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英語教學中如何平衡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論文

淺析英語教學中如何平衡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論文

  我國英語教育已經普及了很多年,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始終沒有做好一門外語的教授工作,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中存在著主客體混淆的問題,而教師也沒有注意學生群體中的能力差異。

  一、我國現今英語教學現狀

  1、應試教育依然普遍存在

  在全世界教育領域,只有我國的高考制度最為令人費解,因為在注重全面發展、素質提升的今天,只憑分數來決定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非常不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在每個個體的性格、能力、認知以及心理等多方面都需要加以教育。但是在我國現今的普通院校內,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在很大範圍內仍舊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不論學生的接受能力強弱,教師只要將當天課堂需要講授的知識“教”完即可,完全不顧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學生的學習情緒。

  應試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以高分為目標,對於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心理的成長與成熟無關,以這種目的進行教育,很容易扭曲學生的性格以及心理,令學生認不清當前的社會局勢和學習目的,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只不過是知識的搬運者而已,完全沒有起到“授業解惑”的作用。

  在我國偏遠山區的教育,雖然在教學設施上要比城鎮中的教育落後,但是在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以及情感方面,山區地區要比城鎮地區好得多。不過隨著我國城鎮化腳步的加快,教育也拜託不掉經濟的影響,教學價值觀的樹立,在很多城鎮教師心中已經模糊不清。

  在英語教學中尤其如此,英語是一門語言,和物理、化學不同,語言是活的,需要隨時使用和鍛鍊,才能夠學好一門外語,而如果以應試教育方式去對待英語教學,那麼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不可能提高。

  2,教師教學態度有待改革

  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古時“授業解惑”的任務全部是由教師來承擔,而學生要跟隨教師很長時間,或是一位教師帶領一位學生,或者多位教師帶領多位學生,在學生跟隨教師的時間裡,教師除了要教授學生技藝,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品性和心理進行疏導,教師以身作則,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積極的影響。

  不過在現代工業化的社會里,教師傳道以及授業解惑已經成了規模式、程式式的任務了,教師不再像古時那樣洞悉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性格與特長了,當然也就不能夠因材施教,對群體中學生之間的差異置若同聞,只注意自己的教學任務,忽略的教學目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工業化時代的來臨,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我國傳統教學科目中的英語,在教學方面也需要進行改革,社會中所需要的英語交際人才嚴重不足,學校培養出的英語人才供不應求。面對這一事實,不僅是我國的教育體制急需改革,在我國的英語教學方面,教師的教學態度也需要進行改革,不能一味地傳授英語基礎知識,還需要加強學生英語語境的練習,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的英語口語從根本上得到提高。

  3、新課標的普及還需時間

  雖然我國傳統教育存在眾多的弊端,但是我國教育相關部門早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對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式進行了認真、仔細的研討,新課標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教育界的一次深化改革,從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對教師教學的要求,一直到對學生群體的深入觀察,再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達到真正提高全民素質的目的,足以見證我國教育部門對傳統教育盡心改革的決心。

  不過我國的應試教育是從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傳承下來的,有千年的歷史根基,雖然目前社會已經不是封建社會,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成功,這種應試教育體制卻依然頑強,其根基之深、範圍之廣,影響之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輕易被改變的,新課標的出現,是我國教育界的曙光,但卻還需要時間,雖然很多學校都已經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和目標,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在教師心中還有殘留。

  二、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差異

  1、語言的不同

  我國是人口大國,但也是民族聚集體,我國少數民族族群非常多,語言溝通已經成為了來自不同地區學生在一個學校進行學習的一大障礙,普通話的普及以及注重地區教育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學生在升學或者轉學的時候依然面臨語言溝通障礙,語言的不同導致一個學生在學生群體之間容易出現交流問題,因為學生往往都處於青春期以及心理發育期,因為群體的排斥很容易影響到學生性格以及能力的發展。

  語言的不同在英語教學中是非常大的問題,因為對英語單詞發音的要求必須正確,如果普通話不過關,那麼很容易導致英語口語不及格,影響整體的學習效果。

  2,生活地域以及習慣的不同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往往因為地域生活習慣而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如果自己不加以調整或者教師不加以疏導,那麼就會導致不合群,學生容易產生孤獨感,這是任何一個學校中都會出現的問題。

  而在英語科目中,學生對待英語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從教師的能力以及教學方法上,學生在心中已經對英語科目有了一定的學習取捨,加上來自不同地域學生的生活習慣以及語言上的差異,本就對語言敏感的學生對待一門外語的態度往往是英語教師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三、教師平衡學生能力差異的方法

  1、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端正教學態度

  我國教育在改革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問題,學生學習主要的依靠物件就是教師,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應當扮演引導和解說的角色,在主體和客體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客體教師應該瞭解主體的需求所在,不能夠反客為主,教師作為主體時就進入了灌輸教學模式,所以在很多學校裡,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非常緊張,關鍵就是教師將自己放在了主體位置,認為自己教好自己的課就算完成了任務,但是這卻遠遠滿足不了教學要求。

  如何將教師的主體意識轉變為客體,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所在,教師應該作為客體激發學生主體的主動學習意識,這樣教學才能夠有成效,學生學習效率才能夠提高。

  2、分層教學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對於存在於學生群體中的個別學生,因為地域或者習慣的不同,對英語這門外語的接受能力不強,如果不加以疏導和耐心教育,很容易因為孤獨感而落後,這是教師的責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個別學生個別對待,採取分層次教學,對於那此接受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儘可能地多傳授一些知識,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慾,而對於那此學習能力以及智力和記憶力非常差的學生來說,學習外語應該以激發他們對與外國文化的興趣為主,藉助文化的力量帶動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學好外語。

  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對於分層教學也有提及,主要是對學生整體中的差異性而設定,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才能夠滿足我國現階段的教育要求。

  四、結語

  我國英語教學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之一,不能夠成為主體角色,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是主體,而教師只能夠作為客體存在,這樣的角色是正常的學習角色。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夠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對於學生群體中的能力差異,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性和品格的不同因材施教,才能夠滿足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