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理念在職高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新課標理念在職高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課外閱讀”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現在不少中學仍然只重課內閱讀、輕課外閱讀。而學生學習語文的無趣和文學常識的貧乏正是我們長期忽視課外閱讀的兩大惡果。文章根據職高生功課較輕鬆、課餘時間較多的特點,介紹了把新課標重課外閱讀的理念運用到職高語文教學中,嘗試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及取得的相關成效。

  1理念運用的背景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導引,現在不少中學仍然存在著一種現象:禁止看課外讀物。不僅武俠、言情小說不讓學生看,就連《紅樓夢》、《安娜·卡列妮娜》這樣的名著也在禁看之列;不僅大部頭小說不讓學生看,就連看一份雜誌也往往受到“圍剿”。受這種“氣候”的影響,不少家長一說起看課外書就認為是在看“閒書”,純粹是在浪費大好時光,並加以大力干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長期的重課內閱讀、輕課外閱讀造成了中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讀文章語感差,寫文章詞彙貧乏、思想膚淺、想象力不豐富,就是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較高的學生也存在視野狹窄、知識貧乏、文章空洞、審美情趣欠缺等問題。而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無趣和文學常識貧乏正是我們長期忽視課外閱讀的兩大惡果。在有的學校,語文課成為學生最不受歡迎、最不受重視的課。這無疑使語文課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同時,學生有限的閱讀面、閱讀量和閱讀時間,不能不說是影響閱讀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對普通高中學生而言,職高學生由於受高考的壓力相對少些,功課比較輕鬆,課餘時間較多,這本是加強語文課外閱讀的大好機會。但由於初中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忽視課外閱讀,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即使一部分職高生能利用學校開設的每週一節閱覽課進行課外閱讀,也大多喜歡讀言情、武打小說等,還是不肯去品味中外文學名著等優秀作品。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課本中所選的名著節選及其分析對於這些讀書甚少的職高生而言不易理解。中學生的閱讀量小、知識面窄,影響到對經典文字的深刻理解。

  大家知道,語文不是一門純粹的技術性學科,它的許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傳播和簡單的模仿來獲得的,而是在天長地久的語文實踐中,慢慢地領悟、一點點地積累而習得的。因此,學習語文僅靠單一的課堂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必須把學習的主體從課堂這一主陣地引入到更為廣闊的語文世界中去,才能激發出更為強大的活力,尋找到新的“增長點”。為此,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而“課外讀物包括適合高中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新教材還增編了與之相配套的課外《讀本》。而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加強職高語文課外閱讀是目前擺在許多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理論依據

  2.1加強語文課外閱讀符合“大語文教育觀”:實現課內外的有機結合,切實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2這一研究符合新課標對文化論著研讀的教學目標:“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透過多種途徑,開展文化專題研討。”也體現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等基本理念。

  2.3課外閱讀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使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相溝通;是學生應考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3目標及其措施

  3.1課外閱讀主要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的。

  3.2我們提倡的課外閱讀,絕不是“放羊式”的閱讀。因而職高語文教師應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具體措施:

  ①充分利用學校開設的每週一次的閱覽課、早自修等時間,分階段有步驟地認真落實好課外閱讀前的指導工作,使學生學會選擇書籍,學會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學會閱讀時思考,批判性吸收,學會做讀書筆記。

  學會選擇書籍:首先要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益於學習的讀物,其次是選擇文質兼美、針對性強的書籍,做到課內外結合,以一帶十,相互促進。

  學會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只有明確了閱讀目的,才能確定科學的閱讀方法。若選的是知識性讀物,且只作一般瞭解,則適宜用泛讀和略讀;若選的是文情並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優美文字,體會真情實感,則適宜於細讀和精讀;若閱讀報刊,只想獲取資訊,作一般的瞭解,則看看題目、查閱目錄就可以了。

  學會閱讀時思考。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就要求我們閱讀時要多加思考,批判地吸收,避免囫圇吞棗,照單全收,窒息了創造精神。學會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圈點勾畫、眉批旁註、摘抄剪貼、讀書札記、讀書心得等等。閱讀時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閱讀時做筆記既是對知識的一種積累,又有利於知識的感悟和理解,是自我提高的一種好方法。

  ②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閱讀目標,保證充足的閱讀時間,定期反饋,定期評價。

  4課外閱讀的實施

  為了使課外閱讀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筆者在職高語文教學中嘗試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徑可概括為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

  4.1喜愛一本雜誌。推薦內容豐富、型別多樣、人文性較強、國內知名度和發行量最大的雜誌《讀者》為日常讀物(也可選擇《青年文摘》、《中國青年》、《視野》等),並開展“讀《讀者》評《讀者》”課前演講活動,學期結束將演講稿由學生自行設計、編輯、列印,裝訂結集為作品集,供學生閱讀品味。

  4.2欣賞一個作家。買或借自己喜愛的作家作品,潛心閱讀,高一一年內讀所喜歡的作家作品不少於20萬字,加深對作家的感情,並寫出自己的體會。

  4.3輯錄一本《作品精選》。每週選擇抄寫一篇自己喜歡的作品,給予點評,並寫出喜歡的理由。文體不限,每篇不少於1000字。一年約有3萬字。

  4.4推薦一篇好文章。每週輪流由一名同學給全班推薦一篇自己欣賞的好文章,要求寫出百字左右的推薦語,印發給全班閱讀。被推薦的文章每篇不少於1000字,文體不限。一學年全班累計有5萬字。

