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二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的關聯性研究

論文:二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的關聯性研究

  [摘要] 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學習第二門語言也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主要潮流和學習趨勢。在各大高校中也逐漸開始重視對於外語的教學。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動機無可厚非地成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效能也不單單指代學習的最終成績,更多的是學習的結果以及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各種能力。本文透過研究二語學習的動機與學習效能的聯絡,來揭示學習第二門語言的癥結所在,併為找出更好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 二語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效能;教學方法

  一、引言

  語言學界對於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早已形成共識。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透過語言得以凸顯,其表現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日常生活中,語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交流工具。在一些語言學家的眼中,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獲取第二門語言的關鍵之處,可以說,語言的學習動機是在語言學習中最值得觀察的變數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語言學習的動機可以分為工具型和融合型兩種型別,當然,根據其他不同的分類標準,也可以劃分為其他幾種型別。對於學習動機的研究調查表明,語言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者所採用的學習方法、最終的學習效能和學習成績是相關聯的,並且,學習動機在這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概念表述

  (一)學習動機

  那麼,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可以成為是一種強大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是“學習的動力”。這種動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引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語言知識。這種學習動機並不單純是指學生的心理作用,還包括各種不同的因素所構成的整個系統。當然,心理作用也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部分,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大體分為以下幾種:學習的信念,學習愛好以及學習興趣。有了學習動機,學生就更容易擁有學習的目標,而學習目標又是指引學生找到良好學習方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這一切構成了學習的動機。

  每個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學習動機也不例外。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第一種,根據學習動機的內容,可分為正確的學習動機和錯誤的學習動機。擁有正確學習動機的學生將會變得勤勉自律,努力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各門課程,並且敢於擔當和肩負責任。錯誤的學習動機只能讓學生的思想變得狹隘,注重眼前利益而非長遠利益,無法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完成學習計劃,其學習目標也很有可能偏向於利己主義,無法肩負起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

  第二種,根據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係,可以分為近景直接動機和遠景間接動機。近景直接動機是指,學生由於對語言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者是求知慾旺盛,再輔以教師生動形象的授課的影響,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種利於二語學習的動機。這種近景直接動機的作用是促使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學習的興趣、成功的慾望聯絡起來,讓學生有更好的心態進行二語學習。而遠景間接動機是指學生的學習動機只與自身相關,為了自身利益才進行學習。這種動機的永續性和穩定性比較差,容易受到環境和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

  第三種,根據學習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因為自身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而對於第二門語言進行積極的學習活動,這種動機通常會引領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已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外部動機是指由於外部推動力而進行的被迫的學習活動,比如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而完成作業、為了不被父母責罵而好好看書。這些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並不是為了真正獲取知識,更多的是得到一種讚揚。這種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比較低,對於學習內容本身並不感興趣。

  當然,還有一種融合了多方面因素所進行的分類,即在二語學習中,根據學習語言的態度和傾向,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融合型動機的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也會進行目的語相關文化的學習,即不僅對於語言有所掌握,同時也對這種語言在實際情景語境中的使用有所掌握,而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融入目的語文化的交流圈子之中。具有融合型動機的二語學習者一般都是被一門語言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對於目的語展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學習者所進行的是一種純粹的語言學習活動。而工具性動機是指,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將其作為一種工具進行使用,比如為了應付一些考試、得到更高薪的職位等,這種語言學習者將語言視為一種能夠為其帶來利益和價值的工具。

  雖說透過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以上四種,但是最後一種,即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是二語學習中最常見的型別,也是動機研究中影響至今的二分法。

  (二)學習效能

  學習效能也可被稱為學習自我效能,是指學習者對於自己能夠自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的一種信念程度。這個概念起源於班杜拉的理論。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他發現在以前的眾多對於二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參考方向著眼於學習這對於知識的獲取階段,而並未對於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和學習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研究。為了更正前人的思想,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這個概念,拓寬了學習目的對於學習結果的影響途徑,解釋了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對於學習結果的影響。

  還有其他的學者認為,學習效能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學習能量。這包括學習者的求知慾望,以及對於學習目標的動力。第二,學習能力,這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能力,比如邏輯能力、運算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等等。第三,心理狀態,這關係到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學習者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察覺到自身的消極因素並加以調控,以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當然,這些還包括團隊協作能力、處理學習中的難題的能力等等。

  三、二語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

  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動機經常是被語言教師忽略的一個環節。然而不能被忽略的是,教師所進行的二語教學活動,是透過學生對於目的語的學習興趣來逐步進行下去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就像是一個契機,一個橋樑,用來連線語言教師和學生。從這個層面上,可以說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掌控著整個課堂。學生對於二語的學習動機不純正或者說不正確,很有可能導致教學的失敗,最終達不到理想的成績,也無法提高學習效能。所以說,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動機是進行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激發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期達到更加良好的教學目的並且能夠提高學習效能,就成為語言教師急需解決的課題。

