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化共生理論下日本外來語的接受與發展論文

多文化共生理論下日本外來語的接受與發展論文

  一、有關多文化共生。

  1.多文化共生的概念。

  所謂共生一詞源於生物學,為德國著名真菌學奠基人 De Barry(1831-1888)首創,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動物、植物、菌類以及三者中之中任意兩者都存在“共生”.在共生關係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而延伸到文化界中的文化共生是指多元文化的緊密聯結,共棲,共存的文化狀態。文化共生強調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是以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為旨趣的。

  而文化共生的狀態的達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且文化共生也為多元文化提供了不確定的領域。在不同文化面前,文化共生的發展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多文化的原生態,就是當多種文化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域空間,但相互之間還沒有意識到彼此的不同,也還沒有對自身原有的形態造成影響時,於是就放任自流。第二個階段則是多文化間的衝突,即意識到自己周邊出現了不同於自己文化的文化形態,而雙方又不能理解彼此的文化,從而上演了一幕幕為了扞衛自身文化的矛盾衝突。最後一個階段則就是平穩的文化共生,多文化和諧態即文化共生。其和諧態就是對於異文化的態度轉變,即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從而達到和諧共生。

  2.日本多文化共生的背景及其發展。

  日本曾經是一個移民輸出國,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勞動力過剩、20 世紀 20年代末的世紀經濟危機以及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和實施殖民統治的需要,日本成為大量送出移民的國家。二戰後日本人繼續向國外移民,直到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由於國內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大,移出民迅速減少。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出現日本移入民潮,正是日本移出民潮的後裔的返流。冷戰結束後,整個世界的跨國人員流動日趨活躍。在此背景下,從外國流入日本的移民增加的速度有所加快。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後,外國人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入日本社會,截止到平成 18 年時,在日本生活工作的外國人達到了 208 萬人,佔到了日本總人口的 1.7%,使得外國人成為日本的一個顯著存在。另外平成 18 年的國際婚姻中達到了 100 對新人中有 6 對是國際婚姻。擁有多文化背景的人越來越多地活躍在日本國內,像這樣擁有多元文化的社會要實現其和平發展,就不可避免地要採取手段來使這些不同國籍不同民族背景下的`人們承認相互間的文化差異,建構平等的社會關係,作為同一地方社群成員共同生活下去。

  而另一方面據日本厚生省於2007年11月公佈的推測,到2030年日本的勞動力人口約為5500萬,比現在減少 1000 萬人。這說明,日本的勞動力人口正在以超出預想的速度減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報告估計,為了保證勞動力的供應,日本每年需要移民 61.6 萬人。如上所言,在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日趨深刻的背景下,解決勞動力減少問題,接納海外移民,是解決日本人口危機的有效辦法。更多的移民進入日本社會,這就必然導致日本文化的多元性發展。

  二、外來語的產生。

  《國語大辭典》對外來語這樣定義:外國的語言傳入本國經同化,被社會普遍接受,作為本國日常使用的語言叫做外來語。最早傳入日本社會的外來語是葡萄牙語,又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及發展,拓寬了文化方面的交流空間,有一部分葡萄牙語被翻譯過來成為最初的外來語。例如現在日語中常用的バテレン(宣教士)、タバロ(香菸)等詞。繼葡萄牙之後,西班牙、荷蘭、歐美等國與日展開不同程度的交流。其中現在還常用的外來語例如ム(橡膠)、コーヒー(咖啡)、アトリエ(工作室)等詞。

  而近年來,由於大量外國人的進入,還有早期移民到巴西、菲律賓的人口或其後代再次進入日本社會,不同程度的日語交流的機會不斷增加,接觸外國人時所使用的五花八門的日語的表達機會也在增加。這些都給日語的語言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一種語言的維護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當它跟其它語言發生接觸時就會產生新的語言,它自身也會不斷變化轉變成另一種新語言,像這種由於語言之間的接觸而產生的語言我們稱它為“接觸語言”.而外來語就是在與英語、中文、其他外國語言等接觸中產生的一種語言形式,也可算為接觸語言的一種。

  三、外來語在多文化共生中的重要性。

  1.多語言多文化共生下的外來語。

  鳩津曾在負責語言教育和語言政策的人之間提出多語言多文化共生,2006 年總務省將多語言化作為多文化共生社會的一個支援政策提出。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後設置的外國人地震商談視窗採訪了 451 名外國人,結果顯示 61%的外國人希望用自己母語交流,但現實是職員們只能用英語回應,英語以外的母語者則無法回應。但在日外國人中,除了作為世界共通語的英語外,他們期待日語能夠起到共通語的作用,對此他們期望的日語支援是簡單易懂的日語,而外來語剛好充當了這一角色,在語言上寄予在日外國人生活支援。比如在對沒有日本文化背景的人傳達日常的注意事項時會經常感到很困難,比如「ミ出しの日」傳達的意思是這一天是扔垃圾的日子,暗示其它日子是禁止扔垃圾的。所以對在日外國人的語言支援中一定要考慮到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人的需求,從而活用日語達到期望值。

