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對我國制度文化的價值體現分析論文

科舉制度對我國制度文化的價值體現分析論文

  我國的科舉制度在不斷的完善中為我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縱觀中國歷史比較完備成型的各種正規制度,可以發現,科舉制度是體系最完備、持續時間最長、範形最穩定的制度,它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廣泛的影響力,對中國的制度文化影響深遠。本文試圖從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教育制度的角度,理性地考察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制度影響。

  一、科舉制度對我國傳統政治制度的鞏固與加強。

  科舉制度不僅滿足了我國封建社會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的需要,而且是君主專制的堅實基礎。因此,它與封建統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並對我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縱觀我國曆史,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有三大基本特徵:一是君主專制主義;二是中央集權制;三是官僚政治。[1]某種程度上,科舉制度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發展,是上述三大特徵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能否長期存在下去,最重要的是其能否滿足統治者的政治需要;而能否滿足統治者的需要,又是得到統治者重視的前提。

  首先,科舉雖採用了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但實際則逐漸成為強化中央集權統治的有力工具,科舉考試的標準由中央確定,人才的採用與否完全由中央決定。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正式創立,打破了魏晉以來世家世代壟斷全國政權的門閥貴族控制局面。科舉制雖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是按自下而上的先後順序進行,不論出身,公平競爭上位權。但事實上,可以說,這些自下而上的程式都只是奉命行事而已,科舉制實為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擇官員的方式。[2]

  在君主專制的政治之下,科舉制度之所以能得到歷代皇帝的青睞,久盛不衰,在於它網得天下傑出人才盡入皇帝手中。常有人對於科舉制度的利弊進行不斷地爭論,但科舉制度卻能長期存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科舉制度成為統治者廣納賢才為中央王朝效命盡忠的有效手段。這樣,從中央集權到君主集權,封建官僚政治日益成熟。就官僚政治而言,科舉制度透過“學而優則仕”,使文化知識階層與官僚階層相結合,維護了封建統治。因此,科舉制成為了中國官僚社會的制度基礎,同時又成為中國整個官僚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對我國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強的鞏固和加強作用。

  其次,由於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改革的一個重大決策,因此導致了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官員選拔錄用標準的混亂與失序。直至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孫中山先生下達了系列文官考試的批令和諮文,幹部選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對我國傳統政治制度影響之大。

  二、科舉制度抑制了我國封建經濟制度的發展。

  古代社會以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也就等於將“學而優則仕”的儒家觀念作為價值取向。而這恰恰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制了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

  首先,科舉制度壯大了官僚階層,不利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科舉制度背後是儒家觀念的統治,在儒家觀念裡,商人的逐利被斥為道德低下。中國古代以“學而優則仕”作為價值取向,在“士、農、工、商

  其次,科舉制度重視人文的“文官考試”,不利於經濟人才的產生。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是較為原始的、自然的經濟形態。這種形態極大阻礙了經濟行為規範的形成。朝廷在對小農經濟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對其賦稅的徵收及其使用,因此基本不會考慮選拔經濟管理人才的問題。唐代中期一直到北宋年間,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手工業、商業呈增長趨勢,但科舉制度出身的官僚集團不能對市場日益複雜、擴大的商品經濟進行很好的管理,導致唐宋以來,國家權力對新興經濟部門管理能力的較弱,錯過了經濟制度化發展的良機。[4]

  三、科舉制度對我國古今學校教育制度影響至深。

  科舉制度與教育制度聯絡緊密。在科舉制度影響下,“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貫穿整個社會,古代社會辦學的目的是“儲才以應科目”,因此,科舉考試便成為教育強有力的推動者,它左右了教育的內容、方法、目的,起著對教育的指導和控制作用。雖然查閱資料顯示,從科舉制度發展的歷史全程考察,科舉制度與教育制度的.關係較為複雜,但如果從“儲才以應科目”的角度分析,科舉制度對我國古今學校教育制度的影響十分明顯。

