡主要集中在30—40歲之間,還有35。9%的社群認為其年齡主要集中在20—30歲之間,說明外來流動人口趨於年輕化;有78。7%的社群認為外來流動人口的學歷為初中水平,但多數社群管理者認為近年來流動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學歷水平的人數在逐年增多。近兩年來,外來流動人口家庭遷移越來越多,有40%的社群中外來流動人口多數來自省外,主要來源地是溫州、福建等地,而60%的社群中外來流動人口主要來自遼寧省的其他地區。來自省外的流動人口主要在瀋陽做生意,並且居住時間較長,而來自省內其他地區的流動人口中多數是農民工。外來流動人口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五愛市場、太原街以及大型勞務市場附近,例如瀋陽魯園勞動力市場附近。

  二、瀋陽市外來流動人口社群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社群對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模式以防範式管理為主,逐漸向人性化管理過渡

  防範式管理主要以公安機關為主體,注重外來流動人口的治安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充分了解外來流動人口的需要,尊重、關心和理解外來流動人口,將他們真正納入到社群管理體系中,讓他們參與社群管理。目前瀋陽市多數社群是以防範式管理為主,但有逐漸向人性化管理過渡的趨勢。多數社群為外來流動人口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開具各種證明、資訊登記和計劃生育三個方面,80%的社群為外來流動人口辦理各種各樣的證明,62%的社群為其登記資訊,68%的社群會對流動人口宣傳計劃生育,例如舉行計劃生育講座等。具體管理模式的表現有以下三點。

  1。社群管理者對外來流動人口消極管理,外來流動人口也基本不願參與社群管理。

  除了日常事務的管理,如發放證件、收取費用等,社群管理者幾乎不與流動人口接觸,他們只是按部就班的依照上級指示進行消極管理。多數社群表示對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和城市居民並沒有差別,但是實際上外來流動人口除了孩子上學或者其他事宜必須要到社群開具一些證明外,基本不會得到社群服務和管理。只有極少數社群的管理者會不定期走訪外來流動人口,詢問他們的具體需要,絕大部分社群都坐等流動人口找上門來。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外來流動人口並沒有真正被納入到城市社群管理體系中,在訪談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部分社群管理者對外來流動人口帶有明顯的成見,提到流動人口時是一種抱怨的態度。二是外來流動人口自身的認知原因,多數流動人口,尤其是農民工並沒有從內心裡接受城市,在身份認同上始終認為自己是外來居民,進入城市之初就把自己與城市事物之間劃了一道鴻溝,部分社群反映流動人口對社群舉行的各種活動、資訊登記等工作不予理睬,主觀上多數流動人口認為來城市工作,掙錢最重要,其他事情與自己無關,客觀上也可能是工作繁重,無暇參與社群管理,所以導致社群管理者與流動人口很難見面。第三個原因是社群管理人員不足,所調查社群的平均管理人員15人,除了完成常規工作外,有時候還被借用去支援公安、街道等部門進行治安維護等,導致社群幾乎沒有閒置人員,很難主動與流動性很大的外來人口長期保持聯絡。

  2。城郊結合部社群管理偏防範式,城市中心社群管理偏人性化。

  從調查結果看,外來流動人口較多集中居住於城郊和市內比較繁華的商業街區。城郊集中居住區是由於城市擴張導致的,城郊結合部房租便宜吸引了大量外來流動人口租房居住,由於城郊結合部形成社群的時間比較短,居住區面積大,人員混雜,社群管理不夠規範,加上片警人數有限,只能有限地進行治安維護,因此對外來流動人口主要採取防範式管理;而市中心集中居住區是由於瀋陽的幾條商業街聚攏了大量流動人口,流動人口一般與市民混居,有的'老舊小區甚至基本都是流動人口租住,城市中心往往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發展面貌,政府比較重視外來流動人口的社群管理,加之市中心社群管理歷史比較長,所以一般會主動接觸流動人口,注重外來流動人口的需求,儘量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給予他們關心,管理更接近人性化管理模式。

