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雲筆記互動設計改進研究的論文

有道雲筆記互動設計改進研究的論文

  一、圖片功能改進

  有道在拍照之後就可以作簡單編輯,這點是好的,但過後編輯就只能旋轉圖片和儲存圖片。這明顯不合理,我認為過後編輯的功能應該比拍照後編輯更完善,原因是拍照時是快速記錄的狀態,儘量不打斷工作流,提高效率是重點,儲存筆記後再編輯圖片,肯定是時間比較充裕的時候,這時我需要的是更精細更多功能的操作。印象的圈點就充當了這個功能,但是印象圈點android版的體驗實在是比較……,希望儘快改進。

  說到圖片功能,牽出一個更大的設計問題――功能集中程度。例如,要不要不圖片功能分出來,像圈點,形成一個獨立的應用?還是做一個大而全的筆記軟體,裡面包括圖片功能,手繪,照片處理.....?和別人聊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當然是做功能強大的,裝一個就足夠,還要這麼麻煩裝幾次,那不是顯得軟體本身不夠完善嗎?我很理解這種心態,老實說我以前都是這樣想,後來讀了Marty Cagan的《Inspired啟示錄》之後,覺得作者的觀點分析得很對,“增加使用者不用的功能不僅會削弱使用者體驗,還為企業增加不必要的成本,產品經理應該儘量壓抑盲目新增新功能的衝動”,的確不必要的功能會嚴重影響產品的.簡潔度,“如果一個產品試圖做到面面俱到,滿足所有人,那很可能最後變成一無是處;不如把成本用在點子上,專注於完善主要功能。”《The Resonant Interface和諧介面》中也提到簡潔的重要性,作者認為簡潔simplicity是增加產品效率efficiency的途徑,要做到簡潔就需要符合“2/8原則”,即“把80%的精力來滿足20%使用者的需求,用20%的精力滿足剩下80%使用者的需求,因為那20%的使用者為你創造80%的業績。”說了一大堆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專注於少數重要功能,不要檢視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回到功能是否要拆分的問題上,我覺得與其把功能做全,不如把某些大塊的功能拆分出來,既有利於筆記本身的精簡,提高運作效率,減少空間佔用,減少開發成本,避免產品頻繁迭代更新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又能夠給使用者自行選擇的功能的權利。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手繪或圖片精細編輯功能的,如果我是重度文字使用者,硬要我安裝大而笨重的手繪功能,那我肯定覺得不合理,反而會影響到我文字編輯的效率,畢竟我只是需要一個精簡的文字編輯器而已。有道iPad版新增加的手繪功能激發我思考以上這些問題,如果把手繪功能看作是有道筆記一個自由選擇的“外掛”,那我覺得會更好,只要兩個應用之間能夠“無縫連線”。

  注:如果要深究“大而全”的設計理念,我覺得應該是工業商品時代的遺留觀念,因為我花同樣的錢當然想獲得更多,或是“捆綁消費”的營銷策略遺毒;但到了資訊時代,講求效率優先,沒人願意在硬盤裡裝大而不實用的軟體。網際網路時代講求使用者體驗,人們更希望有靈活的購買搭配,再用捆綁銷售來欺負使用者只會使使用者逃跑,網際網路時代逃跑成本基本為零。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掌握更多資訊,這更賦予人們選擇的權利,增加顧客逃跑的可能。利用資訊不對稱和各種營銷手段捆綁使用者的做法,已經嚴重過時了!

  二、管理功能改進

  標籤功能不用說,我覺得是未來的趨勢,將會逐步替代資料夾,標籤對導航的巨大貢獻詳細可以參考《About Face3 互動設計精髓》。使用者接受度方面,已經越來越多的網站採用標籤代替資料夾,因為標籤本來就是一種使用者創造User Generated的資訊導航方式,對於UGC類網站有絕對優勢(部落格,輕部落格,影片網站...),完全可以代替資料夾。對於筆記軟體,用標籤為主的管理很有必要。現在問題是資料夾功能是否有存在必要呢?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後來還是找到一些資料夾的使用場景。Part1已經說過標籤主要是對內容的“屬性”作分類的,“屬性”主要可以分“範圍”和“形式功能”兩種。“屬性”的意思是“這是關於...的內容?”(範圍)和“這篇內容是圖片,文字或影片?(形式)是用於記錄,參考,分享還是保留以後再讀?(功能)”。但是光是用內容的“屬性”來管理筆記有時候還是不夠的,某些場景需要把不同屬性內容的筆記“打包”出來方便管理和分享。例如:我想把公開的筆記與私密筆記分開,就可以建立了私密筆記本並加密;工作中需要把某些完全不相關檔案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專案工作檔案,既方便管理又方便同事之間分享。對於這樣的使用場景,標籤其實也可以做到,但是資料夾可以提供更直觀和快捷的操作,更加符合現實世界的使用行為,更接近“心理模型”。所以,保留資料夾是必要的,但是是作為次要功能,而不是像現在有道和印象作為主要功能。另外,教育使用者怎樣正確使用標籤和資料夾也很有必要,現今人們對資料夾很熟悉,常常把資料夾作為“屬性”分類,我看來這屬於錯誤使用,最終檔案多了就會發現麻煩,還不如一開始就用各種方法引導使用者使用標籤,例如把標籤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利用使用案例來告訴使用者標籤的用法……同時還需要告訴使用者資料夾的正確使用情景,以免與標籤功能混淆。我的建議是,不要使用“資料夾”或“筆記本”等常見的名字,而是想一個新名字,使使用者不會一開始就習慣性地用資料夾來分類檔案,而是先去認真閱讀系統提供的“使用案例“。運用這個小手段,就可以有效地培養出“標籤為主,資料夾為輔”的使用習慣,避免日後不必要的混亂。

  三、無論怎樣新筆記還是未同步部筆記

  除了修復自動同步外同步的反饋是有道另一個必須增強的方面。

  反饋簡單來說是程式的反應,使用者做了同步的操作,如果沒有得到程式清晰的回應,我怎麼知道是同步了還是沒同步?這種回應一定要是清晰明確,而且有足夠刺激強度Intensity。就像你喊一人做事,你希望聽到一個人明確響亮地回應“明白”,還是沒回應?筆記產品中,同步這個操作反饋的刺激強度要強於大多數操作,不然為什麼叫“雲筆記”讓程式的行為與形式追隨他的功能,才能建立起完整Integrity,一致Consistency,可信Reliability的使用者體驗與產品形象。這一點上我還是嗦地重複一下印象筆記的同步反饋功能,再如下圖,非常清晰,讓人非常放心。有道筆記僅僅是同步的圈圈在動是遠遠不夠的!希望互相學習。

  有道的反饋問題不僅僅存在於Android版上,打個不太合適的比方,就像女孩子打扮,穿衣漂亮了,妝化漂亮了,卻還沒學會淑女的儀態,禮貌的談吐,相處的智慧,最後還是難以打動高富帥。說得有點嚴重,事實上有道的這次改版進步的確很大,感覺好了很多,只是希望能夠做得更好,更加註重細節。

  最後補充一個細節,上一部分提到印象筆記有“儲存”功能,即儲存,不同步,不退出,繼續編輯。如果上文我提出的改進方法可行,就不需要這種“儲存“功能,因為只要退出編輯框狀態,就是“儲存”。

  總結,有道雲筆記的互動設計存在這以上問題,不過還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稱讚的,不失為一款不錯的筆記產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