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閱讀題作為語文考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以下小編為你收集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借鑑的作用。

  第一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1、當前教學無效或低效的體現

  1.1學習模式無效或低效

  新課程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因此,各種教學模式變為大部分教師渴望達成的目標和成績。但教師通常習慣地將幾種教學模式在一節課上教授給學生,導致其很難獨立思考、閱讀、感悟。如最常見的“合作學習”,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有的教師對要求提出、內容設計、小組分配等方面缺少合理安排,導致大部分合作學習呈無效、無序狀態。

  1.2課堂提問無效或低效

  有的教師喜歡在課堂上多提問,以致每講一兩句都要問“對嗎”、“好嗎”等,而學生也只是按程式地跟著異口同聲“對”、“好”。事實上,教師問了什麼問題,學生是不清楚的,因為沒有過多時間去思考。一堂課過去了,提了一大堆問題,看上去氣氛激烈,實際上較為空泛。還有的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過難,遠離學生現實的知識層面,導致學生無從回答,頭緒混亂,造成課堂氛圍沉寂。

  1.3對學生激勵無效或低效

  激勵不能過當,有的老師一節課除了說“你真棒”、“不錯,請坐”等,好像評價性語言只能固定使用一樣,倘若學生回答的沒有意義或似是而非時,也會進行激勵、表揚,不論如何都不會有糾正、爭議、批評,導致學生隨波逐流、心思浮躁,不利於其個性發展和思維踴躍。

  1.4教師語言無效或低效

  繁冗拖沓、機械重複、了無生氣、平淡乏味是教學中語言無效或低效最明顯的表現。一些教師總為讓學生能聽懂課程,覺得所講的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導致一個問題要講上幾遍,毫不厭煩,殊不知學生早已沒了耐性,而結果就是教師的課程雖然講了許多,但教學效果卻不好。因此,呆板無趣的語言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學習效率了。

  2、提升閱讀有效教學途徑

  2.1用生活經驗解讀閱讀

  語文教學是不能脫離生活的,如果脫離了就會變得空洞無物、乏味枯燥,但結合生活就不一樣了,不但豐富了內容,也牽動了學生的心靈,使其充實活力。倘若讓學生把已有生活經驗引入閱讀中,對閱讀內容體驗進一步加深,再把體驗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進行比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又能培養學生閱讀真本領。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的時候,詩歌的主題是離別的傷感與眷戀,而對於“離別”學生是有切身的感受和經歷的,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的經驗就能對詩歌有更深的理解。

  2.2突出閱讀中的體驗與感悟

  還原學生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激起學生進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透過學生自身努力,才能實現閱讀目標、完成閱讀過程、達到閱讀高質量,其學生是最後的根本點、落腳點。可見,在閱讀中,應迴歸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本著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服務,引導閱讀思想的出發點,遵循學生一般學習和閱讀思路,尊重學生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在閱讀中,以學生提出問題為主,不論學生提出問題是否難易、大或小,教師都要耐心並加以重視。在閱讀教學中,要善於把教師思路和學生思路合二為一,形成推動深入閱讀的合力,尊重學生個性與共性發展,即加強學生的主導地位。

  2.3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主體情感態度應被重視,閱讀主體對閱讀內容不斷內化過程,即為積極閱讀過程。脫離閱讀主體的積極感情需求或態度是不可能有內化的。因此,閱讀主體的情感態度問題是閱讀教學的首要問題。在閱讀教學策略中,怎樣讓學生對閱讀內容保持情感張力是重中之重。當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讀者心境體現一致性時,閱讀效果可謂最好。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強化刺激力度,引發學生興趣和注意,產生內心上的閱讀需求。比如上《聲聲慢》時候,教師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發學生興趣創設閱讀情境的同時,可以瞭解李清照前期詞的寫作特色,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

  2.4強化語言訓練意識

  閱讀教學以教材為模版對學生進行訓練,並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把學生吸取課本語言精華、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以做習題替代真正的語言訓練,那會失去語文課原有的個性和特色。目前,一些語文公開課和競賽課的閱讀教學表面是認真走過程,實則糊塗得結論,對學生語言品味、形象感悟、思想昇華並不重視。倘若語言品味全無,如何真正感悟文章主旨?在閱讀教學中,特別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的揣摩和感知,加強訓練學生語言能力,還語文閱讀教學本來面目。蘇軾《赤壁懷古》中,是“拍岸”好還是“裂岸”好,是“檣櫓”好還是“強虜”好,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語言品析鑑賞的能力。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其效果直接影響語文教學品質提升。不少一線語文教師一直在積極探索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學法指導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學法指導和品質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達到“用不著教”的理想境界。

