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關係學論文

關於公共關係學論文

  公共關係的組成主要有四大要素:社會組織、媒介、公眾、互動。下面小編整理了有關公共關係學論文!希望對寫論文的你有所幫助!

  關於公共關係學論文

  摘 要:“謊言的言語指徵”就是指言語行為、言語方式、言語內容中能夠反映出說謊者正在說謊的資訊,“說謊自身並沒有標記”,只有某些線索形成了洩漏或者欺騙跡象。這些洩露、跡象就是謊言的言語指徵出現的原因。保羅艾克曼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思維有關,另一方面是與感情有關,因此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對謊言進行識別。

  關鍵詞:謊言 識別 言語指徵 語言內容

  1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後行為。言內行為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它是透過句法、詞彙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表達說話者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言後行為是透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它是話語所產生的後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透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為。

  言語行為有無意識的、有意識的兩種,無意識的言語行為體現出生理性的、物理性的特徵,有意識的言語行為體現出心理性的、社會性的特徵。說謊者在說謊時都希望達到自己的目的使對方信服,性格外向的說謊者往往會選擇最容易影響他人感覺的言語行為編造謊言,例如提高聲調,而性格內向,較為老練的說謊者說謊時則會選擇與平常聲音表現無異的聲調。在對謊言進行識別的過程中前者在說話時表現出的反常的言語行為細節,就成了謊言識別的重要言語指徵,而後者雖然不易從聲音上發現異常,但卻可以根據其對聲音刻意的控制上進行辨別。

  2言語行為指徵

  2.1音高異常

  音高指的是說謊者聲音的高低,說謊者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之下其說話的音高也不一樣,說謊者在說謊時自身會產生負罪或愧疚感,這是說謊者一種獨特的情緒表現,在這種情緒之下說謊者往往會出現比平時說話聲音較高的音高,當說謊者有意控制音高時,就很難察覺到其中的變化了。

  2.2停頓異常

  停頓是語流中的中斷或間歇,它是語流切分的最自然的標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說話人想強調或突出的內容,是表達意義與態度的一種重要方法。保羅艾克曼認為,“在說謊的時候,最為常見的聲音印跡便是停頓”。這是說話人的表達未能完全受控于思維的一種表現。一是在不需停頓的地方有停頓。不需停頓的地方是指生理上、語法上、邏輯上、感情上沒有停頓必要的地方。那么,此處停頓或前或後的詞語隱藏了言者的某個秘密。二是情理上需要停頓的地方沒有停頓,某些語境要求說謊者進行回憶或者思考時,說謊者卻不假思索的對答如流,這就是對事先準備好說辭的表現。三是停頓的持續時間異常,根據不同的語境停頓的`時間過短或者過長都可被視為異常。

  2.3語調異常

  語調是指話語的高低升降變化,有四種形式,即:升調調子由平升高,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號召等語氣。降調調子由平降低,一般用來表示肯定、請求等語氣。平調調子保持同樣高度推進,一般用來表示嚴肅、冷淡、敘述等語氣。曲折調調子先升後降或先降後升,一般表示含蓄、諷刺意味,或表示言外之意、讚歎等。如果語調與表達的情緒相矛盾或對立,那么可能就包含了說謊的訊息。

  3言語方式指徵

  說謊者在說謊時是透過有意誤導他人的手段使聽者相信他的謊言。謊者為了達到使對方信服的目的,會盡量採取說真話時的所有表達方式。在實際生活中,說謊者總會選擇他們自認為最為真誠的表達方式。既然這一表達方式是說謊者主觀選擇的,那么不同的主體就會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研究透過對文獻的整理總結出以下幾種說謊者經常選擇的言語方式。

  3.1模糊詞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模糊詞,模糊詞是指那些語義概念範圍不明確或概念外延不確定的詞。模糊詞可修飾話語中資訊的真實程度,如“可能、也許、或許、大概、應該”也可表示說話人或作者對某一內容所進行的主觀推測,或提出客觀依據,或對話語的內容進行間接性評價,或誘發人的想象力。總之,模糊詞收縮性大、變通性強,可以表達不確定的含義,令聽者得不到確切的資訊。

  3.2概括詞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概括詞,概括詞的意義比較概括,範圍比較廣,能用來指稱更多的物件與之相對應的“具體詞”意義比較具體,內涵更大,外延更小。說謊者多用概括詞,避用具體詞。

  3.3語氣詞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語氣詞,語氣詞是表示語氣的虛詞,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謊者常常有意無意地多用語氣詞以增強信度、掩飾心虛。

  3.4歧義句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歧義句,所謂歧義句,是指至少具有兩種意義的句子。歧義的產生,主要源自同音詞、多音詞,歧義詞與歧義結構,談話雙方的文化背景、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謊者喜用歧義句的原因與喜用歧義詞的原因一樣,是因為理解上至少存在兩種可能,方便事後自圓其說。

  3.5強調句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強調句。這裡的“強調”是個語用概念,它是指說謊者為了特別的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意突出某個資訊的表達策略。言者強調方式的選擇影響強調的強弱度、強調域的大小、強調點的多寡。