  由以上概念的表述我們可以得知,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可以表述為動力和能力之間的關係。學習動機的多重分類促使不同型別的動機會得到不同型別的學習結果,但是學習效能並不單純指代學習的結果和目的,更多的是獲得一種學習能力和調節自身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不能單單從一個方面進行表述,它其實是一種多方面的能力的綜合。所以,我們應該由此注意到,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是相互的,學習動機能夠激發學習者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習者進行積極主動地二語學習,反之,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之在更加自然的環境之中進行知識的獲取。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第一,在二語習得之中,有四個方面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四個方面可以概括為,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學習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學習者的自身差異、語言輸出。對於學習者的自身差異來說,這種自身差異主要存在於智力能力、語言天賦、學習動機以及處理困境的能力這幾種情況之中。可以得知,學習動機是存留於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之中的,而個體差異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同,但是在上述文字中,針對於不同型別的學習動機已經做了完整的表述,無論是正確的、近景的、內部的學習動機,還是融合型的動機,都對學習的效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可以這樣說,學習的動機影響著學習者的努力程度,這種努力程度可以透過學習積極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體現出來。而努力的程度影響著學習的最終結果,比如最終的考試分數。當然,好的學習結果能夠促使能力的提高,各種能力的提高結合在一起,最終促進學習效能的.提高。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就是在考驗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習者僅僅是看重眼前利益而非長遠利益,或者是由於外部推動力,比如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而完成作業、為了不被父母責罵而好好看書等而進行的被迫的學習活動,亦或是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將其作為一種工具進行使用,這種錯誤的動機無法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無法提升學習者的能力和學習效能。所以,好的學習動機是提升學習效能的關鍵。

  第二,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有助於學習動機的促進。人只有在經歷了成功的滋味之後,才更加的希望為之努力。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比如成功地克服了困難,跨過了很難的一道坎,或者是在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很多自信。這些良好的學習效果都能夠更加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讓學習者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具有更大的興趣。

  在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中,二語學習者能夠透過正確的學習動機收穫良好的學習效能,並且堅定繼續學習的信念,更好的激發學習者的潛能,提升興趣,以獲得更大的收穫。

  四、動機和效能對於語言教師的啟示

  現今的很多研究已經證實了在第二語言習得之中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之間的正比例關係,以及學習動機對於二語學習的重要性。這些能夠讓語言教師意識到,為了提高學生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水平,教師應當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相應的做出一些改變。

  (一)妥善獎懲,激發熱情

  一些語言學家指出,語言學習者想要取得進步,至少在每個星期要花費四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語言的學習。這些學習包括課上學習和課下學習。當然,單純的課上學習是無法達到這一標準的,所以語言教師要更多地在課上進行引導,讓學習者在課下更好地完成語言的學習。課上的引導要更多地注重學習動機方面的引導,一般來說,在激發學習動機方面,表揚和獎勵比批評和指責來得更加有效,因為前者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增強自信,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而後者恰恰是相反的作用,這對於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是十分不利的。當然,獎懲是要同時進行的,總是進行表揚也會起到反作用。

  (二)競爭合作,增強趣味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教師應該創設能夠充分滿足學生需要的學習環境,來幫助學生培養自我決定的學習動機。這三種需要分別是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歸屬需要。為了創設這樣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透過增加課堂中的彈性空間、強調任務的意義和價值、承認並接納學生學習中的消極情緒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接納那些暫時無法引起他們興趣的學習任務。在這之中,競爭和合作是兩個雙生面,也是應當兩手抓的方面。對於學習者的競爭意識的培養,有助於提升其學習熱情。在危機感高漲的情況下,學習者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進行高效率的學習。而培養學習者的合作意識對於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合作能力也屬於學習能力的一方面。所以,可以進行一些語言類的比賽,比如朗誦大賽、口譯比賽等,激勵學生進行語言學習;也可以成立學習小組進行參賽,鼓勵進步和團結互助,更有利於提升學習者的各方面能力。

  (三)創設情境,啟發教學

  上面曾經說過,語言課堂是透過學生對於目的語的學習興趣來逐步進行下去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掌控著整個課堂。所以,要收穫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現今,填鴨式教學早已被淘汰,一些刻板教條的教學方法也不必再提。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法,對於二語習得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首先,學習一門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融人情境之中,融入到這門語言該有的文化之中,才能保證一定的語言輸入,獲取更加良好的語言輸出和學習效能。當學習者接受了足夠的目的語輸入之後,語言的學習將會自然而然的發生。其次,創設情境很容易讓學習者融入到學習的氛圍之中,透過語言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來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如何正確地進行語言輸入、如何正確的引導,成為了語言教師應當關注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一位名為柯臘申的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的輸入假設,即學習者主要透過理解語言的輸入來進行第二門語言的學習。這個假設的主要公式可以被描述為“1+1”,即學習者接觸的語言應該略微高於他們現有的水平,這樣他們既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又可以面對一定的挑戰,從而爭取更大的進步。語言輸入的難度不能太過高於二語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從而使之望而生畏,也不能太過接近於其現有能力從而使之缺乏挑戰性。

  五、總結

  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只有真正認清這一點,才能將二語學習推上更高層次的發展。本文透過闡述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基本含義和分類,分析其相關性,同時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提出相關的建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