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關於建築工程設計的論文範本

5篇關於建築工程設計的論文範本

  第一篇:基於BIM的建築工程設計管理研究

  1基本概念

  BIM是“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的簡稱,BIM技術是指將建築工程專案中的基本構件作為設計元素,將描述構件元素的幾何資料、物理特性、材質資訊等相關資訊有機的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綜合建築系統全方面資訊的資料庫,構件的所有引數資訊都儲存在這個資料庫內,並以此資料庫構成了建設專案的資料模型,各參與方為了能夠滿足相應的工作需要對模型資料庫進行資訊的插入、提取、編輯、更新等。模型內各種構件的引數資訊並不是獨立的資訊個體,它們相互之間還保持著一定的空間和邏輯關係,作為BIM模型這個虛擬的數字化建築物的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完整而有層次的建築資訊系統。

  2應用現狀

  目前在我國,大型設計單位已經逐漸開始重視BIM技術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國內某些大型設計院已經有意識的對員工進行BIM技術的培訓,並建立了自己的BIM技術團隊。同時,為解決目前國內BIM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與BIM技術相關的技術諮詢業務、技術教育體系也相繼出現。這幾年來,BIM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尤其是一些學者和建築工程專案的參與,BIM的傳播在我國建築行業越來越廣泛,許多企業對BIM的應用和實踐也逐漸增多。然而BIM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在發展初期的投入較高,這些投入包括培養人才的成本以及軟硬體投入等,由於其使用效果很難在一定時間內快速達到預期水平,導致BIM在我國建築設計企業中的投資回報率太低。在對建築的施工技術進行改革的時候,首先要對BIM技術的內部設計工作加以指點,因為建築設計中的資訊科技與BIM相呼應,BIM技術已經深入到了建築過程的內部。現代技術的水平的提升要依靠BIM技術的革新。為了使技術符合建築的需要,可以依靠現有的技術對BIM加以改革,BIM技術在多層面都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要顯現出BIM技術的優點和作用,建築施工人員就能透過BIM技術的融合鑽研加以體現。

  3管理分析

  3.1最佳化設計過程

  建築設計方要對BIM設計組織建設和BIM設計流程改良注重注意,這樣做可以更好的進行共同設計工作。BIM的設計組織建設要將BIM的能力和BIM的工作目的和內容進行結合,抽選出建設方案要對業務進行和設計組織建設形式有利。

  3.2管理要素

  建築工程整體設計期間,BIM模型的主要工作是建築、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等專業的合作。BIM的整體設計模型要分析一些專門的結果,例如管線整體剖析、碰撞查驗、主要區域淨空剖析、結構預留洞校驗、ELV(弱電)專項剖析等,將以上這些加以分析就可得到如碰撞檢查彙報、淨空剖析彙報、結構預留洞最佳化圖紙(預埋套管圖)、綜合管線稽核彙報與最佳化圖紙,最後可形成BIM整體設計模型。

  3.3管理平臺

  對於合理選擇資料夾和管理平臺,首先應對網路設計的資料進行安全控制;其次建築設計單位應對資料夾的許可權佈設以及文件管理平臺給予高度關注,併合理選擇使用。

  4實現方法

  為了實現專業間協同設計,在專案的準備階段首先需要確定BIM設計資訊交換平臺,各個專業都需在這個平臺上共享本專業的設計內容。然後確定進行協同設計需要的軟硬體的支援,選擇合適的三維設計軟體進行BIM模型的設計構建。各專業在自己熟悉的軟體操作介面下設定本專業設計的專案樣板,完成專案設計的準備工作。協同設計的核心就是專業間資訊的共享,不同專業間可以將專業設計資訊共享到共同的專業設計平臺上。各專業設計人員能夠在共享平臺上隨時調取最新的模型資訊,以滿足實際設計過程中的不同要求。