  第二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審美閱讀缺乏興趣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綴。可見,學生在審美閱讀中的參與程度是決定審美閱讀教學的重要條件。據有關部門進行的調查分析,經常閱讀文學作品的學生不到學生人數的四分之一,大多數學生僅僅是偶爾翻翻而已,甚至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從來不去翻閱文學作品,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閱讀興趣是非常不利的。當然,也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喜歡看小說、戲劇等閱讀書籍,但絕大部分是被小說、戲劇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拋開小說、戲劇中的情節,閱讀效果不容樂觀。

  (二)學生的審美閱讀時間不足

  審美閱讀教育離不開審美閱讀活動,單純依靠上課時間是無法達到預期的審美閱讀培養的,這就要求學生除了必要的審美欣賞閱讀之外,還應該有欣賞前的瞭解和之後的審美閱讀鑑賞。同時,任課教師也要在學生進行審美閱讀之前對所需的相關知識予以講解,並在審美閱讀之後進行必要的審美鑑賞分析。然而,在升學的巨大壓力下,任課教師可能對審美閱讀所需知識有詳細的講解,但因為其他課程的安排及語文其他知識的傳授等原因,學生的審美閱讀無法保證其應有的時間,降低了學生與文字之間進行充分對話的可能性,使學生個體對審美閱讀的認識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識訓練,忽視審美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日常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對字、詞、句及語法等知識進行條分縷析的講解,但對選文的美感特質卻很少關注,很多學生也認為學習課文是為了字、詞、句的積累,對其他方面涉及甚少。這種教學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閱讀是讀者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它能讓讀者培養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這種忽視《獲得審美體驗》的閱讀就大大降低了審美閱讀教學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時,學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讀辦法,只會機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對審美閱讀能力提升沒有絲毫裨益。

  (四)審美閱讀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疏漏了文字的審美特性,學生的審美積極性受到抑制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總是以教師對課文的解釋分析為中心的。教師將既定的審美認知結論,如文章的中心、主題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來灌輸給學生。同時,為了應對考試,教師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為考試內容的地方進行細緻的分析,並把這唯一的結論讓學生進行記憶。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論的影響和三維目標的指導,《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仍然很普遍,學生直接感知文字,進行審美閱讀活動並提出自己看法的機會很少。此外,成功的審美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先分析文字的審美特性,並把相關的審美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才能將審美閱讀深入下去。而當下的現實卻是,大多數教師僅以解題的方式來講解文字,並沒有充分挖掘文字的審美特性。在這種標準答案模式的制約下,無法調動學生閱讀的審美積極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語文審美閱讀教學問題的形成原因

  (一)閱讀審美教學以知識分析為主

  在語文審美閱讀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依然保持著以知識分析為中心,因此注重知識的積累成為了當下審美閱讀教學活動中的首要任務,審美閱讀能力的培養往往被忽略。以知識分析為中心即是在語文審美閱讀教學中,教師把陳述性知識的講解作為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但是,審美活動還包括審美瞭解,在審美欣賞之前對審美物件的相關資訊予以掌握,方能為審美欣賞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具體到審美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審美閱讀之前,讓學生充分了解文字的相關知識,如文字創作的背景、修辭方法等。只有在學生掌握了欣賞的前提和基礎下,才能實現對審美閱讀欣賞的藝術訴求。可見,審美活動是情感的直覺活動,審美鑑賞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師一味地將其放在標準化的客觀題中,是不符合審美規律的,同時以《知識分析》為中心的教學與新課標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論》的思想誤區

  《作者中心論》即是把作者創作時的思想作為文字解讀的唯一正確的結果,讀者閱讀的任務即還原作者在創作時的想法。前面我們提到,當下的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導,學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與《作者中心論》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透過對文字句子、段落的講解及整體的分析,還原出作者的創作思想的。然而,文學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並不等同於審美,它只是為審美活動提供了一種參考,需要學生對文字進行主觀的審美觀照,從而完成其審美認識。《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情,獲得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與審美認知,這才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論》為指導的教學遏制了學生的個體感受,摒棄了審美是主觀情感,這是與審美的基本原則相違背的。

