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通用技術課件

高一通用技術課件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科書《技術與設計》是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必修模組“技術與設計1”編寫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通用技術課件,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通用技術課件一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設計分析的基本思路。

  (2)掌握產品設計分析的三要素及各要素間的關係。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能對某個具體產品進行設計分析。

  (2)能掌握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或標準件。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透過積極參與課堂中臺燈設計分析實踐活動,感受設計分析的快樂,培養富於想象、敢於表現、勇於創新的個性品質良好的合作交流態度。

  (2) 形成設計方案前對產品進行周詳的設計分析的良好習慣與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

  二、教學重點

  對設計物件進行深入分析,尋找產品設計時要考慮的因素。

  三、教學難點

  “物、人、環境”三方面關係的理解和具體的設計分析思路,處理產品設計分析中各因素的關係。

  四、教學方法

  教授、任務驅動、討論法。

  五、設計思想

  1. 課本分析

  “方案的構思方法”(第五章第一節)在課本中的位置是位於第四章“發現與明確問題”之後,屬於設計的一般過程的具體教學,在課本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第二章中人機關係、第三章設計的一般原則在設計過程中的具體運用。

  方案的構思及其方法是整個技術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關鍵部分,它與“發現問題、明確問題”、“設計圖樣的繪製”、“模型或原型的製作”、“技術產品的使用和維護”等組成設計過程的整體。本章所講的內容都是在思維層面上的,對學生的思維提出挑戰,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現創造力的機會。

  2. 設計理念

  “方案的構思方法”一節包括三部分內容即設計分析、方案的構思方法和方案的比較和權衡。分為三個課時,設計分析為第一課時,對設計分析的教學著重以引導學生能從多方面

  考慮產品設計所設計的因素為主,並抓住主要因素進行設計分析。也就是緊扣“物”、“人”、“環境”三者關係,從這三方面對臺燈進行設計分析。要讓學生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設計分析,並以檯燈為例,說明設計分析的基本思路,在臺燈的各個部件的設計分析中使學生熟悉設計分析的基本思路。希望以設計分析為載體,在通用技術課堂實施新課程理念。

  3. 教學策略設計

  (1)利用自己設計的簡陋檯燈和精美臺燈各一盞,組織學生參與對產品設計結果的評價。

  (2)以檯燈為載體,來自實際生活,由感性到理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慾望;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理解設計分析的三要素。

  (3)分化檯燈的零部件(包括燈泡、支撐架、燈罩、開關、底座)的實物或圖片,供學生選擇,使繁瑣的分析過程具體化,直觀化,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4. 學情分析

  優勢:

  (1)對設計的基本原則有了一定的理解;

  (2)熟悉人機關係在設計中的重要作用,熟悉人機關係在設計中實現的目標;

  (3)設計分析階段對設計物件有了一些想法,有一定創造衝動和較大創造潛能。

  弱勢:

  對設計方案的選擇和最終形成,多依賴於生活的直觀感受,很少有對作品進行系統的設計分析,缺少個性化的創意。

  六、教學準備

  自制奶茶杯檯燈、PVC管檯燈

  教學課件比較簡潔,多以直觀的圖片來說明,抓住關鍵知識點,突出中心。

  七、教學過程

  1. 提出問題

  [圖片或實物]給出兩個自制檯燈,引入新課。

  奶茶杯檯燈                                   PVC管檯燈評價圖

  老師提問:對這兩款檯燈從設計的一般原則、或其它方面對兩個檯燈進行評價,並畫出雷達圖。

  學生:以4人為一小組,派一個代表收集評價意見,畫出評價雷達圖。

  (培養學生良好的評價習慣,同時複習第三章的內容)

  老師:從同學們的評價圖可以看出,這兩款設計有很多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如何才能讓你的`設計作品減少和避免不足,使作品更完善呢?

  學生思考

  2. 理論探究

  老師:在制定設計方案之前,對產品進行合理的設計分析是成功地進行技術設計的關鍵一步。產品改進設計時,進行設計分析,也有助於設計少走彎路。

  老師:那什麼是設計分析呢?我們拿簡單的奶茶杯小檯燈來探究一下

  要設計檯燈,需要考慮哪些主要因素?

  學生:功能、結構穩定、安全可靠、成本適當……

  老師:像剛才同學們指出的對產品的方案設計中應考慮的因素及其關聯進行分析,就是設計分析。

  3. 實踐探究

  老師:怎麼樣進行設計分析?

