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基於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策略論文

分析基於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策略論文

  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關於分析基於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策略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1.分析基於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策略

  分析基於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策略 分析基於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策略分析基於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策略 精品源自中考試題 碳城市規劃作為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是實現低碳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之一。

  舊模式下的中國的城市發展走在外延擴張的發展之路上,是一種典型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舊的城市規劃模式導致了城市空間結構的無序規劃、低效開發,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引起了城市的不平衡發展。故新時期低碳理念下經濟的發展模式約束著舊模式的發展,是一次用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在城市發展上的新調整,也是新時期城市規劃模式脫胎換骨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2.低碳城市規劃的概念及內涵

  2.1低碳城市及其規劃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城市空間為載體,以低碳理念為城市經濟發展模式和方向,以低碳社會為城市社會發展樣本和藍圖,以低碳生活為城市生活方式和導向的城市。實際上是,低碳經濟理念、低碳社會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在現代城市規劃中的綜合應用[1]。

  低碳城市規劃(Low-carbon City Planning):是指從原有的城市形態及城市發展模式、建築群體佈局出發,以低碳城市為發展目標,合理佈局、規劃城市建設用地、交通等基礎設施,最終建成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低“碳”排放量型城市形態[2]。

  低碳城市是中國處於快速城市化發展階段所面臨的氣候變暖和能源短缺問題,所引出的城市發展模式需要。而低碳城市規劃則為達到低碳城市模式的目標,在以“低碳”為宏觀導向下的城市規劃手段。兩者共同為低碳時代的產物,而低碳城市規劃是低碳城市模式的接生醫生。

  2.2建設低碳城市的內涵

  仇保興在“2009城市發展和規劃國際會議”上提出,將低碳經濟理念和城市規劃理念兩者有機組合,形成了“低碳城市規劃”[3]。即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城市規劃發展中的具體化,亦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態化發展理念在城市規劃發展中新結合。

  3.低碳城市規劃策略

  3.1 城市規劃佈局層面

  3.1.1城市低碳交通規劃

  城市交通是城市人流、物流、資訊流的載體,是城市的經濟活動命脈。城市交通體系的良性迴圈對實現城市功能,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學術角度出發,同濟大學潘海嘯等教授從空間規劃的角度,提出了區域層面的公共交通導向走廊式發展模式、總規劃層面的綠色交通支撐的空間結構和詳規層面的小街區模式,透過合理的交通佈局來減少交通排放[2]。因此,倡導“綠色消費”的交通系統規劃模式,以低碳環保的原則,利用有限資源,實現交通系統內部的協調性和效益性,引導城市交通規劃系統逐步組建合理的結構為國內學者研究的重要方向。為在未來城市交通規劃可持續發展中實現“低碳交通”,其策略如下:

  (1)城市交通規劃的內部最佳化

  一方面,優先規劃公共交通系統,減少交通能源消耗。如,結合城市規模靈活規劃城市快速軌道交通(RRT),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發展高品質、高效率、低能耗、低汙染、低成本的快速公交(BRT)系統,牽引低碳交通格局;倡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TOD模式),鼓勵沿著現有鄰里交通走廊沿線實施填充式開發或者再開發。

  另一方面,發展環保型交通工具,研發智慧交通,規範小型交通工具,重視慢行交通系統的規劃發展。如,開發研製新能源、小排量、輕型環保類交通工具,推廣以人力為主的小型交通工具飛應用;適度合理的限制小汽車的無節制使用,解決其所引發的過多佔用城市規劃用路、能源浪費、尾氣汙染等問題;引進智慧交通系統(ITS),加強人與交通設施、工具間的有機聯絡,從而充分利用交通系統的“時空”資源。

  (2)城市交通規劃的外部協調 將低碳交通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當中,協調城市開發強度與交通容量的關係,使交通系統的規劃支撐城區土地規劃;研究交通規劃外部的需求分析、規劃模式,從整體把握交通系統以及城市佈局;強調節能環保的交通理念,在道路規劃建設中,注意對環境的影響,充分考慮與之相關的要素,實現城市交

  通的“綠色性”;建立全民參與機制,提高全民交通素質水平,培養綠色交通消費的意識,樹立有節制的交通觀念。 在城市結構空間規劃方面,解決緊湊形的城市空間結構佈局與人口密度之間的矛盾,合理規劃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形態是其實現低碳城市規劃目標的關鍵。