  (三)對文字形式分析的缺失

  眾所周知,不同的內容都有與之相適應的表現形式,文字的不同內容需要透過與之相適應的體裁傳達出來。體裁是文學藝術的存在形式,要領悟文學作品的美,就不能不關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審美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講授一篇文學作品時,往往脫離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題,導致學生在面對被擠得千巴巴的知識時,無法產生應有的興趣。

  (四)對高中審美閱讀教學的規律把握不準

  高中審美閱讀教學由學生的審美閱讀、師生的審美鑑賞、教師對審美相關知識的講解等幾部分組成。其中,學生的審美閱讀是整個審美閱讀教學的中心,因為教師講解審美閱讀的相關知識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審美閱讀。同時,審美閱讀教學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審美閱讀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所講的知識更加趨近於考試的試題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講解,並且使認知結論一元化。這樣一來,學生自己的審美閱讀時間必然減少,結果往往差強人意。

  三、結語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由此可見,高中語文審美閱讀教育極其重要,不可或缺。對語文審美閱讀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引導我們進一步拓展語文學科的內涵,充分發掘其內在價值,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協調發展。

  第三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一、認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就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而言,閱讀教學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巨大的。閱讀退化已經成為時下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特徵。一方面,大多數學生不斷減少平時閱讀量,平時閱讀所佔時間比重也明顯下降,受自身能力限制,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也會非常平平。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內容多且雜。每位教師在上一堂課之前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是滿足於去完成所有教學的任務,教會學生知識,甚至是教學生記住一些考試重點,教師在整個教學課堂中佔據了絕大部門的時間,一節課下來,老師都在不停的講解,板書,演示,說教,學生在不停記筆記。教師為了教學而教學,他們的教學的目的只是重視文化知識,而忽略了閱讀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是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是教會他們如何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從閱讀中汲取能量不斷充實自己。

  二、重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

  面對當前的現狀,教師更加要意識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從高中學生透過大量的閱讀,透過泛讀或者精讀的方式,能夠讀出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想感情我們可以看出,閱讀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訓練自己對語言組織的語感。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樣,學生需要在廣泛的閱讀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來提高閱讀水平。學生也可透過廣泛的閱讀積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面鍛鍊自身的寫作能力。教師應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教師告訴學生寫作的前提就是要廣泛的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為寫作打下牢固的基礎。沒有充分的閱讀,學生寫出的文章會空洞,缺少流暢的語句,缺少寫作的真實性。高中生透過廣泛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

  三、最佳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在實施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今天,依據前面的認識,高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最佳化:首先,明確高中語文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真實的語境或模擬的半真實的語境才能使學生觸景生情,有表達思想的慾望。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應設計出學生樂於參加,勇於表現的課堂活動,給予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活動應難度適中,面向全體學生。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應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其中,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並能有所收穫。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在回答問題時都是個別優秀的學生的現象;在小組討論中,讓大多數學生參與,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團體中的重要性,而不是隻有部分學生展示個人成果;在角色扮演辯論等活動中,教師以觀眾的角色,觀看著和引導著學生的表演。這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習氣氛更加濃厚,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難點和重點,最佳化課堂結構,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興趣,在發揮教師主導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學。教師應注意課外閱讀的選材,在課文教學之後可以佈置學生讀一定數量的課外閱讀作品等等,既有益於提高閱讀能力,又要有利於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對於教師來說,教學理論鋪天蓋地,可謂是層出不窮。可是它們真正的價值卻是參差不齊的。當下學習是時代主流,每天都有知識在出現和發展,教師們也透過各種方式學習著先進的教學理論。透過教學理論的學習,教師每天也在增長知識,在學習的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反思,透過總結,將知識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引導和教育學生進行教學活動,使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更加完善。在茫茫的教學理論中,要求教育者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尋找適合自己的給養。最後,筆者認為要想做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為教師應該要善於建立一個開放的、和諧的、積極互動的課堂,要讓課堂活起來。這就對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出挑戰。語文教學與其他任何教學都不同,語文教學有著深遠的'教學背景。正是這種狀況,新的語文教學與傳統語文教學發生激烈的碰撞。而語文教師的職業素養決定著語文教育的質量。無論時代任何變化,教學質量是每個語文教師的最終追求。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體現語文教師的職業素養。作為語文老師,如果他沒有正確的認知與思考支撐,沒有獨立的審視精神,沒有一定的思辯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沒自我。所以教師自身不僅要用更加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還要從閱讀過的經典的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發展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忘我地投入課堂活動時動起來,這樣課堂才能迸發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課的活動既要靈活多變,又要活而有序。一要合理分配每個活動的時間,隨機調控課堂節奏;二要考慮每個活動的可能出現的情況,並針對這些情況制訂有效措施。

