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課件製作和使用中的幾個誤區

多媒體課件製作和使用中的幾個誤區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對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鞏固教學效果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可能成為我們教書匠一個新的課題。總結幾年來的直接經驗,觀察同行們使用的效果,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和使用中存在一些誤區,對此我有一些淺顯的感受。

  一、熱衷於形式上的熱鬧,掩蓋教學的主體目標

  多媒體課件與“黑板+粉筆”的教學相比,一個最突出的特色,莫過於能用圖形、影象,音樂、動畫等多種強烈的感觀刺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鞏固學生的記憶效果,創設教學情境。在課件中加入合適的影象、音樂是常用的手法,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很多老師卻刻意裝飾,追求美感動感。一堂課,裝飾精美的課題、標題,要展示的重點難點、公式定律,接連不斷的動畫,真是讓人目不暇接。然而,我們應注重的教學目標,卻被這些精美的裝飾所掩蓋。我們本想傳授的知識或方法,卻遠不及這些動人場景留下的印象深刻。

  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這些精美的裝飾的確吸引人,但卻忽略了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讓學生大開了眼界,實際上反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為此,我認為,每堂課,課件應以一種背景顏色為主,儘量點綴少量的其它顏色。插圖和動畫,應少而精。

  二、喧課件之賓,而奪教學之主

  多媒體課件,現階段仍然只能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傳統教學方式仍然是主流。我們不難看到,很多老師都想以螢幕完全替代黑板和粉筆,這種試圖以多媒體替代教師的言傳身教的想法,應該是不宜提倡的。

  例如我教學的《美麗的武夷山》一課,這是一篇散文,文中用優美的語言表現了武夷山風光的美,這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比較抽象,必須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最後再配合簡明的板書來總結全文。如果只讓學生觀看美麗的圖片,那豈不是成了欣賞山水片了嗎?學生怎麼可能領略其中的感情呢?還如我聽過我的同事們上過的《理想的風箏》、《珍珠鳥》等,都是把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真正的主角仍然是師生的交流。

  三、用多媒體課件代替課本

  隨著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增強,許多老師都絞盡腦汁地變換花樣,力圖製作的課件與眾不同,富有新意,有的甚至用課件代替了課本。在一節課的課件中,包括課題、課文內容、重難點、課後思考題、插圖等都被搬上了大螢幕,學生的眼睛盯著螢幕看,課本倒成了一個輔助品。其實,越是現代的,傳統的東西越不能丟。一堂課,學生的聽、說、讀、寫、圈、點、勾、畫,這些傳統的學習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是為了學生學到掌握知識的方法。

  四、為製作課件而製作課件

  教師們往往精心策劃,使一個課件的內容恰好能用40分鐘,通常都把時間計算得很準,上課時,力求恰到好處地把課件用完。這就是所謂的一課一件。在現有的條件下,課件也只有在公開課、評優課、觀摩課、實驗課中使用,其餘大多數時間仍然是在教室裡進行著傳統方式的灌輸。教師們製作課件,本來認為這節課的某一環節,用多媒體手段來展示,其效果會比較好,不得不因此而做了一整節課的課件。由於職業習慣,教師們製作課件,總是力求完整,常常將一節課的幾項內容,湊合做在一個完整的課件中,然後作上開頭結尾標誌,寫上作者的名字,最後順序播放。很多教師花費了不少精力做好的課件,用了一節課後,就被蒙上面紗,藏在黑暗的角落裡,上好的資源就這樣白白地浪費了。因此,我覺得當我們遇到一篇好課文或一篇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課文,我們都可以藉助多媒體來教學,形象直觀的感悟總比憑空想象的好吧!

  五、淡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課件製作的出發點,應該是針對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我們就有必要換一個角度來考慮,課件的製作要以學生為中心,應該以引發學生思考探索、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目的,以情境的創設、目標的體現和課堂的組織為重點,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加強學生交流、激發學生對話、提供學習資源為目的。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我們還應該注意這樣一個問題:很多老師偶爾製作一兩個課件,要花費很多天時間,要是常常製作這樣的課件,那麼麻煩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製作課件時,應該儘可能地簡化操作,降低課件容量。

  製作課件是教師的一項創造性勞動不能一概而論,也沒有什麼教條可循,還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各學科的知識結構特徵,大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