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問題激趣教學法分析的論文

初中生物問題激趣教學法分析的論文

  一、明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什麼血液如此重要?”這一設問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也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要講解的是血液的有關知識,其重點是血液的功能,從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尋求答案。

  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激趣教學法”的原則是“三為主,兩結合,一核心”。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教與學的主要依據;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課內為主與課外為輔相結合;以培養、發展和提高學生智慧、素質為核心。而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環節,提出好的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在現代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出好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1.設定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所謂設定問題的情境,就是從學生熟悉的或感興趣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例如,在“血液”一課中,我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分別觀察兩支量筒內的液體:一支是加入抗凝劑尚未分層的血液;一支是加入抗凝劑已經分層的血液。問“:這兩支量筒內裝的是什麼?”學生透過平時對血液的認識,能馬上認出未分層的那支量筒內裝的是血液,而另1支是什麼一下子答不出來。教師說道:“這支量筒內裝的也是血液。那麼,兩支量筒中的血液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說明了什麼?”學生馬上被這一連串的問題所吸引,強烈希望追尋答案。這樣教師就可順理成章地引入“血液的組成”這部分教學內容。學生透過對兩支量筒內血液的比較和對分層血液的觀察,知道血液的成分不都是紅色的,而是有3層不同顏色的成分:淡黃色、半透明的是血漿,白色的是白細胞和血小板,紅色的是紅細胞。

  2.設計適度的問題,讓學生跨越一定的障礙獲得知識。問題設計要有適當的難度,不是學生稍動腦筋就能解答的。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內在聯絡,合乎邏輯且層層深入地在學生頭腦中揭示矛盾,並引導學生去解決矛盾。例如“,血液”一課中,紅細胞的作用和血紅蛋白的特性是本節的重難點。如果教師按照書本的內容直接提問:“紅細胞內含有什麼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有什麼作用?”學生透過閱讀可直接在書上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但至於為什麼,學生就不一定能理解,對這些知識點的印象也不會深刻。在此課中,我換另一種問法:“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透過對血液組成的學習,學生可回答:“由於血液所含的紅細胞數目多。”我再問“:紅細胞為什麼是紅色的?”學生透過閱讀課文回答:“由於紅細胞內含有血紅蛋白。”我接著學生:“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紅色是否相同?為什麼不同?”我讓學生觀察一塊凝固的血塊,又問道:“一塊凝固的血塊,其裡面的顏色和表面的顏色是否相同?為什麼?”學生的答案五化八門。隨之,我演示血塊裡面的顏色(呈暗紅色)和表面的顏色(呈鮮紅色),再引導“:血塊裡面和表面所處的環境有什麼不同?”學生就可在現實中受啟發把氧和血液的顏色聯絡起來,再討論其成因,就能推匯出這是由血紅蛋白的特性所決定的,從而理解了動、靜脈血的概念。

  3.重視學生的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提出各種教師想不到的問題;在討論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會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教師不應為了教學進度而忽略它的存在,而應及時地給予學生所提出的有意義的問題和見解,進行講解或組織討論,這樣做能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識。

  三、合理運用教學媒體,激學導思

  在“血液”一課中,我一方面運用實物這一媒體,向學生展示三種不同的血液標本,使學生獲得具體的、真實的經驗,讓學生認識到處於不同狀態下的血液的形態特徵,然後再追尋其成因;另一方面,我還自制了教學課件,把板書內容和大量的圖片、動畫影像集於課件中,逐層向學生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透過觀察,深入思考,得出結論。總之,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新課程理念下的問題教學是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保證,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也是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的關鍵。

  本文作者:呂紹錦 工作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實驗學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