  3。對外來流動人口的人性化社群管理趨勢逐步顯現,但具體人性化管理措施有待提高。

  具體表現為有42%的社群為流動人口提供衛生防疫,免費為外來流動人口檢查身體;34%的社群為外來流動人口提供房屋出租資訊;一半的社群為流動人口提供就業資訊服務,但是就業資訊服務與流動人口就業需求不對位,只有很少數流動人口透過社群提供的資訊找到工作,主要因為社群提供的工作一般工資很低,低於擺地攤的收入,有些人寧願擺地攤也不接受社群介紹的工作,而社群管理者很難掌握類似擺地攤這樣的靈活就業人群的資訊,更難為其提供服務;還有58%的社群會請外來流動人口參加社群活動,但所謂“邀請”並不是每個人都通知到,而是張貼社群活動海報或釋出通知,多數流動人口不會參加社群活動,有的因為沒看見活動通知,有的即使看到了,也會覺得自己不是社群真正的一員,活動不是給自己準備的,不去參加。另外,還有34%的社群表示提供權益保障服務,只有12%的社群讓外來流動人口參與社群選舉。

  (二)社群沒有執法權,管理權能小

  訪談的所有社群管理者都認為應該對外來流動人口進行社群管理,但多數社群管理者認為很難管理。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外來人口流動性太大,由於工作、房價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經常換地方居住,給社群管理帶來很大困難。二是社群管理權能有限,社群沒有執法權,它是街道辦事處的延伸機構,沒有執法權能,不能規定外來流動人口必須到社群登記或者遵守社群的規章制度,只是協助街道辦事處處理社群居民的日常事務,例如開證明、宣傳政策法規以及解決社群居民生活難事瑣事等等,僅僅是為社群居民服務,對於損害社群公共形象的行為只能勸說,別無他法。

  (三)有2/3的社群訂有外來流動人口管理規章制度,但制度執行不到位

  社群對外來流動人口的規章制度主要集中在人員基本資訊登記、居住、婚育以及治安幾個方面,並且以公安機關為主導,社群只起到協助的作用。所調查社群中,有2/3的社群制定了對外來流動人口社群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並做到上牆展示,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問題。比如,基本資訊登記方面,只有極少數外來流動人口會主動到社群登記,多數社群人員不會主動上門登記,制度難以落實。婚育方面,社群居委會一切依照街道辦事處或各區政府的指示工作,各社群居委會只有各區政府制定的關於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宣傳冊,其他方面具體措施幾乎沒有,儘管如此,仍有2/3以上的社群沒有相關宣傳畫冊。居住及治安方面,多數社群也僅限於基本防火防盜知識宣傳方面。此外,還有34%的社群沒有將外來流動人口納入到社群管理規章制度中,使得外來流動人口始終處於一種無管理狀態,不利於城市治安穩定,也不利於外來流動人口對城市產生歸屬感,影響其城市融入。

  (四)多數社群管理者對外來流動人口在環境衛生、治安等方面存在負面評價

  74%的社群管理者認為外來流動人口給社群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認為他們經常亂扔垃圾,不交衛生費。不少社群管理者認為外來流動人口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集中居住區經常會發生下水道堵塞、小區內簡易設施破壞,甚至從樓上向樓下扔垃圾等事情,不僅破壞社群環境,而且嚴重時會危及人身安全;但也有少數社群反映外來流動人口不會破壞社群衛生環境,有的社群外來流動人口自發組成社群環衛隊,為社群打掃衛生。對於治安方面,因為流動人口比較龐雜,人員不固定而且沒有登記資訊,難以追溯,可能會出現小偷小摸的事情。另外,也有少數社群管理者反映流動人口會與本地居民發生糾紛,但是糾紛事件並不常見。

  三、相關建議

  外來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不僅僅是經濟收入方面的融入、身份的融入,更應該是思想和文化的融入。現階段我國沒有一個完整的社群管理制度體系和法律法規,城市流動人口的社群管理問題亟待解決。

