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大學教師教學中的演講力論文

簡析大學教師教學中的演講力論文

  論文關鍵詞:演講力;學生;大學教學

  論文摘要:本文從演講藝術出發,闡述了演講力在大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並指出演講不僅是“內容”的藝術,更是“語言”的藝術,演講藝術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要從聽眾——學生出發去實踐課堂上最佳的教學。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大學教師培養課堂演講力的策略及方法。

  首位研究演講藝術的著名學者是希臘哲學家科拉克斯,他從公元前480年就開始從事寫作和教育工作,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工作為後繼的希臘學者們奠定了基礎—蘇格拉底、柏拉圖還有亞里士多德,他們不僅是哲學家,也是具有高超教學方法的教育家,演講家。中國古代,雖然演講的模式和西方有所不同,但回顧當時孔孟遊學講學、古代書院講學制度的興盛,無不體現出演講藝術在古代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演講藝術運用於教學由來已久,在中外教育中比比皆是。那麼,在當今時代的大學校園,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演講力,釋疑解惑,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主要論述這一問題。

  一、何為教師教學中的演講力

  1.演講力概念

  當今社會,演講越來越成為個人在社會中得以安身立命的重要技能。它是在有效時間裡進行有效的“言說”,並能征服不同的聽眾,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演講是個人生存的工具,是贏得成功的武器;演講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在百度百科中,對演講是這樣定義的:演講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由此而自然引申,演講力就是運用演講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的一種能力。眾所周知的一些大演講家,比如馬丁·路德·金、溫斯頓·邱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甘地等,都具有過人的演講力,所以他們的演講也為眾人所熟知。

  2.教師的演講力

  相對廣義的演講力而言,教師教學中的“演講力”是指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一種表達藝術,一種以傳授知識、表達思想來影響學生的能力。現代大學教師,作為講臺上的特殊演講者,不僅需要精湛的學術成就和科研能力,更要有能激發學生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方法。教師思維方式的表達、有效資訊的傳遞、學生的思考如何引出、觀點如何展開、結論如何得出,運用怎樣的語言、姿勢等使學生更好地接受並認同,這些都是在現代高校教學中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教學藝術,即演講力。對於大學教師而言,教學中的演講雖有別於政治選舉或者商業推廣中的演說,但也不乏共同點,那就是從聽眾出發的演講藝術。大學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的演講力更多的是一種可以站在聽眾—學生的角度實施教學的一種能力。它是使教學能夠更好實施的重要因素,是引導學生參與、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共鳴、拓展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當前大學教師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灌輸式”教學

  “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中國淵源已久,這種教學模式把“講”作為主要方式。毋容置疑,大學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量,因此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滔滔不絕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大學課堂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師把講課單純作為自己的一次知識釋放,這種釋放讓其自身得到滿足並且愉快。然而,大學教育不同於基礎教育。大學的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傳授的不只是知識本身,更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思考。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指出:“灌輸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灌輸教育在性質上是一種強制的、封閉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試圖透過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學生接受並最終形成特定社會所要求的固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習慣;在內容上,所要傳授給學生的乃是人們推崇併為大多數人一致認可的、具體的道德規範;在方法上,通常訴諸直接的問答式教學、規勸、說服、強迫執行、訓誡、獎懲以及榜樣等。這實質上是一種僵化的教育形式。它的核心是強制和服從而不是創造和自主,是一種無視學生主體、目中無人的教育。筆者在學校發起了一項調查,參與調查的100個學生中,有72人對遇到某位教師只顧自說白話、自導自演的時候,選擇了看小說、睡覺或者逃課。

  2.“開放式”教學

  和“灌輸式”教學相對,“開放式”教學突出的是“學生”。持有這種教學理念的教師往往為了突出與學生的互動,採取了形形色色的教學方法,將自己置於後臺,把學生推到前臺。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協助的作用,就像演話劇過程中連臺都不上的劇務,而把話劇的導演、演員等角色都分配給學生自己。這種教學模式一度在國內十分風行,許多大專院校甚至專門總結經驗材料來論述其成功之處。然而,對於一門科學而言,教師肯定是在這一領域佔有了大量的資料,或者有著自己的研究心得,但學生則是此領域的人門者。如果一味放任讓學生唱主角、教師缺乏引導,短時間內也許可以看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增強,但從長期來看,卻會由於學生缺乏深層次的知識積累,導致對某一領域只是“雨過地皮溼”,影響教學的最終質量。

