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要學現代禮儀

孩子為什麼要學現代禮儀

  導語:孩子為什麼要學現代禮儀?任何社會交際活動都離不開禮儀,而且人類越進步,社會生活越社會化,人們也就越需要禮儀來調節社會生活。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條件,是交際生活的鑰匙。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懂禮儀的孩子更受歡迎

  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都很有天賦,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異,個個都是精英、棟樑,但是我們可以培養我們的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一個被眾人接納程度高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不僅有利於他今後的學業、事業的發展,也會大大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乾淨的、有禮貌的、有教養的、懂得尊重別人、理解他人,並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孩子,是受人歡迎的;而那些會去搶別人東西的,接到禮物會直接問多少錢的,看到不如自己的同伴就會嘲諷、挖苦人家的孩子,都是不受歡迎的。

  禮儀是一種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

  西方教育是兩條腿走路,即學堂教育和教堂教育相輔相成的“兩堂”教育。而我國的國民教育只有學校教育這一個體系,少了很多的人文教育,孩子們長了很多的本事、技能,但有時卻不懂得如何做人、處世。大學擴招後,我們的社會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但整個社會的粗鄙現象卻越來越嚴重,因為升學不考素養這門課,這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其實教育的根本是幫助孩子成為具有人性光芒的人,而不只是成為知識淵博的機器或者怪物。

  很多年輕人在應聘時並不清楚面試官要考察的是哪方面能力,所以會盡其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有時不經意中表現出來的急功近利反而讓他們失分不少,要知道在面試過程中,你良好的修養和因修養而展現出的彬彬有禮一定會給你加分的。但這種修養絕不是一蹴而就、可以突擊的,它是從小培養的一種行為習慣。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想,才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才會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才會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才會有什麼樣的命運。禮儀是一種行為習慣,是一種家庭習得,所以要從小培養。有的家長很重視家庭教育,經常找孩子談心,開家庭會議,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是家庭生活、家庭習得,孩子會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到一切他可以學到的東西。

  這個時代是學禮儀的最佳時機

  中國古話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富二代”的父母正好出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的童年正好經歷了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強烈的物質匱乏感會讓他們產生一種“難民心態”。常年的物資匱乏,會讓人形成一種匱乏精神和危機意識,就是無論客觀情況如何,主觀上都會感到“匱乏”,“匱乏”的結果就是爭搶。其實,近三十年來,物資匱乏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城裡大部分人的生活普遍也都是舒適和富足的。然而,儘管處境不一樣,人們的心態卻沒有改變多少,因而行為習慣也沒有太大的改變。有一次朋友聚會,我發現一個老總吃飯特別快,不到2分鐘就把飯吃完了。後來他告訴我說,他以前是當兵的,在部隊裡要是吃飯慢,就要餓肚子。到了現在,雖然他已經很富有了,但還是無法從容地吃飯,慢慢品味一桌好菜。還有一些老人家裡會囤積很多沒用的東西,總覺得丟掉可惜,其實那是心裡堆積很久的對物資缺乏的恐慌。

  難民是會爭搶的,因為不搶就吃不上。有難民心態的人如今依舊會爭搶和囤積,儘管當下的物資完全可以滿足,因為那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裡,富與貴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但事實上是兩回事。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英國的哈利王子是貴族,但依舊被派到阿富汗做一名機槍手。他們認為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天職。

  一個孩子的公民意識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不重視這方面的教育,30年後一些孩子會變成一個高工資、高成就、高社會地位的“三高”人士,卻很有可能會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我們不希望那天的出現。

  培養孩子的儀式感

  我們長那麼大,讓我們印象最深的情景大概就是結婚了,因為那天有個隆重的儀式,有儀式的日子總會讓人難以忘懷,因為它有別於平常的時刻,多一些儀式感會讓生活更有意義和趣味,會讓那個重要時刻的前一刻充滿期待,後一刻充滿回味。

  因此在兒童禮儀課的結束環節中,我都會讓每個孩子很正式地和我握手告別,並且和老師說一句他想說的話。結果每個孩子都非常真誠地表達他們的心意,沒有敷衍,也幾乎沒有重複,有的還和我說了悄悄話。本來只是想培養他們的儀式感,但結果我是真的被孩子們感動了,情不自禁地擁抱了他們。

  儀式感不僅讓孩子們學會莊重,同樣也會培養孩子對情感的體驗和對情感的表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