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研究性學習之我見

論文研究性學習之我見

  內容提要:一、建構研究性學習課堂模式應遵循的原則:自主和興趣性原則、交流互動原則、定序控制原則、協同性原則、開放性原則。二、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①準備;②調研激疑,確立研究課題;③研究學習,展示成果;④完成性評價。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原則;模式構建

  布魯納認為學習應當讓學生成為主動參加知識獲得過程的探索者,“無論在哪裡,在知識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級的教室裡也好,智力的活動全部相同。一位科學家在他的書桌上或實驗裡所做的,一位文學評論家在讀一首詩的時候所做的,正象從事類似活動而要想獲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樣,都屬於同一類活動,其間的差別,僅在程度而不在性質。”因而“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來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①據此,他提出了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的發現學習過程。斯賓塞也認為“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②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強調知行結合。研究性學習也就是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或途徑,使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它正適應了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所提出的“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目前,構建合理實

  用的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建構研究性學習課堂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1、自主和興趣性原則:“人的認識活動是主體觀念(包括心理情緒)向物件物的投射,物件物的訊號反饋又被主體接收的過程。”③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觀念投射到課文文字資訊中,文字資訊內容被學生接收。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對未知的欲求會導致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矛盾,這些矛盾正是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興趣的關鍵所在。解決這些矛盾也正是學生自主性研究學習所完成的目標。要想有效地解決問題,就得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從而發揮學生研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皮亞傑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④教師應從多方面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如果研究中的成果出現後又被肯定,那麼他的研究興趣也會更加濃厚,從而又激發他去進一步深入研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在整個研究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激收興趣要依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分工合作。學生個體所掌握的知識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學生在興趣的產生和研究問題上都主要由個體的特點來決定,教師只能是指導的組織者,因而整個學習過程中體現出較強的自主性。

  2、交流互動原則: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應是一系列的活動組成,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要完成各種資訊的交流,在活動交往中相互作用,教學互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研究的課題都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未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生矛盾衝突下產生的,而且每個人因個體差異又產生不同的衝突,這樣就會有眾多的問題出現在師生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還有學生與資料之間的交流則會很便捷的解決很多問題,同時又會發現新的問題。研究性學習透過活動建構起學生認識的圖式,它是一種對平衡態的遠離,系統遠離平衡態,才可能形成新的平衡態,因而在師生的交流中,教師應儘可能從更多角度去思考統籌,提出有典型性的問題與學生交流,從而激發對學習內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斷建構新的平衡態。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研究,師生交流,從而形成一個互動的局面,使得課堂呈現多元化活動狀態。

  3、定序控制原則:構建研究學習目標應是一個有序的控制系統。初步深入研究性學習時,學生呈盲目無序狀態,既不知道研究的'方法,也不懂得查詢收集資料的門路,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尋求新的知識,這種情況下,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同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學習的內容應是建立在教材系統上的,而且能力目標的達成也是一個系統的有序發展過程。正所謂“為學有本末先後,其進有序,不容躐等。”⑥教材中又因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它是由眾多的文字資訊組合而成,這些文字資訊之間又存在著各種相同的聯絡,我們就可依據這些聯絡點又可組合成新的研究性學習文字子系統。同時,教師根據學生情況也要列出訓練的序列來。在學習中,教師還要透過學生研究,學習的資訊反饋來不斷指導較正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從而達到系統內的定序控制,使得研究性學習的“自組織”程度愈來愈高,從而進化發展。

  4、協同性原則;一個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的運動狀態由子系統的獨立運動和子系統間關聯引起的協同運動所決定。當子系統之間的關聯能量小於子系統獨立運動能量時,子系統的獨立運動占主導地位,形成不了一種整體的規律運動的特徵,系統便處於無序狀態。當子系統之間關聯能量大於子系統的獨立運動能量時,子系統的獨立運動便受到束縛,子系統的獨立運動要服從由關聯形成的協同運動,於是運動便顯出有序的特徵。⑦在一個班的研究性學習系統中,個人的研究性學習應是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的,其間因為教師的控制,個人之間的關聯能量得到增長,個人服從了速成整個研究學習過程才顯現出有序的特徵。學生個體的知識佔有量不同,資料來源的渠道不同,個人的能力高低不同,個人的世界觀,思想意識也不相同,因而為了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或是對一個問題的探究,就更需要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的課題研究,而不僅僅侷限於小問題的解決。同時小問題的研究也是協同於大問題的研究,這樣,研究性學習的課堂就會具有更高的效率。從而做到在有限的時間中解決儘可能多的問題。

  5、開放性原則: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是必須讓學生大量收集、佔有資料,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更新,資訊網路的開通更方便了學生對資料的收集。但是某一個學生又可能在短時間內擁有更多的資料。因而,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應讓學生多渠道

  進行,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學生擁有的資料是五花八門的,觀點說法也就呈眾說紛紜的狀態,學生思想也就隨自己閱讀內容的不同而成為多元化狀態。因而在研究性學習中應是百花齊放。百家爭嗚,不能輕易封殺一個觀點,只要學生言出成理即行。只有這樣,活動中才會因各種觀點的矛盾衝突而激發出更多的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各個五一節和內容都應是開放性的,課堂的活動形式也更應具開放性特點。

  二、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1、準備:第一步,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和學習能力目標等把相關的教材內容重新組合,從而使學習目標明確,研究方向性明確易找。第二步,學生熟讀課文,清除字詞障礙,梳理課文內容。第三步,根據自己的初步理解寫出課文評析。這一步中教師可根據目標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評析的方向和角度。第四步,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含作者介紹、寫作背景、相關評論等),並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製作卡片等。

  2、調研激疑,確立研究課題,教師指導學生整理歸納收集的資料、卡片、筆記等,然後羅列出各種問題,如不同資料觀點的矛盾性,學生對各種評論弄不清的疑慮問題。當然,這些要注意從文字本身出發去引導。有了歸納,然後激發組織討論爭辨,理出爭論不下的問題,此時教師也可根據學生,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等具體情況提出一些有關文字研究的問題,與學生一道共同確立有關文字研究的課題。

  3、研究學習,展示成果。教師指導學生分工合作查閱相關工具書和相關資料,反覆思考,討論文字內容,進行細緻的比較鑑別,儘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資料,學生在進一步充分爭辨的基礎上寫出分析報告,文學評論或是小論文等。然後全班組織交流,並進行論文答辯式的活動,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探究,擴大個人成果的影響。

  4、完成性評價,教師將學生成果收集,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具有邏輯性的成果。同時也可讓學生透過完成相關設計的練習題,用以進一步鞏固成果和檢查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這一資訊的反饋也是為了對下一次研究性學習進一步的指導控制。以期達到學習效果的最最佳化。

  總之,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應是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幾乎就是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整個課堂是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學生透過活動相互促進相互增長,實現課堂學習的人格平等教學相長。

  主要參考資料:

  ①轉引自吳傑《教學論――教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魯樞元,錢穀融主編《文學心理學教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④皮亞傑《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⑤⑦參見德國韋德、裡哈格合著的《定量社會學的模型》

  ⑥陸九淵《與詹子南》

  另:查有梁《“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建構》

  李天松《語文研究性教學模式》,原載於《語文學習》2001年7-8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