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暉,我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名人事例

石雪暉,我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名人事例

  【素材傳真】

  習慣了種水稻、棉花的湖南澧縣農民從沒想過,屋前院後稀稀落落的葡萄能變成一把把的票子。如今,全縣葡萄總面積2。4萬畝,葡萄酒廠、預冷庫、一年一度的葡萄節、“南方吐魯番”的美名……在澧縣成為現實。這離不開一個人,一個在澧縣、在湖南耳熟能詳的名字:石雪暉。

  石雪暉0年攻關,先後研究出十大配套技術,打破了歐亞種葡萄不能在南方種植的神話,現已在湖南及周邊省市推廣,創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她主持的“葡萄新技術育種”等個專案對湖南農業結構調整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20年來,石雪暉的足跡遍佈湘鄂贛的.56個縣市,行程6萬多公里;她手把手教會農民種植葡萄,被農民親切地稱為“湖南果樹0”。

  “我們不能光在課堂上栽果樹,要栽到農村去;成果不能只寫在論文裡,要裝進農民的口袋裡!”石雪暉的行動,詮釋了一名農學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更為深刻的理解。

  【深度評論】

  作為一個農學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某個課題,已尚屬不易;特別的,在當今這個被浮躁從頭到腳打扮的“燈紅酒綠”的社會里,石雪暉再次讓我們看到了做學問必須要耐得住“寂寞”這兩個大寫的字。學文不僅僅是用來“炫耀”或是放到自己的論著裡面的,最為關鍵的是讓她發揮應有的作用;石雪暉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習慣意義上的“教師”,他心繫民生,他是這個社會的老師。

  【多維解讀】

  1、社會呼喚“石雪暉”。如果石雪暉現象成為常態,那“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學問家”才真正實至名歸。

  2、知識與實踐。知識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知識如果一味的“高高在上”,那它只是一些帶有專業術語的數字或文字罷了。

  3、“神話”是用來讓“勇者”打破的。科學是講究用事實來說話的,而神話卻往往相反,敢於打破常規、神話,往往會有大的收穫。

  4、心繫民生,彰顯“大我”。心繫“弱勢群體”,不僅僅體現的是人文關懷,還在於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社會責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