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發展的一些思考論文

對中醫發展的一些思考論文

  【摘要】 中醫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醫療實踐活動,而從事這個過程的人員是中醫人。中醫學是介於社會科學、思維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更多的傾向於自然科學的,絕對不是“偽科學”。生存環境變了,中醫需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中醫要改變一定要創新。

  【關鍵詞】 中醫學 發展 創新

  Abstract: Medical practice is guided by TCM theory,and the staff engaged on that is TCM talents.TCM is of social science,though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more of natural science,absolutely not “pseudoscience”.The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TCM needs to f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 progress,and the TCM change must be creative.

  Key words:TCM;development;creation

  近日閱讀了劉力紅教授的著作《思考中醫》,並有幸聆聽了劉教授的講座,獨自靜思,對劉教授的觀點及中醫現狀感觸良多,對中醫的發展有所想法。

  1 正確認識中醫

  我認為所謂“中醫”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醫療實踐活動,而從事這個過程的人員才是中醫人,可見基礎理論的重要性。目前社會上部分機構和個人,為了某些目的,打著中醫的招牌,掩人耳目,缺乏系統的、正確的中醫理論的依據,參與醫療和科研活動,這類單位和個人其實不是中醫,只是“偽中醫”。

  中醫的理論是不是“嚴重落後的”?“是偽科學”?“要求廢除中醫”?那如何評價中醫理論是所謂的“超前的”還是“落後的”?個人認為必須要以歷史發展的觀點來評價,“物質決定意識”這是更古不變的哲學真理,世界上應該不存在超時代的東西,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一定會進一步加深。

  《辭海》對科學的註釋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按研究物件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故科學存在相對性,科學的基本特徵是可以重複的,可以用數字語言來表達,而中醫學是介於社會科學、思維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更多的傾向於自然科學的,絕對不是“偽科學” !

  2 中醫需要與時俱進

  近期經常可以聽到一種聲音“中醫不行”“取締中醫……”這種現象值得深思,目前中醫在醫療服務中所佔的比例,從古代的主體到現代的20%左右,其服務功能明顯下降。我國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三種醫療體制並存,但多數領域的醫療水平(包括疾病的防治能力,國民體質及平均壽命等)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且只採用西醫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沒有優勢。

  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中醫的一部分功能已經被現代醫學所替代,另一方面是“偽中醫”在作梗。負責任的說,中醫是有療效的,只是隨著時空的變化,很多老的內容不適應了,與現代醫學的發展比較相對落後了,目前的中醫學理論大多是幾千年、幾百年前的,中醫理論萌芽、發展、成熟的存在環境與今天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1)物件改變。古代中國人平均壽命50歲左右,農業社會中生存,農耕體力活動為主,生活節奏慢,飲食結構簡單、自然,生活相對規律,僅以中醫作為單一治療方法;現代中國人平均壽命達到70~80歲,工業社會、資訊社會中生存,工作強度大,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飲食結構複雜,生活缺乏規律者較多,以西醫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2)藥材改變。古代的中藥絕大多數為野外自然生長,汙染少;現在中藥人工培育為多,很多遭到工業汙染,許多藥材已經無條件使用(例如:虎骨、犀角等)。(3)疾病譜改變。古代中醫面對的患者各種疾病均可見,“傷寒”、“溫病”多見;現在面對的患者以代謝病、慢性病、老年病多見。(4)需求改變。古代的求醫者多有“聽天由命”的想法,資訊來源單一,信賴醫生,現在的多數患者,不單單治療疾病,對預防保健、改善生活質量有較高要求,資訊來源廣泛,醫生信賴度相對降低,循證醫學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既然中醫的生存環境變了,中醫不變怎麼能適應!

  3 中醫需要創新

  學科的靈魂是理論,沒有理論的創新,學科的生命力也就會終止,中醫理論必須創新。其實古時的中醫醫家就有人提出“古方不能盡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的道理,“變則通,通則久”中醫的現狀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境地。不然他的服務功能只會越來越低,最終被時代進步的大潮淹沒。

  中醫要改變一定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創新絕對不應該以再去發掘“土中之物”、“復古遵經”為主線條,應該吸收借鑑人類社會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創新者需要耐下心來,注重積累,頂住壓力,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前進,保留中醫的精華,放棄糟粕,從疾病的“證”、“證候”特徵、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干預作用……等著手,在繼承的基礎上努力創新中醫理論,指導現實中醫實踐,著手於提高總體醫療療效的高度,放棄中醫、西醫的門戶之見並從目前的中西醫嵌合發展到真正的中西醫結合或者融合在一起的工作,使中醫成為一門全新的醫學,造福人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