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貿易結構最佳化研究論文

關於貿易結構最佳化研究論文

  摘要:貿易結構是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內生產的組織方式,決定獲取貿易利益多寡。我國的貿易結構長期以來以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為貿易主要優勢,缺乏在高技術層面上的貿易結構單元和多元化。探討了如何藉助於當前我國金融發展的局面構建我國中高層次的貿易結構。

  關鍵詞:金融發展貿易結構高階生產要素金融效率

  近幾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呈現出強勁趨勢,既使國際貿易環境出現各種不利的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及貿易上所獲取的利益都出乎經濟預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國對外貿易在現時代的“無約束”發展超脫了現存貿易理論的普遍解釋範圍,抑或是否中國所表現出來的貿易現象成為貿易理論界中一個值得探討的新課題。其實則不然,中國的對外貿易在改革的程序中,一直堅持自我為中心的貿易方針,即以自我所擁有的貿易上的比較優勢——廉價的勞動力成本為主導,大力開展出口導向型貿易,以此來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興起。同時以這些新興產業為依託,更深層次地改良優勢產業,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其次,多年來的貿易成果積累了充盈的資本,為產業進行結構升級和最佳化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援。無論是從產品規模和質量上,都隨著貿易成果擴大而增強,延續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優勢,而且也在產品的國際信譽市場上異軍突起,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擴充提供了保證。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國開放貿易在以勞動力成本為依託的貿易商品延續了幾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經濟效益,從長遠看整體國家貿易商品結構也出現了嚴重傾斜,沒有形成一個立體層次的貿易結構,即在高、中、低貿易層次中沒有形成一個均衡的結構。而高、中層次的貿易商品在資訊和科技為當今經濟發展動力的局面中,往往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因此,穩妥而快速地推動我國貿易結構最佳化是關乎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長期以來,國家金融體系一直在開放的貿易環境下遵循著計劃經濟時的經營體制,在對國有的金融界進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後,我國的金融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經營市場。本文就是從當前我國金融體系改革中,以金融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討論如何藉助於金融層面的經濟發展力量來最佳化我國對外貿易結構。

  1貿易結構最佳化概述

  從貿易理論來分,大致可分為靜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和動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

  靜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中主要有兩種代表性理論:一是以大衛·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為代表的古典貿易理論。其代表觀點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而導致價格差的原因則歸結於勞動生產率或技術差異;而赫克歇爾-俄林則是從生產要素的價格差異來討論國際貿易起因,進而指出生產要素的豐裕和稀缺程度決定生產要素價格差,從而致使商品的國際價格差異。二是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該理論的構建框架為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不完全競爭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追求產品規模的經濟效應和產品差異上的消費效應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又一動因。新貿易理論是在突破古典貿易理論假設前提下對國際貿易理論的補充。但這兩種理論的出發點都只強調了現存的資源,是在資源總量恆定不變的前提下對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論探討,是一個靜態過程。

  從動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分析:一是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透過專業化學習、投資創新等後天因素人為地創造出來,強調的是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技術創新。該理論的兩大支撐是技術和資本,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手段,加快產品中生產要素的轉換比率,同時把技術作為比較優勢的內生變數,強調“幹中學”的經濟效應。透過“幹中學”以及技術創新鞏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差異,資本的作用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生命週期成長和成熟兩個階段,是產品生產在生產要素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在這兩個階段由於技術外溢資本的作用尤為重要。二是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波特認為比較優勢可以人為地有意識地選擇策略來配置稀缺資源,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在波特的競爭理論中,有四個基本的要素:生產要素、需求結構、相關與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和競爭程度。波特將生產要素細分為基本要素和高階要素。基本要素指的是不需要花費太大代價就能得到的要素;高階要素則需要透過長期投資或培育才能夠創造出來的要素。他認為高階要素最為重要,它們是取得高階國際分工層次的關鍵,一國基本要素的不足可以透過高階要素獲得補償,但是在高階要素上處於劣勢則無法用其他方式有效彌補。競爭優勢注重企業的非價格競爭和創新競爭,關注要素的質量和產品的需求情況,主動地創造比較優勢,在改善貿易結構中,高階要素的決定作用越來越明顯。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把貿易結構最佳化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貿易動力主要由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來決定,在這個階段貿易結構主要是表現為具有比較優勢行業的貿易發展。第二階段中推動貿易發展的動力主要是比較優勢的動態階段,即以規模經濟效應實現貿易結構最佳化,透過技術外溢和“幹中學”效應帶來貿易部門的制度創新,使得比較優勢建立在高階要素稟賦的基礎上,從而上升到後天稟賦層次。第三階段,競爭優勢成為推動貿易結構最佳化的主要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創新優勢。此階段以吸收貿易發展帶來的先進技術,逐漸發展成為規模和技術優勢為特徵。而在這三個階段的進化過程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生產要素的高階化是發展中國家在最佳化貿易結構上的兩個關鍵。在當今經濟發展的秉性中,這兩個因素無不與高投入的資本量相關。我國的對外貿易要保持持續的發展,就需要結合當前金融發展的大前提,繼續保持在自我特有貿易低層次上的優勢,同時也要藉助於金融促進的力量來構建我國中高層次的貿易體系。