  三、演講力:教師何為

  1.善於把握聽眾心理

  沒有聽眾,就沒有交流的過程。對於教師來說,學生就是聽眾,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就是盡全力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實踐證明,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般在20分鐘左右,基本能夠保持注意力則在40分鐘左右。過了這一時間,人的大腦就要適當休息。所以,教師為了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把握學生的心理。把每一堂課都當作一次別樣的演講,每一次上課就力求進一步透過對學生的瞭解、促使學生成長。作為課堂上的演講者,教師要講的內容應該是他認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學生最應該瞭解和獲得的知識。筆者認為,在時間上,教師應該把最難弄懂的內容控制在20分鐘之內講完,其餘的課堂時間用來講授一些相對易懂的內容。同時,應善於製造懸念,學會調控場面。當臺下的學生出現反應冷漠、氣氛冷清的場面時,教師不能因此而自然產生心寒的感覺,表現出“越講越沒勁”的狀態。因為,教師講課一旦缺乏激情,學生就更會無精打采,以此形成惡性迴圈。教學的最終獲勝者往往是能夠給學生點燃一把火的人,教師講得富有激情,學生才會聽得有勁。

  2.熟知所要講述的內容

  課堂演講的內容自然是重點。在上課過程中傳遞的資訊與表達的思想,是大學教師思想感情的載體,以流動的方式,運載著其主張、見解、態度和感情,並將其傳達給學生,從而產生說服力、感召力,使之領悟到知識,受到教育和鼓舞。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時地看教材教案,甚至消耗大塊時間去讀教材,這堂課的教學負面效果顯而易見。相反,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脫稿授課,旁徵博引,妙語如珠,段與段、節與節之間銜接緊密,邏輯層次清楚,學生自然喜歡聽,認真聽。當然,很多教學中的內容通常在課程要求中早已擬定,要把這些內容具體生動地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內容的自我理解與潤色。只有融合了個人經驗與情感的內容才會顯得更有力量,更貼近學生的思維。就是講授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教師揉合內容的方式也不一樣,用每位教師自己獨有的`邏輯和特色方式來安排教學材料,才能使得知識和思想新鮮生動,啟迪學生心智。因此,“內容”是實質的內容,卻也應是經過不同教師根據自我經驗“加工”過的內容。

  3.精心設計表達方式

  課堂演講雖然不是“表演”的藝術,但卻是“語言”的藝術。因此,確定內容和目標後,透過準確適當的傳授方式,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同的內容中運用多樣的“語言”藝術就是“器”。這裡的“語言”,是指根據內容變換調整的方式方法。從這一點看,教師應該首先明確上課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獲得資訊、培養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還是啟發思維、激勵心智,不同的授課目標當然需要不同的實施方法。因此,應該非常清楚:第一,在教師只需要傳遞給學生大量資訊或者客觀知識的時候,維持學生注意力是關鍵。有科學研究表明,成人每次集中精力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所以當教師以傳授大量知識為當堂課的目的時,就要考慮到怎樣確保學生思維的動靜結合。第二,如果是關於某一話題需要學生討論和展開想象時,就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團體協作和合作學習,開發學生思維,拓寬視野,使學生有效參與團體討論,培養他們傾聽、協作、共享的能力。第三,在想要激勵學生內在情感或者內在動機、達到勵志的效果時,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心靈上的昇華。教師要多使用類比性例子,或以自身經驗去感化學生,並適時觸及學生的感情層面,情理相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師必須注意語言的生動、形象、精闢、有力,或古今中外信手拈來,或詼諧幽默妙趣橫生,或娓娓道來沁人心脾,或善用修辭增添力量,或富有哲理給人啟迪。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減輕學生的疲勞感,使學生產生持續的興奮點。通常,教師可以透過改變授課音量的大小、提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抽出某一點讓學生參與討論,或者穿插一個小故事、製造一點小幽默,以重新把握課堂節奏。同時,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力避免“這個”、“那個”等累贅性詞語。

  4.恰當運用肢體語言

  “演”則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上精神與形體方面的狀態。它是語言的助手,與教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它不是重點,卻影響重點。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總結出如下公式:“資訊的效果二7%的文字十38%的音調+55%的體態”。這充分說明,教師上課還應該輔之以相應的體態語言,也就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能輔助“講”的眼神、表情、聲音、手勢,等等。好的教態應該自然大方,莊重而不失之威嚴,風趣而不失之滑稽,靈活而不出格,隨和而不失雅,也就是使“講”、“演”合拍,相得益彰的教學風範。尼克松在回憶錄中曾這樣描寫周恩來總理的交談手勢:“他經常靠在椅背上,用富有表現力的手勢加強談話效果。當要擴大談話範圍或者從中得出一般性結論的時候,他經常用手在前面一揮。當擱淺的爭論有了結論時,他又會把雙手放在一起,十指相對。”可見,個性化的手勢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談話的效果。

  教學,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事業,一種偉大的事業;演講,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一種卓越的藝術。將藝術溶於事業之中的人,肯定是成功且具有競爭力的。而成功的演講者不能離開聽眾,高高在上,誇誇其談。要想使演講的內容能對聽眾有所感悟,從而達到演講者宣事析理的目的,演講就必須貼近聽眾,能和聽眾的思想感情產生碰撞並引起共鳴。成功的大學教學絕不只是停留在知識的灌輸上,也絕不只是“物理反應”,而應該要適當地產生“化學效應”,課堂上的演講藝術就是這一化學效應的催化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