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課件「優秀」

從軍行王昌齡課件「優秀」

  從軍行王昌齡課件1

  教學目標:

  使學生背誦古詩,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激發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教學重點:

  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理解守邊戰士思鄉之情和誓死殺敵的誓言。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談話法。 教學準備:掛圖、課件、《精忠報國》歌曲錄音等。

  教學設計過程:

  一、以詩會友,匯入新課。

  同學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們來以詩會友。“秦時明月漢時關,( ),( ),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是哪位愛國詩人寫的?(王昌齡)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王昌齡筆下的另一首邊塞詩《從軍行(其四)》,領略一下邊塞風光,瞭解一下守邊戰士的生活狀況。

  二、欣賞錄音,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課文的朗讀錄音,邊聽邊想象畫面。

  2、《從軍行》是邊塞戰士守邊生活的詩歌形式。

  3、請同學們交流課下收集的資料簡介王昌齡。

  三、品讀古詩,體會意境。

  1、請學生自由讀詩,讀出韻律美。

  2、齊讀古詩,瞭解內容。(本詩首聯寫了邊塞的奇特風光,頷聯寫了守邊戰士愛國誓言。)

  3、小組內圍繞問題讀詩,體會意境。

  (1)首聯寫了哪些景物,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青海、長雲、雪山、孤城、玉門關,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邊塞環境惡劣,守邊戰士戍邊之苦。)

  (2)、“黃沙百戰穿金甲”這句詩含義是什麼?(戰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了,體現戰爭之苦。)

  (3)、戰士的誓言是什麼?你體會到了什麼?(“不破樓蘭終不還。”體現戰士愛國熱情。)

  4、全班比賽讀古詩,讀出戰士誓死戍邊的決心,交流詩意。

  四、背誦古詩,積累語言。

  看圖背誦古詩,體會守邊戰士的愛國熱情。

  五、拓展作業,做一張愛國卡。

  伴著《精忠報國》這首歌,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想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讓我們把“為國家繁榮富強而發奮讀書”作為我們的誓言,回家後製作一張“愛國卡”上面默寫《從軍行》這首古詩,讓我們以守邊戰士為榜樣,從我做起,為國爭光吧!

  從軍行王昌齡課件2

  設計思路:

  1、結合解詩題、誦詩文、明詩意、悟詩情這四點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2、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學習生字,理解詩意。

  3、透過反覆地誦讀、讓學生體會品悟詩情,並背誦古詩。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詩中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含義,準確解釋字義,合理想象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是本節課的重點。

  三、教學難點:

  感受邊塞戰場環境的蒼涼荒蕪,體會守邊將士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幾幅畫,大家想看看嗎?大家請看大螢幕, 課件出示圖畫。

  2、看了這幾幅畫,同學們想知道畫中講了什麼嗎?好,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從軍行》(板書課題),這首古詩講的就是有關這幾幅圖的故事。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就是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從軍行》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總題目,在這個題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說說你對這首詩的作者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王昌齡,唐代詩人。中過進士,做過官。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名。詩多描寫邊塞征戰,既表現了將士棄家出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又寫出了戰鬥生活的艱辛、徵人的悲慘遭遇。有些詩還生動地描繪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鬥場面。

  這類詩寫得氣魄雄偉,聲調鏗鏘,語言精確,用心理描寫展現軍人愛國立功和思鄉懷土的內心世界。他的詩氣魄宏大,特別能鼓舞鬥志。

  (三)、整體通讀,理解詩意。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我們讀古詩,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美。(課件出示標有停頓的詩句)

  3、找出詩中的兩個生字,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學習兩個生字。  ①記住每個生字的偏旁部首、筆畫筆順。

  ②理解字義,並組詞。

  4、合作交流,理解重點字詞(青海、雪山、玉門關、穿、金甲、樓蘭)。結合課後註釋理解或請教老師、同學。

  (四)、品讀古詩,體會詩情。

  1、理解體會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這一句描寫了幾個景物:(青海長雲雪山,師板書)師說詩意,生讀詩句。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板書:環境惡劣)。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品讀此句,讀出沉重壓抑之感。

  2、理解體會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二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孤城 遙望)師說詩要意,生讀詩句。

  這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板書:思念家鄉)。讀出孤寂、憂傷的.語氣。

  3、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長雲、雪山、孤城烘托邊塞戰場環境的蒼涼荒蕪)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4、過渡語:儘管環境這樣惡劣,鄉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圖景,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麼?“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英雄形象。品讀第三句,讀出低深、憂抑的語氣。

  6、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齊讀末句,讀出激昂、堅定的語氣。

  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為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爭傷痛,我們發誓——

  為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誓——

  (五)、體會意境,品悟詩情

  1、出示全景圖,讓學生看圖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2、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

  音樂起,老師誦讀古詩。記住了嗎?

  3、背誦古詩。齊背,指名背誦。

  4、同學們,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讓我們隨著《精忠報國》的音樂,再次大聲地朗讀這首古詩吧!

  (六)、揭示主旨:這首古詩描繪了守邊將士的艱苦生活和英勇戍邊的胸懷,全詩格調悲壯,洋溢著將士們的英雄主義氣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