  (一)加速推進人性化管理模式是促進外來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關鍵

  首先,社群管理者要轉變思想觀念,由消極管理變為積極管理。隨著流動人口數量劇增,傳統的防範式管理已經不適用當今社會。瀋陽市外來流動人口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佔絕大部分的農民工,另一部分是外省經商者。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逐漸佔據多數,他們較老一代農民工更願意融入城市,可能受戶籍制度和對社群管理認識不足的影響,不願主動配合社群管理;外省經商者多數來自南方,受風俗習慣的影響,可能並不適應瀋陽市的生活習慣,因為與本地人競爭,更可能受到本地人的排擠。因此,對待流動人口,社群管理者最迫切的是要轉變思想,從內心裡接納流動人口,他們是社群的成員,要真正從他們的需求出發,積極尋找切入點,關心、幫助、尊重和充分認可他們,為其提供相應服務,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逐漸讓流動人口接納並願意接受服務管理。其次,不斷改善人性化管理具體措施。社群要對外來流動人口進行民意調查,瞭解他們關心哪些方面資訊。要經常走訪外來流動人口,及時瞭解他們的生活需求,講解對他們有利的政策法規,解答他們的疑難問題。調查他們的就業需求,不盲目提供就業崗位。對此,可以借鑑南方一些較發達地區對外來人口的管理措施,比如溫州樂清縣柳市鎮,2013年外來流動人口19。8萬人,該鎮2009年成立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局,對外來流動人口採取以房管人、以業管人和以卡管人的模式,對出租房進行逐戶排查登記;透過企業管理流動人口,用工企業要每月上報人口資訊;市政府推出了物聯網系統,在街頭設定刷卡點,流動人口人手一卡,每15天需刷卡一次,卡內包括各種資訊,卡與住處、企業、政府等提供的服務相聯,如沒及時刷卡,社群管理人員會上門聯絡,這就對流動人口的去向形成了及時動態掌控。最後,採用“塔式管理”創新人性化管理模式。類似於北京的“浙江村”,許多流動人口集中的區域都有自己的管理組織,他們會參加同鄉會或者其他社會團體,社群應該與這些團體組織取得聯絡,透過發揮團體組織的力量達到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以流動人口自我管理為主的“塔式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透過發揮流動人口中有影響力的核心成員力量,形成自我管理及約束機制。比如,柳市鎮就採取了外地人管外地人的辦法,設調解員,政府每月發放固定工資,調解效果良好。因此,社群管理者只要能夠對塔尖人員進行激勵,長期保持有效溝通,透過他們釋出收集資訊,由他們鼓勵外來流動人口多參加社群舉辦的各種活動,並推選流動人口代表參與社群管理具體事務,鼓勵流動人口參與社群選舉,以流動人口管理流動人口,則會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二)放寬社群管理許可權,實現社群自治管理是激發社群管理者管理動力的根本

  我國提倡社群自治管理,但是政府卻更多的介入其中,社群居委會是與社群居民直接接觸的機構,能夠真正瞭解外來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如果社群居委會權能太小,即使社群管理者知道外來流動人口的需求也無法解決,而街道辦事處或者更上一級的政府相關部門遠離基層,難以瞭解實際情況,也沒有更多的時間處理社群的瑣事。政府應將管理權責真正下放,讓社群真正實現自治管理,從根本上激發社群管理者進行人性化管理的動力,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指導和監督,加強社群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三)制定適用於外來流動人口需求的規章制度是社群管理的保障

  現階段,政府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僅在資訊登記、居住、婚育方面有宣傳和展示,各社群應根據本區域內流動人口需求特點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要將制度細化,將規章落到實處。比如瞭解外來流動人口作息時間,利用休息時間舉行社群活動,經常走訪外來流動人口居住地,瞭解他們的問題並努力解決,建立外來流動人口表彰欄,鼓勵外來流動人口為社群做貢獻,並給與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逐漸消除他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隔閡,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是社群的一份子,從而促進外來流動人口快速融入到社群大環境中。

  (四)加強環境、治安管理,明確出租屋權責是社群管理的切入點

  目前存在的流動人口在衛生環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可能將隨著社群管理者主動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實施,逐漸減少。因此,可以將改善衛生環境和治安狀況作為切入點。衛生環境方面,首先,社群環衛人員要及時清理;其次,在告知規章制度的前提下,以流動人口自我組織和管理為主要方式,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習慣。在治安方面,除了公安機關加強巡察外,社群可以組織居民自願巡邏,或將流動人口組織起來,以保護自身財產和人身安全。對於出租屋管理,房屋戶主在出租房屋時要到社群進行登記,在與租房人訂立租約時,要明確租房人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在社群管理費用方面就不會出現扯皮現象。社群管理者應儘量調節居民與流動人口之間的矛盾與分歧,從多個角度採取線上線下的各種方式讓他們彼此溝通和熟識,消除他們之間存在的障礙。

  [社群流動人口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1.社群管理與服務論文

  2.社群管理的論文

  3.城市社群管理論文

  4.社群護理管理論文

  5.社群消防安全管理論文

  6.社群公共衛生管理論文

  7.團隊管理有關論文

  8.管理概論課程論文

  9.it管理論文

  10.專案管理 論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