  2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中的貿易結構最佳化

  在世界經濟越來越趨於一體化的時候,一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幾乎可以代表該國參與全球經濟程度的高低。因此經濟增長中貿易結構的取向和相關調整都對經濟增長率和其發展的持續性至關重要。2006年,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在多年中的貿易策略無疑是成功的,同時在貿易成果展現的主要方面外匯規模的龐大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中國金融體系是長期滯後於快速增長的貿易發展勢頭。特別是加入WTO後金融將面臨整體開放的形勢和國內對金融促進貿易發展不利的雙重壓力下,中國金融的發展應更有效地對抗外來金融的競爭以及促進國家貿易在結構上的最佳化,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貿易程序的良性延續提供恆久的動力推動環境。

  首先,從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理論聯絡來看貿易最佳化的問題,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大致可以表述如下:Patrick把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係分成兩類,主張金融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的叫做供給主導,主張金融發展只是經濟增長對金融服務需求的被動反映稱為需求遵從。無論是供給主導還是需求遵從的觀點,都明確地指出金融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隨著交易成本理論,資訊不對稱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研究成果的引入,打破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技術進步是保持經濟增長的唯一影響因素的觀點,而把金融發展和技術進步聯絡起來;同時也對金融系統的基本功能在對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中重新界定,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即透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Levine,1997),金融市場透過增加專業化和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Smith,1997)。以上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存在顯著正相關,即擁有發達金融系統的國家經濟增長也較快。筆者在貿易結構最佳化概述中已經得出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的高階化是改善一國對外貿易結構的關鍵,而這兩者在現代經濟中無不與資本量投入的多少相聯絡。生產要素的高階化我們已經指出了是要需要大量長期的資金投入才可以獲得的,而技術與資本的關係在貿易結構最佳化中的關係可以用希克斯的技術進步理論中與資本的聯絡獲得。希克斯將技術進步分為中性、勞動節約型和資本節約型三種。中性技術進步指的是勞動和資本的生產效率同比例增加,其後果是生產原有產量只需要較少的勞動和資本;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指的是生產中的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的增加大於勞動的生產效率的增加,結果是達到原有的'產量可使用較少單位的勞動和資本,但資本/勞動比例上升;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指的是勞動要素的生產效率的增加大於資本的生產效率的增加,導致生產原有產量現在只需要較少的勞動和資本,但此時勞動/資本比例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在以生產要素投入比例來衡量貿易結構時,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在貿易結構最佳化過程中,資本投入量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尤以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所發揮的效率對改變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及貿易結構的高階程序是資本是否起作用的標準。因此,在金融發展中提高資本在貿易商品生產中的生產效率是替代貿易結構最佳化中有關金融各方面相關問題的一個核要議題。

  我國的金融發展是立足於金融業在混業經營上的趨同,而金融業藉助於混業經營的方式來發展,其本身就是追求在經濟增長中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效率從區分上可以從金融的生產性效率和目的性效率來看,生產性效率簡單來看就是企業從金融發展中可以獲得得益於金融效率提高所帶來的收益,目的性效率則是指金融業因為效率的提升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這些內在的關係為對外貿易在金融發展的推動下,如何藉助於金融資本在企業生產中的運用來透過技術或者是生產要素高階化的實現來最佳化該國的貿易結構提供了方法。

  我國金融的發展在促進貿易結構最佳化的過程中將透過以下途徑來實現:首先,藉助於整體金融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即可以在混業經營方式下多渠道地獲得風險資金從而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為企業在生產轉型過程中提供金融支援;其次,金融發展中體現出的金融產品功能,可以幫企業以多樣化方式來應付對外貿易經營中的風險,規避全球經濟負面作用下的貿易風險,改善企業對外經營中的貿易環境,營造企業以技術運用為主體的貿易氣氛,為企業進行改良式的貿易運作奠定基礎;第三,可以合理和充分地利用金融發展帶來的機遇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無論是技術引進還是合資生產,都會對中國這樣一個成熟的貿易大國的相關產業產生激勵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技術創新,從另一方面來增加我國貿易商品的技術標準。而更為重要的是以此形成我國貿易發展的新格局,為長遠的貿易結構最佳化和貿易利益獲取建立起有生命力的貿易單元;第四,金融效率在金融發展中的提升不僅可以使得企業在生產中獲得放大性的效應,而且也為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本在生產要素中的比例,促使企業在擴大再生產中為了追求貿易利率而加大對資本的投入量,最佳化國家貿易結構創造基礎;最後,金融發展對貿易結構良性促進作用反過來又會降低金融系統的風險,尤其在開放的經濟和對外貿易中,兩者在發展的過程是相互促進的。正如我國多年來貿易成果同樣也為國家的匯率和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

  3結論

  金融和對外貿易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兩個方面。對外貿易是積聚金融成果的方式,而金融是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保障層面。我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要在金融發展的推動下不僅只能停留在低附加值產品和加工貿易上,還要在高速發展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上迎頭趕上。以我國的金融發展為契機,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為目的,以金融效率提升為方式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升級。同時也要注意到金融發展不利方面,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同樣與資本一樣具有放大性和巨大的破壞性,要在兩者的互動過程中關注金融風險的擴散以及給對外貿易行業帶來的各種風險,積極地防禦風險,提高風險防範意識,為貿易結構最佳化提供有利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德權,梁豔.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國外研究綜述[J].財經問題研究,2005(3)

  2彭磊.貿易結構最佳化三階段論及我國所處階段的實證檢驗[J].國際貿易探索,2004(3)

  3楊貴賓,李燕妮.金融發展理論的最新演進動態[J].上海金融,2005(3)

  4陳建國,楊濤.中國對外貿易的金融促進效應分析[J].財貿經濟,200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