  1、科舉制度對我國古代教育制度的影響。

  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與教育也產生了非常密切的聯絡,與科舉制的發展同步。由於受科舉制度的制約,唐代的教學管理制度也不斷完善。首先,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內容與方法。其次,教學評價制度也直接與科舉制度掛鉤。如按照唐代國子監的規定,生徒學習若不能科舉及第便是無成,只有及第登科才算學習成功,而對教師的考核標準也是看其培養學生的科舉及第率。[5]

  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了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之後,新式學堂開始在中國建立。正是由於科舉制度對教育深刻影響的存在,形成了當時晚清政府發展新式學堂的強大阻力。晚清政府從不得已而實施教育改革,直到最後完全廢除了科舉制。直至今天,人們有時仍把有些功利的應試教育歸咎於科舉制度,圍繞高考制度改革的種種論爭矛頭也指向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因此,有必要來探究一下科舉制度對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影響。

  2、科舉制對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影響。

  科舉制度在其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樹立了一系列的文化理念來為封建社會的主流儒家文化服務。如建立了“用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機制,給全國人民一種平等的觀念,維護了社會的穩定;還建立了“以‘四書五經’作為出題來源,並以‘八股’形式作文”的機制,以“愚民”的形式來維護封建統治,等等。科舉制度對現代教育制度和文化理念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科舉制度“考試選拔人才”的文化機制已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準則。這樣的機制不但可以選拔人才,還可以給公民一種“平等”的觀念和感受,讓他們不論貧賤富貴都有一個向上的機會,有利於維持社會的穩定。

  其次,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借鑑了科舉制度的相關理念和規定。科舉制度設立以前,中國古代社會沒有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管理教育,教育的水平和範圍都受到了侷限,教育在當時只是一種貴族的奢侈品。然而,在科舉制度建立以後,教育的水平和範圍都得到了提升和擴大,使得教育變成了一種適合普通大眾的“大眾教育”。公民的素質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與該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中國的“大眾教育”很大程度上都來源與科舉制度的產生。同時,科舉制度對現代教育制度和文化理念有著消極影響:

  首先,科舉制度大大宣揚了“學而優則仕”,“惟有讀書高”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還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社會。在科舉制度下,參加科舉考試是廣大知識分子改變命運、升官加爵的唯一途徑。因此人人都為了科舉而畢生拼搏,讀書是畢生至高無上的事情,做官是每個人最終的夢想。在今天的社會里,我們依然可以體會到這種思想的作祟。沒有一個家庭不重視子女的教育,沒有一個家長不望子成龍。有很多家長為了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血本,自己節衣縮食只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地教育。每年的高考之時,我們便可以看到中國父母在傳統的文化薰陶下,想讓子女透過高考而飛黃騰達的觀念。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尊重知識、熱愛知識的民族,我們的教育在不斷普及,民族素質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發現,科舉制度下形成的“讀書、考試、做官”的固定模式在暗暗作崇,根深蒂固。不少人持有這樣的觀念:有更高的文憑可以在更好的單位謀得一份更好的差事。可以說,科舉制度中“讀書為做官”的傳統思想不斷影響這著現代的教育制度和觀念。

  綜上所述,科舉制度作為一種延續了千年的選拔人才制度,對我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教育制度都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中既有積極因素又有消極因素。總體來講,科舉制度加強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使得教育趨於大眾化,為眾多寒門學子提供了晉升的可能,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但卻阻礙了經濟制度的發展,抑制了經濟人才的產生。科舉制度從隋唐時代一直延續至清朝光緒年間,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們應濾其陳腐僵化的東西,肯定合理積極的因素,將科舉制度中有益的智慧運用於當今的社會制度之中。

  參考文獻:

  [1]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32—42。

  [2] 高桂娟。科舉制度的文化意義探討[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0)262—266。

  [3] 王亞南。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論綱[M]。上海:華東人民出版社,1954。42。

  [4]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