  5結語

  設計的質量、進度和經濟合理性是設計管理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設計單位的設計管理工作是透過貫標體系來進行管控的。這種依託程式檔案所開展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由於缺乏技術手段,大多存在於形式主義的層面。BIM技術的應用會打破這種現象,使設計管理透過網路化的程式滲透到每一個專案的模型中。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樣本檔案、出圖樣板等標準化文字,將技術管理要求放入其中,作為所有設計專案開始建模的依據,保證所有設計專案技術要求的一致性。同時針對每一類有共性的專案,透過共享引數的設定保證其在各個專案中的一致。對於只適用於單個專案但各個專業間需一致的資訊,可透過專案引數的建立傳遞至各個專業。

  第二篇:山地環境下建築工程設計方法分析

  1山地環境中的建築設計原則

  1.1設計中以人為本

  在居住建築設計中,由於其服務的主體就是人類,因此在整體的設計過程中,都會集中體現人們的需求,人們的主觀要求等,空間環境設計中都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宗旨。進行山地建築群的設計中,其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承擔者,其還肩負著創造一種社會、人文、自然相互協調的環境,它們之間要構築一個立體的空間,在這種環境下達到人們舒適快樂方便的生活,同時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構築一種屬於人類自己的現代文明。根據專業技術人員的調查研究發現,山地建築群和普通的居民建築相比較,在坡度增加10度的時候,整個小區單元的居住人群出入量將會減少一半,而坡度如果增加了20度,那麼整體出入量將會減少4/5,從這一方面的資料中可以看到,在山地建築設計中,其交通路線的設計和最佳化也是一個設計的重點內容,只有和人們設想的,或者是內心的出行路線相契合,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

  1.2有效的利用山地特點

  在建築工程中,一方面要保證施工的質量,但另一方面也要節約用地,這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用地原則,因此在山地建築工程中也要予以踐行。無論是對建築位置的選址,還是進行整體構架的設計,或者在具體的施工環節,山地地形對這些方面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設計中要把山地的特點和設計工作相互結合,構建一個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考慮人們真正的需求,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建築商品。

  1.3凸顯山地優勢

  針對山地建築設計時,不要認為該設計是一個負擔,而和普通的建築工程相比,要凸顯出山地建築的特點,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很多在城市的人們習慣了普通居住的環境,畢竟上班開車,下班開車,每天平淡的生活也有厭倦的時候,而山地建築卻帶來的了一定的新鮮感,畢竟這裡的綠化相對較好,遠離城市的繁華中心,同時山上整體的空氣也非常好,再加上很多城市居民有上山活動,或者是習慣運動等,在天氣、習慣、心理、經濟、健康等多方面的因素下,只要設計師把山地建築的特點發揮到最大,就會變成住房建築競爭中的優勢,因此設計中必須把室外的自然環境,交通路線,最好設計一條環繞建築群專門用來健身的路線,這對使用者有非常大的誘惑力

  2環境因素和建築佈局設計

  2.1坡向和日照採光的設計

  對於每一位使用者而言,採光效果是購房首先考慮的因素之一,同時陽光也是人們生存的重要條件。因此在設計山地建築中,注意在向陽坡住宅的設計,坡度越大,所需要的日照間距就越小,相反如果是在背陽坡的條件下,日照的距離設計要比平地的時候大,同時隨著坡度的變大,所需要的日照距離也就越大,這種設計致使在被陽坡的方向上不能有其他的建築,而且空餘的距離非常大,那麼就符合經濟用地的原則。為了節約經濟成本,降低城市用地面積,提高整體的居住率,為人們打造一個溫暖的居住空間,必須在向陽坡度的位置上進行居住建築的構築,如果沒有辦法需要在背陽坡上進行構築,那麼需要採取高低搭配的建築設計方式,或者空餘的位置建築綠地、停車場等,建築一律不能太高,在得到狠好的陽光照射後,還要避免有陽光直射的情況發生,保證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陽關的居住環境。