  四、結束語

  總之,培養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閱讀教學要把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把精讀和泛讀結合。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表現的絕不僅僅是教學方法,而是表現自身的職業素養。傳統教學只是要求學生達到教學目標,並不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學會去感知。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才有未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指導,教會學生掌握閱讀的具體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最佳化語文閱讀教學。

  第四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認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裡的主觀能動性指學生在該階段所具有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此外,高中生在這一階段心理發展具有動盪性、自主性、前瞻性、社會性,這就構成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而在閱讀教學中,這些“個性”就表現為學生的自讀和自悟。這就要求老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活動的空間交還給學生,並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在現有的閱讀教學中,老師教學的“面面俱到”其實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否認。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資訊,歸納分析文字的能力,老師只要稍加引導、鼓勵,就可逐漸取代教師劃重點,分段落,析字詞的方式。其次,教師要認同學生的創造能力。高中生的創造能力具體表現為對文字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感悟。文字對於讀者而言是一個無限開放的世界,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應該透過參與對話,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個性化閱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於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受和理解給予鼓勵。再次,教師要認同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所習得的知識能夠恰如其分的運用於實際生活中是對教學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在點撥、引導學生的同時,鼓勵學生遣詞造句、表達情意,並給予一定的評價,也是對課堂知識一種有效的鞏固。

  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回歸文字

  教師要回歸文字就是要樹立文字閱讀的整體觀。教師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對文字要有一個讀者的鮮活的、真實的、獨立的感受、體驗和認識。一切的鑑賞和批評始於鮮活、獨到的閱讀感受和體驗,教師上課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好好地研讀文字,以純粹的自我投入閱讀。其次,教師要合理利用教學參考資料。教師精讀文字之後,必須參閱有關的教學參考資料。不管教參講解多麼準確無誤,不論專家教授對文字的研究分析多麼細緻深入,都必須作為教師對話的物件,經由教師的感受和理解,進行消化和揚棄,最終成為教師對文字更為豐富的、深化的理解,作為教學過程中圍繞文字師生對話的儲備。再次,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教學的主動性和自由性。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大受推崇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可供教師在實施教學中借鑑和利用。但教師不能生搬硬套,追新逐異,在形式上作功夫,而要透過本人的接受和理解,結合教學實際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三、教師需引導學生尊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學生尊重教師即要尊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由於高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到達半成熟狀態,對某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由於個別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對文字解讀不深或照搬教參,出現了無法為學生解疑答惑的尷尬局面。此外,學生對閱讀教學中模式化的教學流程表現出極大的厭惡,甚至選擇忽略學習課堂知識或自作主張的閱讀一些投其所好的文字,這極大地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作為“主導”,應擔好點撥者、啟發者、激勵者的角色,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等。在學習中,高中生切忌堅持自以為是的觀點或者想法,必須認可教師的教學導向作用,尊重老師的教學工作,在老師的指引下進行創新性學習。

  四、教師需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超越

  教師教學時要回歸文字,是為了保證文字的完整性、具體可感性,而學生學習時要超越文字,則是為了突出文字的人文性、多面性和深刻性。高中語文新大綱明確指出,語文“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大綱還指出,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要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想象中超越文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課文詞句為觸媒,從中生髮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課文的空白處為契機,以想象的情節去填補和豐滿。這種閱讀想象,不僅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而且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豐富了課文的內蘊,超越了文字。

