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勞動與技術論文

小學的勞動與技術論文

  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勞動與技術是培養學生技術素質的啟蒙課程。在新的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實踐中,特別強調要求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術素養,而學生的勞技素養形成是需要在教師的課堂教學培養下,長期實踐形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勞技素養。

  元代的喬夢符曾用鳳頭、豬肚、豹尾來比喻好的文章。同樣用鳳頭、豬肚、豹尾來形容一節勞技課的開頭、過程和結束也十分貼切。我們用生動的課堂能激起學生求知慾望,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索中去。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勞技課堂教學,凸顯技術素養培養呢?

  一、有效的勞技課堂應該有現實、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內容,從而體現教者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挖掘

  現在版本的勞技教材頁碼較少,內容直接,簡單的圖例配以動手操作材料。簡單的`內容註定我們的課不能簡單。教師在執教時應該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教學法的再加工,並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來。教師注重從學生身邊、社會發展等方面選擇例項,作為情境的創設起點、作為勞技學習活動的素材引進課堂,使勞技課堂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用淺顯的內容引入新課,加強了新知與生活的聯絡,便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例如,在教學《絲網花》一課時,教者先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絲網花的美麗,感受勞技就在我們生活中,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現實背景,接著讓學生製作自己喜歡的絲網花,體現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術素養,而且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

  二、有效的勞技課堂應該有科學、合理、流暢的教學流程,從而體現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教學原則

  一節好的勞技課應該是結構合理、安排到位、層次清楚、過渡自然的課。教師能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和學習能力為基礎,依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豐富的勞動與技術活動,為學生提供看、想、說、做的條件與空間,引導學生獲取勞技知識、領悟勞技方法、形成勞技素養,獲得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小禮品盒》一課時,教者先從成語故事《買櫝還珠》入手,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想製造一個漂亮的禮品盒。接著介紹禮品盒的製造方法,讓學生對禮品盒製作過程有個清晰的瞭解。然後教師示範,學生製作,彙報交流,最後師生評價,學生改進,再次評比。()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為目標的達成鋪平了道路。

  三、有效的勞技課堂應該是具有靈活、多變、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促進學生真正投入課堂探究,實現高效學習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學生參與主動探究,雙基情感才能落到實處。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勞技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勞動思想方法並獲得廣泛的勞技經驗。學生是勞技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勞技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始終把學生推向主體的位置,所有的勞技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積極參與下完成的。

  在勞技課堂上,我們可以提供靈活的教學形式,可以教師講解演示,可以學生自我指導,可以影片複習,可以師生互動學習。我們在進行學習評價時,可以教師評價,可以學生互評,也可以師生交流互動,更可以讓學生把作品帶回家讓家長參與評價。總之方法多樣,形式開放。

  四、有效的勞技課堂應該是練習設計科學、有序、高效,從而實現學生對新知的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小學勞技課堂練習的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的延續,是學生消化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髮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科學合理有序的安排課堂練習,使之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每節課的教學追求。

  一節勞技課就應該是小的操作練習和大的整體要求的動手製作相結合,讓學生在迴圈往復的螺旋上升的練習中不斷走向成功。比如,在教學《竹蜻蜓》一課時,教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小練習:拆解已經制作好的竹蜻蜓,認識其結構;自己製作一個竹蜻蜓,並試飛;總結經驗,同桌合作製作一個竹蜻蜓。這樣的設計層層遞進,有效,高效地實現了學生技術素養的形成。

  勞動與技術課程擔負著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任重道遠,我們只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實踐,借鑑其他學科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就一定能夠在教學中游刃有餘,從而在高效的教學中真正實現小學生勞技素養的提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