  第一,  從整體分析產品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第二,  對設計物件組成部分的分析。

  老師:我們在對臺燈進行設計之前,也來一次設計分析,同桌討論出設計檯燈要考慮的因素,並寫在草稿上。

  每組派一個代表,老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因素,在板書上刻意地將這些因素按人、物、環境三個方面劃分。

  學生:功能、造型時檯燈要考慮的因素

  老師追問:一款檯燈可以由哪些功能呢?

  學生:照明功能、計時功能、筆筒功能、收音機功能……

  老師追問:檯燈設計出來時孤立存在的嗎?不!是為人服務的。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的設計。

  學生:適合中學生使用,符合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3. 拓展思維

  在學生的回答和老師的追問下,勾畫出如下圖所示的板書。

  老師:任何產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為人服務的,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品的設計

  另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環境中使用的,必然受到環境的制約,並對環境產生影響。

  歸結起來,這些因素分別屬於產品本身、使用者、使用環境,即“物”、“人”、“環境”三個方面。

  老師:要實現產品人、物、環境三個因素的協調,要著手從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分析。一個完整的檯燈有哪些零部件組成?

  學生:燈泡、開關、電線、燈罩、燈罩……

  老師:燈泡、開關、電線等零部件可以在五金店買到標準的配件,大大簡化我們的製作過程,又能實現通用通換。

  標準件:指經優選、簡化、統一併給以標準代號的零件或部件。

  包括緊韌體、連線件、密封件、滾動軸承、滾針軸承、螺孔和型材等七大類。

  一般來說,供學生學習使用的檯燈的燈罩在燈泡的上方,起著調節光線、安全保護的

  作用。支撐架連線燈泡與底座,底座則支撐並穩定整個檯燈。電路的電源線經過支撐架從底座引出,接入電源插座。有時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可以加入變壓器,使燈在低壓情況下也能正常工作,支撐架直接起電源線的作用。在作設計分析時,應考慮檯燈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使之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

  (1)燈泡:應選擇耐用且光線柔和的燈泡或燈管

  燈座:應選擇與燈泡能配套

  開關:手控或遙控

  電線:花線類

  說明:由於標準件可以規模化生產,具有通用性及成本低等優勢,還能保證安全,故建議大家選用。

  開關:開關起通斷電源或調節光線亮度的作用。常見的檯燈開關有撥動式開關、旋鈕式開關、觸控式開關等。

  選擇開關時,要注意它能否根據學生的需要,安全有效地控制檯燈的亮度。觸控式感應開關會因為無意的觸碰而導致燈亮和燈滅,而聲控式開關也會因為外界環境發出的聲音而引起燈的自動開和關,這無疑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影響。

  (2) 底座:起支撐和穩定作用。應選擇堅固、不易碎的材料

  圖片展示不同的底座:

  底座位於檯燈的底部,起支撐和穩定作用。因此,它的設計主要是透過對材料和形狀的設計來保證檯燈的穩定性。

  根據高中生的特點,底座的材料應選擇堅固的、不易碎的,其形狀則應在追求檯燈穩定的基礎上,體現個性化的風格。

  可以是吸盤式的、壁掛式的、裝夾式的,還可以是……

  (3)支撐架:主要起支撐作用,並決定檯燈的高度,還會影響到光線的利用率。應選擇耐用、安全、低成本、美觀等方面的材料。

  圖片展示不同的檯燈支撐架:

  可以是水管、書、木條、鐵絲,還可以是……

  學生思考,並提出可利用的材料,老師對學生提出的想法簡單的點評和鼓勵。

  (4)燈罩:燈罩可以由不同材料做成,而且它的形狀也豐富多樣。燈罩不僅起安全保護作用,而且影響檯燈光線的強弱及照射形式。

  圖片展示不同的檯燈燈罩:

  可以是帽子、塑膠材質的、不料的,還可以是……

  選擇燈罩時,主要考慮的是透過燈罩給學生提供一個照度合適並且光線柔和的環境。這與燈罩的材料和外形有著密切的關係。燈罩的材料會影響光線的照射形式。透明燈罩將光線透射出去,這會使檯燈照度達不到要求;不透明的燈罩反射燈光,使檯燈照度很高卻不能營造一個柔和的環境。選擇燈罩材料時還應注意材料的導熱效果。由於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不強,導熱性強的材料容易造成燙傷。燈罩的外形設計主要應考慮光線照射的角度,透過選擇合適的燈罩坡度使檯燈的光線更符合要求。當然,對燈罩的設計分析還要考慮它對臺燈穩定性的影響。

  馬上行動:

  你還見過哪些形狀和材料的燈罩?分析它們是否符合供學生使用的檯燈對燈罩的要求。

  高一通用技術課件二

  學習目標

  ⒈知道什麼是流程,理解流程的含義,抓住流程的兩大特徵——環節和時序。

  ⒉學習閱讀簡單流程圖,能找出流程中的關鍵環節,能畫出簡單流程圖,能指出環節和時序在安排上的優缺點。

  ⒊知道流程中的環節有顯性和非顯性之分,理解研究內在屬性與規律是流程設計應考慮的基本因素,掌握畫流程設計框圖的一般方法。

  ⒋理解流程最佳化的意義,能解釋流程的改進與裝置、材料等之間的關係,能概括某種簡單生產流程最佳化過程中所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⒌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物件進行流程設計或流程的改進設計,並用文字或圖表說明流程設計方案的特點,或者流程的改進方案的優越之處。

  學習內容

  小麥聯合收割機的工作順序是收割、脫粒、分離、清洗、集糧,這是不可顛倒的。從這個簡單事例出發,我們可以想到,完成任何一件事總有一定的順序,並且順序的安排往往還有講究。

  流程就是做事的順序。科學合理的流程就是高效率、就是高質量。用科學合理的流程安排生活和生產,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生產將變得更有效率。科學合理的流程並不是自然而然的,它是人們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設計、不斷改進的結果。

  一、瞭解流程

  ⒈例項簡介

  ⑴馬鈴薯的播種流程:第一步,切種;第二步,布種;第三步,掩種。少一步行不行?

  ⑵沖印照片的工作流程:①衝片:感光膠片     底片;②印像:底片    照片。

  ⒉流程的含義

  ⑴環節:活動或事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依據某種特徵或方式,可將該過程分解為若干個小過程,稱這些小過程為環節。如:上面的切種、布種、掩種環節,衝片和印片環節等。

  ⑵時序:過程的經歷中,各環節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先後出現、完成。這種時間順序關係,稱為時序。如:先切種       再布種        後掩種。

  ⑶流程:具有以上兩大特徵(關鍵點)的過程,即若干環節隨著時間的變化,依序完成的進流程,稱為流程。

  二、流程分析

  ㈠典型案例分析

  ⒈生活與流程——洗衣機工作流程分析

  ⑴洗衣機的工作原理

  電動洗衣機是利用電能驅動,依靠機械作用洗滌衣物的器具。波輪式洗衣機的洗滌原理:抽吸作用和滲排作用;翻滾和沖刷作用;波輪的換向與暫停作用。(磨擦、揉搓、化學作用等)

  ⑵洗衣機工作的基本環節

  洗衣過程包括:洗滌、漂洗、擰乾三個環節。對洗衣機來說,相應的有洗滌、漂洗、脫水三個功能。這三個功能能否自動進行轉換,是我們區別洗衣機為普通型、半自動型和全自動型的依據。

  基本環節:進水、洗滌或漂洗、排水、脫水(甩幹)。

  ⑶多種選擇巧安排

  根據衣物髒汙程度、洗衣的多少、布料等可選不同的程式。

  ①  程式有:標準程式、經濟程式、單獨程式。

  ②  水位:高、中、低、少量4種水位。

  ③  水流強度選擇:標準、輕柔。

  ⑷洗衣機工作的時序

  表述流程的圖形,稱為流程圖。

  第一,由圖可以讀出合成氨生產流程包括以下環節和時序:

  ①先進行原料氣(N2、H2)的製取——製取環節;

  ②氣(N2、H2)的淨化、除雜質——淨化環節;

  ③用壓縮機壓縮(至高壓狀態)——壓縮環節;

  ④氨合成——合成環節;

  ⑤最後進行氨的分離,得到濃氨並將未完全反應的N2、H2送回合成塔,再迴圈加工利用——分離環節。

  五個環節完成後,得到的是合成液態氨。

  第二,流程圖既含括了物質的反應、變化的過程,又含括了相關的必要條件,如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即流程圖表達了合成氨的反應原理與條件,如

  N2+H2    2NH3+Q

  過程與條件一併具備、一併發生,保證了整個生產流程的完成。例如,用壓縮機壓縮淨氣N2、H2,就是為了造成氨合成所需要的高壓條件。因此,壓縮就成為工藝流程中重要環節的一個。