  2.2自然通風的設計

  在進行山地建築的通風設計時,其主要會收到主導風和氣候的影響,整體的天氣氣候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就要努力在主導風方面進行合理設計,在通常情況下,由於地勢的影響還會出現地區性的小氣候,但是在整體建築周圍可以透過設計綠化帶,草坪。樹林等改變這些小氣候的影響。除此之外,有效建築環境比較特殊的'地帶,如有順溝風、水陸風和山谷風等,在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其特點,因勢利導,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為了改變風向,在設計中可以應用組織高壓區所產生的側旁壓力,讓部分不合時宜的氣流改變方向。還能利用渦風、繞山風、兜風等對建築進行合理的通風設計,不僅節約了能源,同時也把一些高科技的設計,先進的設計理念引入到了通風設計中,讓其更有欣賞價值和人文價值。透過上述一系列的方式來進行建築的通風設計,進而保證建築室內的乾燥性,避免陰天下雨產生潮溼,有些建築由於缺乏通風建築棚頂都發黴,而且走廊有腐蝕的黴菌味,為人們的居住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大量的通風設計就能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

  2.3防止噪音汙染

  在現代化的大都市中,由於建築物密集,人口眾多,而且有些城市規劃不合理,或者是當時經濟條件不允許,導致很多工業廠房和居民建築挨的很近,有些只隔著一座牆或是一條路,因此噪音汙染是影響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給疲勞一天的人們打造一個靜謐和諧的家,必須做好噪音的防治工作。在山地建築設計中,由於聲音在垂直方向的傳播沒有水平傳播來的強烈,同時在垂直方向遇到了土石、花草樹木都會極大的減弱噪音,因此設計中可以在這些方向上增設植被,尤其是比較高大的植被,或者是建設堡坎、臺地等,這些方式能有效的減弱噪音,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就能還給居民一個安靜和諧的居住環境。

  2.4建築整體性要求

  由於建築房屋是一個商品,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必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山地的整體走勢進行設計,和建築物的整體風格相互融合和襯托,讓二者相得益彰,提高整體的景觀價值。在近處和中間的層次中,要能把整體的環境形態從遠處拉到近處,讓人們能近距離感覺到城市的整體形態,山地建築中,每一個建築的輪廓有其特有的特點,但是和整體的建築群要有一定的協調性,這樣不僅讓每一棟建築有其極具個性化的設計,同時在整體上還不失輪廓美和變化美,在遠距離欣賞中,最遠的山脊線和建築的總體輪廓要相互搭配,襯托出整體建築的優雅,同時以整個城市為背景,襯托出該建築群的城市風貌。

  3總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水平逐漸完善的前提下,人們對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山地建築中,一定要充分的把人文情懷,自然景觀,建築風格和整體的結構設計都融為一體,以此來彰顯山地建築設計的獨特風格,提高我國在這方面的建築藝術水平。

  第三篇:民用建築供配電工程設計

  1民用建築供配電工程的總體電氣設計

  1.1民用建築電氣設計的原則

  民用建築電氣設計必須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工程的政策和法令,應當符合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設計規範。電氣設計還應遵守有關行業、部門和地區的特殊規定和規程。在上述的前提下力求貫徹以下原則:應當滿足使用要求和保證“安全用電”;確立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管理方便的方案;設計應適當留有發展的餘地;設計應符合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設計規範。

  1.2電氣設計的程式

  民用建築電氣設計主要包括初步設計階段與施工圖紙設計階段。其中初步設計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瞭解和確定建設單位的用電要求;落實供電電源及配電方案;確定工程的設計專案;施工圖紙設計階段,根據對比與遴選出的最終設計方案,其中涉及設計方案中規定的設計目標、規範、技術細節等供配電工程設計文字,開展下一步可執行的施工程式與步驟設計,進行基礎性的用電負荷計算;確定供配電裝置容量與型別;編制出施工圖設計檔案等。

  2民用建築用電負荷計算

  民用建築的負荷計算是為了確定建築物的用電計算負荷,以便正確合理地選擇電氣裝置和器材,併為進行無功補償提供依據。

  3供配電裝置與模式選擇

  供配電裝置選型需要根據用電過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經濟性來完成,具體操作如下。

  3.1供配電裝置的選擇方式

  考慮到供配電過程可能處於正常工作模式、短路過流工作方式、電壓不穩定工作方式等多種情況,因此需要綜合多種情況可能性,給出恰當、可靠的供配電裝置選型。1)按工作電壓選擇電氣裝置考慮電壓不穩定條件下,根據一般家用電器允許的最高工作電壓為裝置額定電壓的1.1~1.15倍進行計算,這裡可以將供配電裝置的額定容量定為家用電器處於電壓波動下的峰值即額定電壓的1.15倍。2)按工作電流選擇電氣裝置電氣裝置的額定電流IN是指在規定的環境溫度下,裝置的長期允許透過電流。3)按環境條件選擇按照裝置的裝置地點、使用條件、檢修和執行等要求選擇導體、電器的種類和形式。