  4.5做一系列專題對比閱讀。每月利用一節語文課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專題如下:

  ①傾心閱讀(關於讀書與人生)

  ②音樂之聲(關於音樂與人生)

  ③學會傾聽(關於感悟自然)

  ④最後的家園(關於環保)

  ⑤感受奧運(關於奧運會與體育文化)

  ⑥瘋狂足球(關於足球、球星與人生)

  ⑦感受餘秋雨

  ⑧語言的藝術每個專題約1500字,每月完成一篇專題報告,一年共計1.2萬字。指導學生同一話題可從不同角度入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適於對比。

  5研究的成果

  閱讀“五個一工程”的嘗試實驗取得了四大成果:

  5.1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並使學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於漪老師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也如是說。課外閱讀從一個方面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興趣。事實也正是如此。經過一學年的訓練,我班學生對於課外閱讀的喜歡比例已由學初的28%提升到學末的96%。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課外閱讀給他們帶來的種種益處、樂趣。有83%的同學認為經過一年的培養,已基本養成了經常閱讀的習慣,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2完成了閱讀積累,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語感能力。閱讀的本質就是“讀”,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終身具有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廣泛的.閱讀和日積月累,重視學生課外閱讀不失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閱讀“五個一工程”一年提供給學生的閱讀總量達到了200多萬字,有50%的同學閱讀總量達到150萬字以上,有26%的同學達到100萬字以上,其餘同學也在70萬字左右,遠遠超過新課標要求高中三年閱讀150萬字的要求。面對如此大量的閱讀要求持贊成的同學高達90%,認為量有些大的只有10%,不贊成的為0。有84%的同學認為閱讀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有55%的同學認為增強了對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養語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1%的同學認為提高了分析和鑑賞的能力。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要習得以‘人治’為主要特徵的漢語文能力,積累語言素材,培養語感是一條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五個一工程”閱讀中“讀讀——說說——抄抄——背背——寫寫——講講”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時下被語文界認同的語感培養模式。

  5.3順應了教育改革,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講析”為主要特徵的課堂閱讀教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學生當成純粹的“聽客”或“看客”,消磨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五個一工程”閱讀給予學生極大的主動性,課外閱讀的性質就決定了學生本身是閱讀的主人,老師即使“欲講不休”也只能是“鞭長莫及”。無論是“喜歡一份雜誌”、“欣賞一個作家”,還是評《讀者》演講,推薦文章和選抄文章,都突出一個“自己”,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以學生自己“最喜歡”和“最欣賞”為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決不替代學生,老師只做一個組織者和參謀者。即使是“專題對比閱讀”,也是以學生閱讀交流、討論為主。自主性不但使學生有了做學習主人的強烈優越感,也為語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空間。

  5.4提高了品位,強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廣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語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課外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基本標尺的《讀者》作為國內最具人性、最具溫情的雜誌,被讀者喻為“溫暖靈魂的陽光”。餘秋雨先生這樣評價《讀者》:“它的大多數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許多普通人蘊藏在心底的點滴美好;這些美好並不壯麗卻純淨得不羼雜質,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獨立的精神天地;執掌這個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劇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訴苦人或抗擊者,而是心靈光亮的點燃者。”難怪有78%的學生把《讀者》選為自己最喜歡的一份雜誌,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發出了恆久的迷人魅力。學生喜歡的作家魯迅、朱自清、巴金、托爾斯泰、哈代、莎士比亞……無不是人性的化身。8個專題閱讀所選的文章也都與文化與人生相關,學生推薦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的。

  6實踐中反思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得既讓學生樂於接受,又獲得良好效果,從筆者的實踐體會來看,以下問題至關重要。

  6.1在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我們不能放任自流,應該加強閱讀指導,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包括學生在選擇書籍、閱讀方法、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寫讀書心得等方面,我們都要認真指導。

  6.2要保證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並作好定期反饋、定期評價的工作,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透過種種措施及時鼓勵學生,進一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並使之養成習慣,實現閱讀的最終目標。當然,也不能使學生輕課內、重課外。要知道“課內得法、課外得益”,使課內外相得益彰。

  6.3要放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閱讀的自由性和個性化。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是不可逆轉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有無限的潛能,尊重學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體味人生。只有這樣,學生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愉快感和自豪感,並享受探求知識的快樂,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越學越要學。同時,課外閱讀的讀物應允許在統一中求個性,閱讀的方式要在穩定中有變化,切忌千篇一律,要充分體現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讓名著經典與雜誌時文並存,讀寫抄評與聽說論辯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多樣中獲得豐富,在豐富中擁有厚實,在厚實中求知慾得到滿足,從而保持經久不衰的閱讀慾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職高語文只有透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只有透過不斷的開展課外閱讀,才能使知識的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能使學生的知識不斷加寬、加深,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品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將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繼續耕耘在課外閱讀這塊沃土上,以求“課內得法,課外得益”,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促進語文素質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賀淑曼,李焰,馮培,等.個性最佳化與人才發展[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2001.10

  [3]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