  ⒉中醫診斷的工作流程圖

  望整體(神色、形態);  聽,包括髮聲、語言、問寒熱、汗、周身、  脈診和接診

  望區域性(頭頂諸竅、     呼吸、咳嗽、嘔吐、  飲食口味、二便、睡

  皮膚、毛髮、排洩物、   呃逆、噯氣、腸鳴、  眠、經帶、小兒病情

  小兒指紋)             兒啼;嗅氣味,包括  等

  病體氣味、官竅氣味、

  排洩物和病室氣味

  ⒊識讀流程圖的要點

  ⑴找流程的環節,明確每個環節的功能和作用;

  ⑵弄清流程中時序的體現與特徵;

  ⑶流程是技術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產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質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二、流程設計

  ⒈流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設計一個技術活動的流程,最主要的要求是要根據該項活動的內部工作原理及變化規律,科學地安排活動的環節及時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其具體要求有如下幾點:

  ⑴提高效率。經常是透過節省時間來完成的。

  ⑵提高質量。主要是合理地安排環節。

  ⑶保證安全。在每個環節上都要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做詳盡的考慮,並要有保證安全的可靠措施。

  ⑷節省資源。

  ⑸提高管理水平。

  ⑹提高經濟效益。

  ⑺其他,如注意環保等。

  ⒉流程設計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

  ⑴實際流程設計的兩種情形

  第一種,流程的環節是顯性的,即流程的進行、發展規律比較容易看出來,比較容易描述。

  例如,在醫院看病的流程,它的環節、時序是顯見的,雖可有多樣組合,但都是比較容易設計的。

  第二種,流程的環節不是或不全是顯性的,即需要經過大量試驗和較長時間的探究後,才能得到它的內在屬性和規律,從而得出流程應包含的基本環節與時序,設計出較為成熟的、合理的流程。

  例如合成氨的工藝流程,它是經過了多位化學家上萬次的試驗,才得出在600℃,20Mpa條件下合成出氨的試驗結論,但轉換率比較低,僅有2%~8%;後來,又經過不斷試驗,才得出現在工業生產上使用的、較為成熟的合成氨的工藝流程。

  ⑵流程設計應考慮的基本因素

  任何活動、事件的流程設計,都要對該活動、事件本身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內在的屬性與規律,在此基礎上把握流程設計的環節與時序,做出科學的流程設計。研究內在屬性與規律,就是流程設計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

  ⒊流程設計的步驟

  第一步:首先要明確設計的目的和任務,明確流程所應遵循的內在變化規律。

  第二步:要分析現有材料、裝置、資金、人員、工藝和環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項,並進行初步的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項(步驟)之間的先後順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時序和環節。

  第五步:選擇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畫出流程圖,對於有嚴格時間的時序,要標註時間。

  注意:流程設計的基本要素是環節和時序。

  ⒋流程的表達

  文字表達,表格表達,圖示表達。

  流程圖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框圖,因為這種形式既簡單又明確。

  ⒌學畫流程設計的框圖

  畫流程設計框圖的一般方法:

  ⑴根據對事物的內在屬性和規律的分析,以及有關的考慮,將流程的全過程,按每個階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為若干小過程——環節,並用方框表示環節。

  ⑵按照每個小過程應該經歷的時間順序,將各環節依次排開,並用箭頭線連線起來。

  ⑶對某環節,按需要可在方框中或方框外,作簡單註釋,也可不做註釋。

  三、流程的最佳化

  ⒈流程的最佳化及目的

  ⑴流程的最佳化

  在設計和實施流程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這種對流程修改的過程,叫做流程的最佳化。

  ⑵流程最佳化的目的

  既然是最佳化,就是要做得更好。也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降低成本、降低勞動強度、節約能耗、減少環境汙染、保證安全。

  ⒉流程最佳化的內容

  一般流程最佳化的主要內容有:工期最佳化、工藝最佳化、成本最佳化、技術最佳化、質量最佳化等。對一個流程的最佳化,可以是整體的全面最佳化,也可以是對某一個指標進行最佳化。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某一個指標得到了最佳化,而使另外的指標下降了。比如,技術最佳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優化了,也可能使質量下降。因此,在進行流程最佳化時,要綜合平衡,以取得整體最佳化的成效。

  當然,實際工作中的最最佳化問題不都是這樣簡單,我們只是要大家知道,在流程設計中,經常會碰到最最佳化問題。因為,沒有最佳化,就不可能進步,最佳化是技術工作的永恆主題。

  ⒊流程最佳化的條件

  要進行流程的最佳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⑴內部條件:對流程內在機理的深入瞭解。比如對洗滌原理的瞭解,就會在流程中安排兩次漂洗;

  ⑵外部條件:裝置和工藝水平的提高或完善。比如,只有在具備鍛壓裝置時,才可能將法蘭盤的加工改為少量切削加工;

  ⑶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