  3.2變壓器容量計算與選型

  民用建築尤其是高層建築用電負荷大,大部分變壓器長年接入電網執行,變壓器的長期累計損耗相當可觀。因此,研究變壓器損耗與負荷率的關係,合理地決定變壓器額定容量、型別對於安全、高效用電非常重要。

  4供配電工程電氣施工製圖

  電氣施工圖包括以下內容和圖樣:1)設計說明。制定的設計說明包括擬採用的配電模式、負荷等級、線路走線、用電安全設計及施工細節比如電氣安裝高度、電器裝置安裝注意事項、施工安全規範等。2)主要材料裝置表。包括工程所需的各種裝置、管材、導線等名稱、型號、規格、數量等。裝置材料表上所列的主要材料的數量,由於與工程量的計算方法和要求不同,不能作為工程量編制預算的依據,只能作為參考數量。3)配電系統圖。又稱“電氣原理圖”,用來完整性、系統性的展示配電主裝置以及附屬裝置之間的關聯以及線路連線,同時也能反映各個裝置部件之間的電訊號走向。系統圖不表示電氣線路中各種裝置的具體情況、安裝位置和接線方式。系統圖有變、配電系統圖,動力系統圖,照明系統圖,弱電系統圖等。內容包括:整個配電系統的連線方式,從主幹線至各分支迴路的路數;主要變、配電裝置的名稱、型號、規格及數量;主幹線路及主要分支線路的敷設方式、型號、規格。4)電氣平面圖。表示電氣線路和電氣裝置平面佈置的圖紙,也是進行電氣安裝的重要依據。平面圖可以表示電氣線路中各種裝置的具體情況、安裝位置和接線方式,但不表示電氣裝置的具體形狀。內容包括:建築物的平面佈置、軸線分佈、尺寸以及圖紙比例;各種變配電裝置的編號、名稱,各種用電裝置的名稱、型號,以及它們在平面圖上的位置;各種配電線路的起點、敷設方式、型號、規格、根數,以及在建築物中的走向、平面和垂直位置;建築物和電氣裝置防雷、接地的安裝方式以及在平面圖上的位置。

  第四篇:多學科設計最佳化在建築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一、概述

  1、建築工程設計

  建築工程設計是針對建築物而言,需要工程師根據環境、資源條件、技術成本、經濟因素以及周圍條件等進行綜合的考慮,然後再分析論證,設計出一套合乎工程概況要領的系統檔案,以便接下來的施工建設。在設計環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為了特殊的方面和需求進行的設計,要符合人類生活的舒適條件和方便。

  2、多學科設計最佳化

  多學科設計最佳化(也稱MDO)最早是由美國人Sobieszczanki-Sobieski提出,是一種探索子系統相互作用的複雜系統設計方法論。基本原理是透過探索和利用系統中相互作用的協同機制,利用多目標策略和計算機輔助技術來設計複雜系統及子系統,可以有效縮短設計週期,獲取系統整體最優效能。

  二、建設工程設計中應用多學科設計最佳化的重要意義

  1、多學科設計最佳化就是在將探索發現和工程系統中各個方面的相互影響作用綜合在一起,達到協同的效果,從而設計出一套複雜的系統方法理論,並延伸出幾個關聯的子系統配合主系統進行專業的設計。這種方法應用在建築領域中,能將建築物的空間充分的利用,設計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達到空間的最大利用化,將建築物與數字模型完美結合,拿出一套優質的設計方案,既節省了設計的時間,也增強了設計的效果,達到了資源的合理利用。

  2、在多學科的最佳化設計中,可以分為:方案設計、模型設計和圖紙設計三部分。設計師要學識淵博,在設計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建築學和經濟學的知識,要準確把握,靈活運用,這對建築師的考驗比較大。而且在設計中一定要注意流體、供暖、以及建築結構力學方面的注意事項,做好綜合應對措施。