  首先,打造低碳城市空間結構應解決人口密度與緊湊型城市發展的矛盾。一方面要遏制城區攤餅式膨脹,引導疏散高密度人口區域,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減少城市夏季電力降溫能源消耗。又應實行有控制的緊湊型疏解,推進以綠稧間隔為輔的公共交通走廊型城區空間方式擴張,將新的規劃佈局於公共交通紐帶。結合城市發展的步伐,在走廊方向進行分段分時序的規劃發展,最大程度的地吻合人口增長的不確定性需要。

  其次,在城市整體結構形態方面,透過對各種空間佈局形態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的效應進行分析、對比、評估,得出不同的低碳建設結論,進而對比選擇出最優城市空間結構方案。如,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區,居民區、產業園區、CBD新區的規劃與設計等,其建設空佈局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城市規劃設計時應結合實際用途,確保規劃方案的可行性[4]。在居民區引導低碳生活和消費理念、全面建設綠色、高效可再生利用能源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區內環保能源利用率;產業園區規劃方面,重點分析不同型別產業佈局的能源損耗率,提高廢物能源的再生利用率;在CBD規劃方面,合理組織不同功能的用地和建築佈局,最佳化規劃佈局中的能源集中供給、綠色碳匯、綠色建築技術等方案。

  3.1.3 城市土地規劃

  在城市土地規劃利用方面,探索不同用途組合,科學制定城市土地用地性質和開發強度。結合緊湊型城市空間規劃,以“大分割槽,小混合”的原則構建以多功能混合使用為主的土地使用模式,減少資源的利用實現低碳目標[5]。規避城市總體規劃中慣用的功能分割槽方法所導致的功能區用途單一、資源浪費的現象,並對已按原則規劃的土地,透過對其混合功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甄別,糾正功能分割槽僵化的佈局。

  拓展以公共交通為支撐,適合人與腳踏車等非機動車輛的用地地塊面積,規避大中城市越來越多的拓寬城市基礎建設、加大城市街道等大尺度的建設傾向。學習中新天津生態科技城專案,加強城市非傳統建設用地的開發,倡導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規劃模式;曹妃甸生態城專案,探索低碳生態城市之集約利用土地、積極利用可再生資源、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用地規劃模式;中新蘇州生態科技城專案,按照低碳生態理念的“改進”,而非在場地原生狀態下的.規劃模式。

  3.2 低碳技術層面

  3.2.1 倡導節能型建築設計

  建築設計和執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戶,科學合理的節能型建築設計技術應用亦是低碳城市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節能型建築則需要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汙染,而且能為長期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間。

  節能型建築的設計[6]包括:建立建築節能型政策與法規;建立切實可行的建築節能設計評價體系,明確建築的量化資料和量化指標;供熱計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可再生資源、新能源和低能耗技術產品在城市建築規劃設計中的推廣應用;推廣節能型建築設計,促進建設主管部門、建築設計單位、房地產開發企業、工業生產企業等就低碳生態城市規劃進行有效的溝通。

  在應用節能型建築減少碳排放的同時,推廣普及綠色節能建築。針對不同地區方位,提出不同的節能建築設計認證系統和相關制度,作為對城市和建築設計的節能標準做出稽核、評價。把具體的節能建築設計過程及其內容按照不同的方面加以評審,確保實際設計中建築節能化、綠色化的應用可行性。

  3.2.2 推廣低碳能源應用

  更新原有能源結構,扶持城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在城市主打石化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的單位熱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而如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屬於無碳能源[7]。推廣清潔能源的應用,規劃山谷地塊的分散式能源系統試點,透過冷、熱、電三聯供技術,實現對能源的梯級利用,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從低碳城市規劃策略的角度看,扶持低碳和無碳能源,促進城市能源供應的多樣化發展,處理好高熱值碳密集能源與無碳能源之間的協調關係,是適用低碳城市規劃策略的必要技術路線。 加強技術創新,發展“碳中和”技術,發揮清潔生產的作用。低碳技術和清潔生產是實現低碳經濟主要方式,透過“碳中和”技術實現城市總體碳排放量和單位排放量的減少;透過清潔生產從資源的開採、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料的處置的過程中,適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較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其汙染物的產生和CO2的排放;提高城市整體“碳匯”能力,透過植樹造林、保護溼地、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綠化率等手段,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碳匯”潛力,透過土地利用調整和林業措施將CO2氣體儲存於生物碳庫[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