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小議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2009屆畢業生中有一個男孩,七年級我剛接手教他們數學時,我發現他上課總是做一些小動作,不太專心聽講,也不參加同學們的小組討論活動,作業常常不完成。我課下找他談話,他也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眼睛不看老師,嘴裡說:“我就這樣一個人了,你別管了。”當時,我也沒有特別的妙法,我想還是要靠真誠的心去打動他,靠自己認真的態度影響他。以後上課我更加留意他,在他開小差的時候叫他回答一下簡單的問題並及時引導同學們鼓勵他,課堂練習時我主動看他做題並隨時給予肯定和糾正,後來,我發現他上課認真了,作業也能按時交了。利用他主動問問題的機會我隨便與他聊聊家常,問問他其他課程的學習情況,使他感受到老師真誠的關愛。在肯定的基礎上,我也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慢慢地,他變得自信了,上課很積極,也主動和與同學們討論問題,同學感情融洽了,終於進入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良好的生生關係是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徑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鼓勵和適時指導寄宿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教會他們友好相處,學會尊重別人,為別人著想。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長期的遷就,使孩子缺乏與人分享的意識,只注重權利,想不到義務。以往在家都是自己享受,現在和同學們共處一室,除了自理一日生活之外,還得承擔公共環境的清理及維護。有一次我在檢查就寢時發現,宿舍值日生已做完了衛生,地面上又有果核之類的垃圾,見我進去就解釋說自己沒有吃這些東西,但就是沒人撿回垃圾桶。針對這種情況,我什麼也沒說,隨手將果皮撿回垃圾桶,然後說:“這不就乾淨了。吃的還有嗎?我們一塊吃。”見我沒有責難的意思,孩子們紛紛拿出了自己從家裡帶來的好吃的,我不失時機地和同學們談起分享的快樂以及自己當班值日的感受,並指導他們如何維護宿舍紀律和衛生,從那以後,我在宿舍再沒看見亂扔垃圾的.現象。

  完善教育設施,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學生搭建展現風采的舞臺,使學校成為學生成長和展現的樂園。要充分利用好閱覽室、實驗室、微機室和科技展覽室,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利用課間操和課外活動時間,開展校園集體舞及各種球類活動並定期舉行比賽,一方面透過合作加強凝聚力,另一方面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使學生感受校園生活的快樂,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

  由於思想觀念的差異,大部分農村家長一門心思地撲在生產和創收上,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教育孩子。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許多孩子由爺爺、奶奶甚至其他親屬看管,家庭教育幾乎空白。部分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吃飽穿暖,身上不缺零花錢就盡責了,教育完全是學校的事,這就迫使學校要主動加強和家長的聯絡。

  1.透過召開家長會或個別走訪的形式,瞭解、指導家長加強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責任是送孩子上學,將他撫養成人。至於孩子學得怎樣,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對孩子沒有明確要求;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只注重分數,一旦知道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好,不是張口罵,就是動手打,家長會成了告狀會,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心靈。鑑於這種情況,本人針對特別家庭採用個別走訪的形式,瞭解實際情況,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監護人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透過感恩教育,體驗生命成長。

  由於長時間缺乏關愛和交流,一部分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只聽老師的。我利用學校組織感恩教育活動的時機,將家長請進來,與孩子面對面一起感受,效果非常明顯。同時,要求學生回家主動給父母遞一杯水或是洗一次腳。此時,我發現一部分孩子的頭低垂下來,原因是他們從來沒為父母做過這些小事。“父母為你們做了多少”的教育就此展開,部分家長反映孩子變得懂事了。

  3.加強心理輔導。

  本人利用課餘時間,召集個別或一小組學生進行談話,瞭解他們的需求和思想動態,針對不同的情況合理疏導,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不定期組織一些以趣味性為主的活動,指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主動參與和體驗,其遊戲性質使得孩子更樂於參與其中,減少了他們對學校和家長“要教育我”的牴觸情緒,也降低了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真實問題時所產生的壓力,使他們可以更自然地展現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能力、體會活動過程中帶來的體驗和認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