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摘要:以單篇課文為教學設計單位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因內容少、目標多而雜,常常使得課堂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情境,難有時間保證學生經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實踐過程,不利於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的形成。而以教材單元為單位的整體教學設計,依據單元內容資源確定單元教學核心目標,再依據目標整合資源,豐富課型。這種整體設計著眼於整個小學階段,梳理分解目標,強化讀與說寫、課內外閱讀資源、學習與生活等相關聯絡,可以更好地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素養;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單元整體教學

  做了十多年教研員,聽得最多的課是閱讀課。大多數閱讀課走的是一個套路:第一課時,先來“三斧子”——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梳理課文脈絡;再來“一小刀”,解析某段落。第二課時,品詞析句,深度解析文字內容或形式,抒發感情或讀寫結合。別說普通的公開課,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中的競賽課也大致如此。為什麼此套路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在絕大多數單篇課文的目標中往往包含四個方面:“朗讀課文、學習生字、理解課文(感悟情感)、讀寫結合”,從學習單篇課文的目標來看,這似乎是一個最合理的流程。以單篇課文為教學單位的模式看起來是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的,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固化的模式掩蓋或忽視了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重要條件,即經歷完整的探究實踐過程。這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途徑—嘗試解決問題—交流討論問題解決過程—再次嘗試解決同類問題—反思尋找規律—反覆實踐—形成能力”的複雜過程,但常態教學中,這個過程常常被簡化為回答問題,因為40分鐘的授課時間,的確難以落實諸多目標。雖然也有倡導“一課一得”的,但面對每篇課文都有的“朗讀、識字、情感體驗”等目標,“一得”常常讓教師無法取捨。其次,很難形成相對穩定的語言學習與運用的情境。教材多以主題編排的方式呈現,有利於增強學生對某一事物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現有模式的教學難以揭示其內在聯絡,也無法透過相對穩定的情境讓學生經歷更豐富的語文實踐,如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等,造成學習資源的嚴重浪費。第三,固化的模式使教學評價或刻板單一、或莫衷一是。刻板單一的評價,傾向於教學是否完整流暢,面面俱到,導致教學設計過於注重過程的流暢和連線,往往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莫衷一是的評價,依據評課老師的喜好,有人看重生字詞教學,有人看重質疑、思維的深度;有人看重朗讀、情感體驗……一些教學設計往往投聽課者所好。我們不能只孤立地看一節課,還應該看這一節課與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的聯絡。而教學方法更談不上好壞,應看使用的情境和物件,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此外,課改以來一直被關注的課外閱讀、語文綜合性學習等難以推進。這些本來在教學中應該有的內容,不少教師卻覺得是多出來的事,也因為單篇教學模式讓他們找不到教學的落腳點,擠不出時間。這些由“單篇教學模式”所引發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也影響了語文課程實施的效果。因此,我們提出了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期待對解決上述問題有一定的促進。我們所研究的“單元整體設計”中的“單元”,指的是教科書中所呈現的單元。“整體”,不僅包含教材單元的全部內容——“單元練習、習作、口語交流、寫字”,還包括課外閱讀、校本課程、學校活動及其他實踐活動。整體教學設計就是依據課程目標,依託所有資源進行目標、內容的整體教學設計,遵循“清晰目標、豐富路徑、強化聯絡”的思路,關注語文課程實施的整體性和豐富性。

  一、清晰目標——關注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目標的制定,更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和關鍵能力的形成。在界定學科關鍵能力上,很難找到現成的理論支撐,於是,我們確定目標需借鑑相關理論,但不必在理論上糾纏太多。單元整體設計中所涉及的閱讀的關鍵能力,可以是課程標準直接表述或分解後表述,如識字目標“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閱讀目標“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能初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習作目標“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等等;也可以是“PISA”“NEAP”“PIRLS”等國際閱讀檢測理論所界定的關鍵能力,如“提取資訊”“整體把握”“形成解釋”等等。重點是基於教材要求,結合教學資源的特點,聯絡學生已有的學習背景,在整體框架下確定教學目標。如溧水實驗小學的教師在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整體設計時所確定的核心目標“編寫段落提綱”,是本單元的課後練習,為教材要求;在課標中屬第三學段閱讀目標“瞭解表達順序”的分解表述,也是寫作目標“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的具體要求。這一能力形成的基礎是第二學段“初步把握主要內容”。“編寫段落提綱”這一能力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品質、閱讀品質、寫作品質、口語交際能力,確定為本單元核心目標,適時適當。再如“具體生動的描寫”這一目標,從閱讀目標上看,是“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從習作目標上看,是“內容具體”,這樣的勾連打通了教學資源的情境,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發現規律,增長能力。單元核心目標的清晰不僅在於明確了目標本身,一定程度上也指出了實施方向。“編寫段落提綱”這一能力在一個班學生中能真正大面積形成,只靠單篇課文教學的某一環節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單元的總體設計,讓學生多次實踐。溧水實驗小學的'老師為讓學生達到“能編寫段落提綱”,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第1節課,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這段到底講什麼”,問題簡單,讓學生閱讀真正落地。然後嘗試編寫,反思編寫方法和思路,再利用單元其他課文反覆實踐,形成了較為明晰的認識。第3—5節課,學生明確所學習的部分內容在整體中的地位——什麼位置,起到什麼作用。第6節課,編寫本單元寫作段落提綱。第7節課,對照段落提綱,講評習作。一個單元中,學生不斷地閱讀、實踐、運用、反思,這樣的教學才有可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形成。關注能力目標,無形中會改變以講為主、以問為主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思考起來、交流起來、活動起來。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目標不是隻指向關鍵能力訓練,也關注語文知識的滲透、語言的積累、文化的理解、情感的薰陶等等。如前面的三節課堂教學實錄,綜合並落實了多方面的能力與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目標,這也是在單元框架下的整體設計。

