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的論文

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的論文

  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

  【摘要】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理解是運用的前提,會用語文的習慣是學習語文的歸宿與落腳點,即葉老所說的: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而能力的培養也好,習慣的形成也好,唯一的途徑和方法是強化訓練,這個訓練的主體當然是學生自己。所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是語文學習自身的必然需要。而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會而且會學,無疑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最高境界。現代教育論也告訴我們,基礎教育要著眼於未來讓學生終身學習,學會學習是教育的發展性目標。本文主要從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嚴把預習關;教師要有所不為,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注重課外閱讀三個方面闡述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心然趨勢。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預習    主體    閱讀

  【正文】

  教學改革的今天,教師們都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其具體表現可以歸結為“三少三多”:教師講得比以前少了,學生的自學比以前多了;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多了;教師滿堂問的情況少了,學生提問的機會多了。這種局面的產生給人以如沐春風的感覺,也使人對新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在教學中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是關係到教育教學思想的大問題,只有做好了給教師和學生“定位”的工作,才能談得上如何去克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如何去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關於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少教師在心目中有這樣的模糊認識,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說得越多,做得越多,教師的作用體現得就越充分。其實不然。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滿嘴冒白沫,但學生的臉上仍是一片茫然。許多教育工作者都把這種教學概括為“高耗低效”的教學。我認為,要想使教學改革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就必須改變課堂教學。那麼如何改變課堂教學呢?

  一、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嚴把預習關。 二、教師要有所不為,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中“為所應該為”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樣,教師在教學中有所不為,也是擺正教師位置的一個方面。只有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事,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其結果是利於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同時,這樣做也把教師從無效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利於改變當前語文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狀況。大體說來,教師的“有所不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再去教。

  課前應該佈置學生進行預習,在閱讀教學中,要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了解和測評,並以此為前提進行教學。對那些學生已經透過自學達成的目標(如生字的讀音、瞭解文章的大體內容等),教師就不要再花費精力去講,去教。當然,在除了預習以外的其他環節,對那些學生能夠自達的初級的、淺層次的目標,也應該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完成。

  2、學生已經知道的不再讓學生去學。

  有些知識學生在預習中已經掌握,有的知識是他們具有相關的生活體驗,有的是透過課外閱讀和影視等媒體知道的。所以既然學生已經知道了這些知識,我們的教師就沒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去演早已編排好的“教案劇”,否則,就是無視學生的存在和實際水平,拿學生當“傻子”去教了。

  3、學生能合作達標的教師不再去幫。

  隨著各種“主體性”實驗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教學過程中。而且,不難理解,在學生終身學習的過程中,與他人的合作學習也是獲取知識的一種常見的學習形式。透過合作學習,不但學生能夠學會自己不能學會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互助合作及恰當地與人交際等多種能力。既然學生透過合作學習可以達成一部分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師就不用也沒必要再去幫助學生,否則,我們就會出於好心而做出不利於學生更好發展的事情。

  4、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不再去做。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教師,學生某個字寫錯了,本來再練習幾遍就可以改正過來,教師卻罰學生把這個字寫100遍;有的教師讓學生整篇整篇地抄寫課文,而課文中有大量的.二類字,學生根本就不會寫;有的教師這樣來教育愛寫錯字的學生:“×××,你如果再寫錯字,就用教鞭打你的手!”嚇得孩子一邊寫字,一邊手不停地發抖……這些做法,有的是對學生學習知識沒有好處,有的是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不利,這些事情,我們的教師都不要再去做。

  5、學生不願去做的不強迫學生去做。

  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廣大學生所不願接受,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只注重了教材的要求,卻忽視了學生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有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學生早已厭煩,教師卻還在樂此不疲地用。教學不但要考慮教學內容,更要考慮接受教育的物件——學生,考慮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採取他們樂於接受的形式,不強迫學生做他們不願做的事,這樣的教育和教學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和教學,才真正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因為學生畢竟是教學的主體。如果我們的教師注意了這一點,我們的教學就會更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就會更好。

  6、對學生的發展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要去做。

  在教學中,無論我們採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我們都是為了收到好的效果,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而在教學實際中卻有不少違背這樣的初衷的做法,如在一些評優課活動中,教師反覆讓學生進行演練,把答案背得滾瓜爛熟,其結果不但無助於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還給學生以弄虛作假的印象。

  三、注重課外閱讀。

  教材是個例子,它是學生學習規範語言的範例,是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載體。學生學語文首先要學好這些範文。但僅僅學好這些範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不但要善於在課堂上讓學生以教材為例子,學習語言的規律;以教材為柺棍,嘗試語言的練習;由教材作遷移,形成語言的技能 ……而且要有點及面,讓學生憑藉課堂學習中認識的規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課後縱向延伸,由一篇帶一批,或體裁相同的,或內容相關的,或寫法類似的……大量進行課外閱讀,這樣既可以在延伸閱讀中鞏固所學知識、技能,又可以在廣泛閱讀中運用學法,鞏固學法,以便更好的閱讀。

  總之,只要我們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學習,相信不久的將來,語文教學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它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2000年第9期《教育理論與實踐》

  《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現代小學語文、數學教學研究選講》

  《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