  3、以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多學科設計的應用還在磨合階段,許多學科之間的交流還不融洽,致使在工作中有時會出現斷檔,使得工作效率低,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針對這些問題,要採取積極的態度來應對,先要在各學科之間架設一個溝通的橋樑,使得所有的資源在各領域都能共享,這才能做到學科之間的融合。

  二、多學科設計最佳化在建築工程設計中的優勢

  1、傳統方法的介紹

  傳統的建築工程設計中,設計師一般要根據業主的要求和希望來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設計出一套方案和施工方法,並草擬一些設計圖紙,再經過業主和設計師的共同分析協商,擬合一些資料建立一個比較科學的設計模式,雙方互相交流資訊,然後確定出一個最佳的執行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比對,然後開始建築施工。

  2、多學科設計最佳化

  在建築工程中採用多學科設計最佳化措施,可以分三步進行:⑴根據建築物的空間大小,先採集一些科學可靠的資料,選好引數設施,並且採納一些業主的建議,完成先期工作。⑵根據以獲得的引數用電腦建立起一個立體的空間構型,並參照建築的整體設計對模型進行調整,直到與實際的建築物不相上下為止。在電腦的模型中進行合理的佈局和設計,對需用的材料、裝置以及成本等進行初步的估算,並配以引數計算的方式考核資料的估算程度。⑶最後就是透過電腦設計的軟體對設計的合理性進行檢測,以達到一個最優的設計空間,提供給客戶。

  3、多學科設計優勢

  在一套多學科設計的流程中,採集資料是透過專業的檢測儀器裝置,然後輸入電腦,而計算全部使用計算機軟體完成,其他的工作也都有軟體輔佐完成,工程師只要依靠計算機的幫助進行設計就可以,即節省了大量的工作時間,還簡便了設計程式,對於引數的準確性也無需擔心,提高了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種多學科設計的參與,改變了工程師傳統的工作程式,不需要每個引數去核實控制,降低了腦力勞動的負荷,還提升了工作效率,可謂好處多多。

  三、多學科設計最佳化在建築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1、多學科的耦合

  在正常的情況下,想要將整體性的最優解獲得,每一個學科都會是互相獨立的,耦合關係不會存在。那麼,就該把系統之中的目標擬定成學科目標中的增函式。需要利用學科之間由於耦合的關係降低機率的情況,讓最最佳化得到促進。這樣的方式可以利用學科等級的相應最佳化,在對系統進行協調的過程中,通過鬆弛因子將其實現。進行組合最佳化的具體目標就是在能源以及結構的可行解空間當中尋求共同解的空間,因為衝突性是耦合引數具備的。所以,共同解的空間當中不可以將最優解有所展現,只能夠將最佳化解的空間獲取。因此,設計人員一定要按照實際的需要,在總體投資成本以及空間所耗費的運營成本中找尋平衡點。MDO則會將可靠、直觀的視覺化替代方案以及資料支援找出,從而找尋出較為適合的設計方案。

  2、建築模型的建立

  所謂的建築模型所指的就是建築的資訊模型,是利用物件化的數字物體進行表現和描述真實世界中的建築構件。引數建模方面主要是用行為模型與關係資料庫,進行表現和動態捕捉所需要的建築資訊。由於應用了引數化技術的建築模型,會具備著真實的屬性和行為,引數化模型還能夠智慧識別構件之間的規則以及構件之間的特徵。因此,會讓構件保持真實性的關係狀態。同時在對建築構件進行管理方面,會將設計中的智慧性有效保持,對設計工作中的重複性大大減少。想要讓建築模型擁有充足的靈活性和柔軟性、對人類的智慧參與有所滿足,多學科的產品一般都會將產品設計的物件樹建立健全,其中所包含的設計物件分別包含目標、方法、約束、引數集合四部分。

  3、劃分模組

  按照建築工程專案作用在設計階段,應該包含到的相關要求以及多個學科特性,要把原系統劃分為幾個子系統。獨立求解這一系列子系統應該放在首位,同時要開展最佳化流程。再分析耦合每個子系統之間的對應關係,在最後進行協調整體的耦合變數。這樣才可以對每個子系統的目標相應滿足,運用這樣的方式可以獲得總體的最優解。