  4言語內容指徵 除此之外,語言內容線索也是言語指徵中識別謊言的重要線索之一,許多研究者認為使用語言內容線索會比使用非語言線索獲得更高的謊言識別正確率。透過謊言的實質內容來分析判斷真偽,主要包括基於標準的內容分析和真實監控兩種方法。研究者認為人們之所以識別謊言的正確率較低, 是由於他們忽略了語言的內容線索, 並且過度或者錯誤使用其它兩種線索所導致的。

  4.1內容複雜程度

  說謊者在說謊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人信服,所以在說謊的過程中他們儘可能地提供充足的資訊,避免他人的懷疑,但是當他們在編造謊言的過程中不知道該提供什么資訊時,他們就會選擇替代資訊作為掩飾,這些替代資訊有可能是與主題無關的資訊混淆視聽,而這些多餘的資訊很可能已經偏離了談話的主題。

  其實說謊有時候比講真話更為困難,說謊者要花費更多的心思編造謊言使之聽上去更為合理,因此說謊者為了避免出錯他們給出的虛假陳述有時可能更為簡短,而且在陳述的內容當中往往缺乏他們的個人體驗。說謊者編造謊言的內容複雜程度也是判斷謊言的重要標準之一。

  4.2籠統的表達

  說謊者在對謊言進行編造時依靠的是自身的經驗和想象力,在編造的過程中不可能與事實完全一致,往往會有疏漏或考慮不周的地方,因此為了避免謊言敗露,說謊者一般選擇籠統的,模稜兩可的說法在其表達過程中常表現出缺乏關鍵資訊或缺乏具體資訊的特點。

  4.3消極的陳述

  說謊者在說謊時自身會產生負罪或愧疚感,這是說謊者一種獨特的情緒表現。說謊者在說謊的過程中自身的負罪或愧疚感會使得他們不願把自己與謊言聯絡起來,因此說謊者往往採用間接、不明確或過分概括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意思。這種消極的情緒有可能導致說謊者出現消極的的陳述。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瞭解到言語指徵與欺騙之間的關係比非言語指徵與欺騙之間的關係更為清楚些。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識別謊言與欺騙時,考慮到言語指徵的作用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當說謊者同樣掌握了言語指徵與欺騙之間的關係,他們可能會嘗試著避免出現上述的言語指徵,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能排除說謊者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可能性。

  5影響言語指徵的因素

  5.1主觀因素

  5.1.1年齡

  編造謊言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認知和語言能力, 許多研究發現兒童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的發展與說謊能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當兒童的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發展不完全時,兒童很難做出一致性和邏輯性的陳述。

  5.1.2事件的熟悉度

  一般說來,人們對真實經歷的事件比想象的事件更為熟悉, 這也是謊言和真話在語言內容上表現出差異的原因之一。熟悉度不僅影響陳述者的表達, 還影響判斷者判斷的正確率。

  5.2客觀因素

  5.2.1詢問策略

  不同的詢問策略也會影響陳述者講述事件的內容和方式。不同的策略要求說謊者提供的資訊量不同,因此也會影響對謊言的可信程度。

  5.2.2人際互動

  IDT 理論提出應該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來研究謊言行為,該理論認為除了說謊者動機和自身因素能影響說謊者的行為外, 接受者的行為以及說謊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互動也能影響說謊者的行為。研究者發現, 不論對於說謊者還是誠實者, 隨著訪談時間的延長, 其語言捲入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陳述的內容也更多,並且訪談者的語言捲入度也會影響陳述者,當訪談者具有較高捲入度時,陳述者也會提高自身的捲入度水平。

  6基於言語指徵的謊言識別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

  謊言識別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由來已久,但這種應用更多依賴於實踐經驗的積累,缺乏可靠的理論支援和實證研究,同時,這種實踐經驗往往帶有濃重的個人化色彩,因此往往不具有操作上的推廣性和可傳授性。自艾克曼等研究者在欺騙識別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之後,至少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一些國家開始在海關查毒緝私、邊境保衛、機場安保、犯罪司法以及反恐等公共安全或國家安全領域對欺騙識別的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性的應用開發和推廣。此外,類似的行為偵測技術如今也在美國的海關緝私、邊境保衛、犯罪調查以及加拿大的航空安保、英國的捷運系統等領域得到推廣使用。

  在公共安全領域中許多研究者認為使用語言內容線索會比使用非語言線索獲得更高的謊言識別正確率,研究發現,當單獨使用語言內容線索作為判斷依據時,被試識別謊言的正確率會達到 70%-75%。此外, 研究者還認為語言內容線索比非語言行為線索更容易掌握。最近有研究者把言語線索與非言語線索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來進行欺騙識別研究,以面部表情與言語表達之間的一致性作為指標,研究者發現結合在一起分析時,欺騙識別的有效率達到90%之高。因此,未來的研究中,如何有效的把言語線索與非言語線索相互結合,從整體上把握欺騙行為線索可能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