  2.引導學生在閱讀的範圍上超越文字。教師要把課外閱讀變成常規化、常態化,讓課外閱讀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並且處理好課內閱讀和課內閱讀的關係。1)將課堂閱讀延伸到課外。語文閱讀教學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而是要立足課內,放眼課外,以鼓勵學生閱讀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文學作品為主,更要讓學生涉獵課堂閱讀未覆蓋到的而有利於自己的課外閱讀。透過大量閱讀加深學生的文化積澱,使學生形成一種穩定的審美傾向和價值判斷,有助於形成健全的人格。2)將課外閱讀引進到課堂。課外閱讀是出於主體的生命需要,是一種自覺、真實的行為,其顯著特點是不需要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練習題,只為獲取資訊而讀,為實用而讀,為興趣而讀。而課內閱讀帶有一定的規定性和強制性,同時伴隨著枯燥的文字分析和閱讀訓練,並非出自閱讀主體的真正需要,興趣自然也就大減。所以,教師就應把課外閱讀的這種真實性引進課堂,使之成為閱讀主體的真正需要。新課標要求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賦予它鮮明的人文性、創新性,使之向文化發展,向文學發展,向生活發展,向人的需要發展。它不僅需要廣大教育者在觀念上脫胎換骨,而且需要我們在實踐上改弦更張。只有這樣,高中閱讀教學才能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

  第五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一、指導學生進行感悟

  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感悟學習是體現語文教學本質特徵的一種重要形式,為此,在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感悟式的閱讀,強調感悟,品味和體驗。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並且使得學生切實成為閱讀的主體。現代文閱讀理解的最高目標就是感悟,感悟是要求學生在進一步的情感體驗當中獲得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在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散文教學更加要求實施感悟式的教學策略,這是由於“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點。比如,對於《邊城》這一篇課文,它的意境跟夢一樣,它的語言如詩一般,這是文章本身能夠使學生產生的感受。然而,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是苦澀的,在湘西幽暗野地的花香當中,又能夠使學生產生異樣的感覺:一次的苦笑,一點點懷舊的感情,要麼是其它的一些東西。這一篇文章的實質涵義遠遠超出了它的意味與情感形態,所進入的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的,進而對歷史與人生都能夠產生一種哲理情思與人生感悟。

  二、分析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指作者要麼表達觀點,要麼反映生活所走的路子。閱讀文章一定要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只有如此,才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切實感受到文章的本質內涵。教師在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文章的思路進行分析。比如《想北平》這篇抒情散文是非常優美的,這一篇文章在具體描寫北平具備地方特點與歷史文化的事物的基礎上,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氣氛,表達了作者較難化解的濃郁的鄉情和鄉思。那麼,這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樣的?先是表達自身想寫北平,然而較難描繪發生在北平城的所有事情,儘管是這樣,作者深深地思念著北平和愛著北平,儘管是“想說而說不出”,可是還要說。首先透過側面比較形象地描寫了北山果子、西山與韭菜葉的新鮮情形,說明了北平動靜結合、具有豐富的物產,這生動和真實地表達了北平城的特點是接近自然的。最後講到了細處和深處,激起了自身的無比留戀之情,比較明顯地表達了作者“要落淚了”,以及對北平的想念,可以說,這一篇文章當中的每一個詞語都是服務於抒發作者鄉情和鄉思這個主題的。透過進行這樣簡單的梳理,我們就不難明確這一篇文章的結構與思路。

  三、創設一定的閱讀教學情境

  閱讀教學的基礎是有序寬鬆、平等民主,以及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思維的閱讀環境。倘若在充滿壓抑感的氣氛當中,那麼就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和挖掘學生的潛力。為此,在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盡一切策略創設一定的閱讀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迅速地融入到文章當中。閱讀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指教師透過描繪或者是其它一系列富有形象的方式,體現出某種景象、狀態或者是情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思維。建構主義提出,學習是跟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也就是所謂的“情境”聯絡的。在一定的情境下學習,能夠讓學生透過自身固有的認識經驗索引與同化所要學習的新內容,進而將某種意義賦予新的內容中。倘若固有的經驗和知識不能夠對新的內容進行同化,那麼就應當“順應”過程,也就是重組和改造固有的知識結構。總之,只有在“順應”和“同化”的前提條件下,才能夠建構新的內容。傳統意義上的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當中,因為不能夠創設豐富和生動的教學情境,所以學生難以建構新的內容,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使課堂教學的氣氛活躍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比如,教師在教授《荷塘月色》這一篇課文的時候,為了更加有效地啟發學生進入一定的閱讀情境,透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月下荷塘的景色,且要配上悠揚的音樂,這樣就創設了苦悶和幽靜的閱讀教學情境。教師再根據教學目的,將有關的分析內容擬定,以此當作學生的提綱,這也是學生的任務,學生應當透過自身固有的知識經驗,索引與同化所要學習的新內容,進而使得學習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四、結語

  總之,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是一項系統的和長期的任務,這就要求廣大的語文教師互相配合,長期地堅持下去,不斷地改進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