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字細讀的運用

論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字細讀的運用

  文字細讀是“英美新批評派”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強調對文字文字的精讀,深刻理解文字結構、表現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閱讀文章需要細讀,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此法,如孔子的“韋編三絕”,漢唐的經學家註釋經傳,明清的評點家字裡行間所透露的文字智慧等無不是對“文字細讀”的具體應用。

  文字細讀被當作一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使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從文字的細處著手,深入文字內部,在細節之處發掘文字的內在意蘊,使學生獲得新的體驗。

  一、關注行文結構

  文字細讀要求學生對文字進行精讀,對閱讀理解題,從細處著手進行分析解答。

  學生對行文結構的關注即是從總體著手,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

  對於文字細讀來說關注行文結構具有粗中有細的特點,然而細節又能統領總體。

  對於文章行文結構的關注就是在學生細讀文字之後對文章進行總體感知。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閱讀理解題或者講授課文文字時,可以先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三遍以上的細讀,仔細研究文字的行文結構,並把握其特點。

  例如,在《邂逅霍金》的講解過程中,細讀文字後,我們可以發現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而展開。

  第一部分是邂逅霍金之前,主人公“我”心懷敬畏,並且很崇拜霍金;第二部分則是主人公“我”與霍金的“邂逅”過程,主人公“我”被霍金堅韌的精神以及他心態平和的態度所感動;第三部分,在邂逅霍金後,主人公“我”對霍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產生了深刻思考,並從中得到了人生啟示。

  諸如此類,學生透過細讀文字,瞭解文章的“總—分”“並列”等結構,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如“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等等。

  二、關注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高中閱讀理解題目的重點之一。

  表現手法,是一種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利用一些行文措辭,多為作者表達一種意境或者情感服務。

  表現手法具體包括:烘托、對比、聯想、託物言志、詠物抒懷以及敘事抒情等。

  教師引導學生在細讀文字過程中關注文章的表現手法,有助於學生學習“大家之法”,欣賞作者的語言巧妙之處,並以此作為學習的典範,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表現手法的運用能力。

  如在學習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時,細讀文字之後我們會發現,作者描繪了一個清幽、恬靜、自在安逸的邊城世界,與城市的鋼鐵水泥森林、喧囂、嘈雜形成鮮明的對比,“邊城”人的淳樸、善良、正直、熱情與生活在城市的人的冷漠、麻木、自私、虛偽形成鮮明的對比。

  除此之外,沈從文在文中對人物的刻畫,也不是平常所使用的外貌描寫和肖像描寫。

  沈從文對主人公“翠翠”沒有采用傳統人物刻畫的方式,而是讓她置身於大自然中,使她的形象與邊城的美好風光融為一體,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她身上所特有的自然美。

  從這一點上來說,在文字細讀的過程中,對錶現手法的關注不僅可以把握作者語言的組織方式,瞭解作者的寫作特點,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關注語言特點

  不同作家的文章有不同的語言特點,即使是出自同一作家筆下的文章,也會有不同的題材或者思想感情,產生語言風格的不同特點。

  不同的文章,語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有的語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有的語言凝練含蓄、情理相諧、意境深廣,有的語言精練準確、樸素自然、清新明快、親切感人。

  教師在文字細讀的過程中關注語言特點,有助於學生欣賞文字之美,感受音律美、整飭美以及參差美等不同的語言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字細讀,感受語言的特點,也能讓學生體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詞的語言十分凝練、貼切,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全詞114字,形象地將一幅北國風光圖展現出來,並結合歷史人物,抒發了作者的抱負。

  詩人首先登高“望”遠,利用“望”字,為下文的景物描寫做鋪墊。

  作者看“雪霽之後、紅日高照”之美景,表達了作者欣賞美景的愉悅,又能表達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之情。

  “千里”與“萬里”採用互文的方式,既能展現祖國的疆土遼闊,又能反映出作者的胸懷寬廣。

  動詞“封”“飄”“舞”“馳”,形容詞“莽莽”“滔滔”,形象地展現了氣勢恢宏的場面,更表達了作者的胸懷與志向之遠大。

  綜上所述,在文字細讀過程中,應該從幾個要點出發,即對行文結構的關注、對錶現手法的關注以及對語言特點的關注。

  文字細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對學生而言,可以提高人文修養以及審美素養;對教師而言,不僅僅是對美麗語言的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更是對文字細讀的體驗過程。

  作者:王斌 單位:甘肅省迭部縣高階中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