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使用普通話的意義論文

學習使用普通話的意義論文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聲譽、尊嚴、團結和利益,必須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做貢獻上來”,為此,規定“要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大力推廣普通話”。可見,推廣普及普通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習使用普通話,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體表現。

  語言文字是人類傳遞資訊,交流思想,進行抽象思維的工具,也是社會發展進步必不可少的工具。國務院《關於轉發國家語委關於當前語言文字工作請示的通知》指出:“語言文字是關係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進步和國際的交往,實現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是普及文化教育、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項基礎工程,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推廣規範的、全國通用的民族共同語,是任何一個工業化國家都必須完成的社會歷史任務。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提出了“書同文”,把標準化的、定型的漢字推廣到全國。人們對方塊漢字的認同心理產生的強大合力,將中華民族緊緊地凝聚在一起。歷史上雖然幾度諸侯割據、軍閥混戰,文字始終是統一的。幾千年來,方塊漢字得以保留、發展,說明語言文字的統一、規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迫切需要,對語言規範化的重視和漢語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話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發展。然而,目前“推廣”的勢頭卻有減弱的趨勢,一些沿海發達省份更為明顯。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粵語時髦”。某些電臺、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故意帶“港臺腔”,某些影視作品、晚會中的地方話也越來越多,許多公共場所、學校不能以講普通話為主。而某些“歌星”、節目主持人對“港臺腔”的模仿,形成了對青少年語言的誤導。要教育廣大青少年學生認識到:這種語言文化現象是短暫的,成不了主流,因為歸根結蒂它只是小農經濟和狹隘的地方觀念的反映,會阻礙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們的國家民族眾多,地域遼闊,方言複雜,這不能不說是“推普”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對“推普”工作的不重視。不少人認為,只要說話別人聽得懂就行了,無需講求發音、吐字是不是清晰、標準,語法是不是規範。甚至一些人認為學說普通話是拿腔作調,是對鄉音、鄉情的“背叛”。其實,“推普”並不排斥方言,更不是消滅方言,而是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提倡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使用全國通用的語言,這完全是從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為出發點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經濟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世界範圍內的資訊交換和處理的日趨拓寬,語言文字傳輸距離的逐漸加大,“推普”的重要性、迫切性進一步顯現出來。

  目前,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推普”的重要性。香港的“普通話熱”經久不衰,許多中小學已把普通話列入教學課程。據報載,北京一家港資公司招聘員工,對前來應聘的一北京青年各方面的表現都很滿意,但未被錄取,其原因就是他講話時的廣東腔,老闆以此推測此人的素質不高。

  我國的《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都提出了推廣普通話的要求。因此,“推普”已不僅僅是國家向全國人民發出的號召,而是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的法律條文。在當前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我們更要光大中華文化,純潔祖國語言,大力推廣普及普通話,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的團結、祖國的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