  二、豐富路徑——挖掘資源與拓展課型

  這裡的“路徑”是指課程實施的途徑,包括挖掘課程資源、確定學習路徑方法以及設計多種課堂教學課型。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梳理、整合、拓展。教學資源不僅有教材的單元內容,還有課外教學資源,如課外閱讀資源、社群學校環境資源等等。溧水實驗小學的單元整體設計中,就有《補充閱讀讀本》《江蘇省詩歌競賽指南》上的現代詩和10首古詩,還有作為社群環境資源的家鄉的風景名勝。南京銀城小學設計的六年級下冊第7單元,針對“老師”這一主題,融進或推薦課外讀物《〈論語〉選讀》《我親愛的孔子老師》《我的國文老師》《藤野先生》《我的老師》《孔子傳》等等,使學生對老師的認識更豐富立體。基於“單篇教學”設計的目標,實施起來時間有限、內容有限、活動空間有限,而單元整體設計的目標,內容、時間、空間都得到大大的擴充套件,這使得課堂教學的課型有可能更為豐富。就閱讀教學來說,除了如前所述的常規模式,還可以有單元導讀課、字詞積累課、知識梳理課、精讀賞析課、問題研究課、學習策略實踐課等等。形式上也可以有寫字課、誦讀課、辯論課、演讀課、閱讀分享課等等。單元內容分解上,可以一課一課上,還可以兩課對比著上,可以就一個問題以本單元所有課文為例來上等等。在溧水實驗小學的單元設計中,我們看到不同的教學內容組合,不同的教學方式呈現。有一節課使用了本單元3篇課文的,也有的一節課只上一篇;有的課突出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合作交流,也有的課以教師營造情境來主導課堂。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豐富的,而一個個課時的教學又是簡單的,這有利於減輕教師備課的負擔,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活動也更充分。

  三、強化聯絡——強調整體設計與整合資源

  學習的核心意義並不在於學會哪些知識,掌握哪些學習內容,而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閱讀、寫作的意義不在於理解完成這一篇,而在於用一篇篇建構起對語言、文學、文化的理解並用來為生活服務。這種建構過程就需要強化聯絡,即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儘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絡,並對這種聯絡加以認真的思考。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需要強化各方聯絡。從目標設定上說,2008年,我們曾提出“清晰目標、精選內容、有效設問”的閱讀教學研究思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所提出的精神與原思路一脈相承,同樣著力於教學目標的研究。不同的是,原來的教學目標的研究提取,更多的基於一篇篇課文,目標比較分散,較少考慮目標間的前後聯絡、實施的起點,現在則是依據單元大多數資源能共同支撐的的教學目標,並努力尋找課與課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年段之間教學目標的聯絡,已有能力與發展能力目標的聯絡,目標比較集中,且強調聯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關注教學資源間的聯絡。溧水實驗小學的教學實錄顯示,教師將單元中的幾篇課文和單元練習、習作進行整合,教學內容的聯絡不僅是主題的相近——讚美祖國名勝,還有相同的語言積累目標——具體的描寫,相同的學習策略——段落提綱的編寫等等,讓學生在既有聯絡又各具個性的文字中不斷思考、碰撞。在課時分配上有整有分,編寫文字框架、介紹景物的順序——整;賞析各課具體生動的描寫,感受祖國的大美名勝——分;寫作遷移與課外閱讀——再次整。就這樣,學生在相對穩定的“介紹名勝”的學習情境中,經歷了略讀、對比閱讀、學習策略實踐、片段精讀、泛讀、寫作等豐富的學習過程。這一切有序落實在一個階段的學習中,相信能支撐更多學生的學習建構。聯絡不僅僅關注單元內部資源的聯絡,還可以關注已學過文字與現教學文字的聯絡。在銀城小學整體設計的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基於“老師”這一主題,教《孔子游春》時,對比已學過的課文《最大的麥穗》,創設情境,感受中西方哲人的思想碰撞。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中,南京芳草園小學梁珊老師執教五年級《埃及金字塔》一課,基於學生的學習起點,聯絡三年級學過的《恐龍》《水上飛機》,讓學生整理說明要點,聯絡同單元《秦兵馬俑》,讓學生對說明方法的理解有了更堅實的支撐,得到評委的高度評價。單元內的整體設計理念給處於弱勢的語文綜合實踐更多的支援。溧水實驗小學設計的習作《走進家鄉風景名勝》,學生從閱讀—設計寫作方案—收集資料及實地考察—班級與小組交流—修改完成習作,經歷了一個較完整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經歷的效益大大超過了一次單獨的習作。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一切從實際出發,並非推翻已有的語文教學方法、經驗、模式,而是不拘泥於過去的模式,並對其進行梳理、整合,重新建構。也不是期待用一種模式替代另一種模式,而是透過研究和實踐,鼓勵大家解放思想,開啟思路,關注新的教育技術和方法,探尋更有利於學生素養提升的豐富的語文課程實施方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