  四、結束語

  多學科設計最佳化是科技創新的結果,在未來行業的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僅縮短了工程師的時間,還優化了設計流程,提高了設計方案的質量,在對現代建築的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這種設計方法還有可能繼續發展,沒準將來的某一天,建築設計將不需要工程師的實地走動,全程靠計算機軟體控制,使人們的工作生活享受更上一層樓。

  第五篇:建築裝飾工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一、高職院校建築裝飾工程設計專業的學科特點

  與普通高校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更加註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和職業技術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當前,高職院校建築裝飾設計專業學制為三年,其中兩年專業理論課程學習,一年頂崗實習,學習期滿將獲得相應的畢業證書和設計、管理、預算方面的從業資格證書。建築裝飾工程設計根據其學科特點,其教學內容更傾向於實踐,採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也多采用案例式驅動,將生動的裝飾實踐案例融入課堂,積極開展校外實習實訓,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互動機制。建築裝飾工程設計專業的就業主要集中在室內外裝修設計行業,此外也可在建築工程、房地產、廣告設計、市場營銷等相關領域謀得一席之位,裝飾工程設計的培養的人才就業渠道廣,如何培養與之匹配的專業性相關人才,建立起高職院校建築裝飾工程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至關重要。

  二、國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梳理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通常採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培養模式如美國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教育、等,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學校學習期間便積累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以期學生應屆畢業便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1.美國的“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把課堂學習與透過相關領域中生產性的工作經驗學習結合起來的一種結構性的教育策略,學生工作的領域是與其學業或職業目標相關的。合作教育將教學和實踐結合,採用集中和分散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由專職合作教育協調員確定崗位,由教員給予學習評定,學生獲得相應學分。合作教育這種模式把學校教育的面擴大到社會,實現了教育面向社會,社會和學校雙向參與互動。

  2.德國的“雙元制”又名現代學徒制,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任務

  由企業和學校共同來完成,學校負責文化理論方面的通識教育,企業提供職業培訓方面的課程,兩者互為補充,校企合作,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受訓者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的結合,經費來源上企業和國家兩條經費渠道的結合,評價機制上理論課程考試和職業實踐考試成績的結合。

  三、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歷程

  2006年以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集中在理論領域,2006年之後才開始探索應用在實踐領域。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四種:

  1.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

  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又分為三種:①依託骨幹專業建立教學性公司;②校企合作建立教學工廠;③校企一體,企業參股職業教育;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雖然實現途徑不同,但都是校企聯合辦學,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為主。

  2.工學交替模式

  即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迴圈互動模式,其優點是將學習和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並且學生能得到一定的工資補貼,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四、高職院校建築裝飾工程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1.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建築裝飾工程設計專業與建築類其他專業略有不同,課程體系不但設計到建築行業相關的理論知識,還包括計算機軟體技術的應用,美術,美學方面的技能和知識。建築裝飾工程設計的課程體系應圍繞“專業基礎訓練、專業基礎技能、室內裝飾工程綜合設計”的教學法展開本課程的教學工作。

  2.課堂教學手段的創新

  擯棄傳統的紙上談兵式的教學手段,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強化“設計與表現”的教學中心環節,推行目標作品教學法,將現實建築裝飾案例應用到課堂中來,從任務的下達,到製圖、出圖、招標等社會實踐模擬,讓課堂教學與社會接軌,做到把每一次設計都當成現實裝飾設計的預演。

  3.改革學生評價機制,學生考試形式綜合化

  高職院校具有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的雙重性質,我們應摒棄傳統高校中理論輕技能,將考分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高職院校裝飾工程設計專業應定期舉辦設計作品展,社會實踐中企業對學生的評價也應納入考試成績評定中來。

  4.工學結合模式

  借鑑國外工學結合模式的成功經驗,鼓勵校企聯合辦學,經過頂崗實習,培養“訂單式”人才,學生畢業即正式就業,很快適應工作崗位,融入社會建設當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