  2.外來語具備的優雅性使其更廣泛地被使用。

  日本人避諱不潔,失禮直接的語言,如用傳統詞語來表達就顯得赤裸裸,他們似乎覺得相比傳統的和語,生硬的漢語,外來語相對柔和、含糊、優雅。如將“便所”用トイレ來表示等。諸如此類表現出曖昧性的外來語,不那麼直接的外來語更易使人接受,從而在語言上達到一個和諧,對文化共生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又反過來在文化共生的背景下被更廣泛地使用。

  3.外來語的包容性促進了對異文化的理解。

  外來語的包容性體現在外來語造詞時既可以直接將外語音譯成日語,又可以根據想象活用詞彙。透過言語教育接觸不同國家的文化,在認知理解的基礎上使得對外交流的空間更為廣闊,而視野一旦打破原有思維的定式後,往往會引發對自己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引領我們去探索我們所未知的領域,而外來語就充當著那把未知之門的鑰匙,在對不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發揮著它傳遞的作用。

  四、外來語的接受與發展空間。

  1.日本人的語言意識與外來語接受的聯絡。

  首先日本民眾認為與使用語言相比心的相通更為重要,所以使用外來語能夠促進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因此減少了日本民眾對外來語接受的阻力;其次在世界的眾多語言中,日本對歐美圈兒的語言尤其是英語具有很高的評價,而外來語中有很多則是將歐美圈兒的語言用片假名音譯過來表示,這則進一步減少了外來語被接受的阻力;再有日語對外國人來講是相對難學的一種語言,外來語則能起到一部分緩衝的作用,讓非日語母語者找到一種親切感。再加上日本善於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文化,明治維新後又掀起了向西歐國家學習的熱潮。這樣一來作為相對外來物的外來語能夠漸漸被接受,從而成為文化共生下日本自身立足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外來語的大量出現衝擊著日本民眾的語言意識。

  當今日本的百貨商店似乎已經成為外來語的世界,如果想買留聲機,不小心用了“蓄音機”的話十有八九會得到這裡沒有的答覆。當手指著眼前的物品說這不就是的時候,對方會用外來語強調說這是“レコードプレーヤー”.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其實日本人崇尚西洋,爭相使用外來語也不難理解,然而要領會更多的商場外來語含義必須要有一定水平的外語知識,一般顧客很難做到,這樣其內心難免產生劣等感。這種微妙的感覺讓人內心覺得對方比自己強,從而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其誘惑進而全力以赴追求使用外來語。

  3.外來語的發展空間。

  外來語的發展空間大致可以從外來語的兩種分類分析。第一種分法大致可分為四類:分別是(1)同一種物品根據場合用外來語代替原有的表達方式,比如葡萄酒和ワイン。(2)表示日本原本沒有的新事物或新概念,比如バター。(3)印象想象的活用,比如職業婦人(キャリアウーマン)。(4)作為專門用語、術語被引進的外來語,比如インフルーション。

  第二種分法大致可分為三類:(1)顯性外來語 .所謂顯性外來語是指仍停留在外語的層次,沒有完全日化的外來語,主要是指那些專業詞語和那些用羅馬字書寫的詞語。(2)隱性外來語。所謂隱性外來語是指日語使用者在使用時並沒有意識到它們是外來語,它們主要用漢字表示,不易被識破。比如倶楽部(club)、冗句 (joke)等。(3)日製外來語。日製外來語則是日語獨創的表達方式。比如 スピードダウン(slow down)、OL(female of faceworker)、CM(commercial message)等。

  這兩種分類方式既有保持原來面貌的外來語,又有根據聯想想象創造的新的外來語。充分體現了外來語的自我發展性、獨創性及包容性。現代日本社會中外來語使用極其廣泛,尤其是年輕人,他們覺得有些原有的詞彙用外來語表示出來顯得非常潮流,再加上外來語造詞上的便利性、包容性為外來語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而外來語的廣闊發展空間也給文化共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條件。

  五、結語。

  全球化的世界如同被連在一起的根莖,不論是全球化的資訊共享這種溫和的方式,甚至是金融危機這種極端的方式都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緊密相聯的程度。在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下,多文化共生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互相碰撞交流摩擦,外來語也蓬勃發展。日本民眾也在隨著外來語的發展中轉變原有的意識,日常生活中漸漸大量使用外來語,這在教育界必將掀起一股浪潮,更加重視外語教育,不斷增強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異文化交流程序中,外來語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向著新形勢的語言文化不斷髮展。語言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外來語是不可抑制的時代的歷史的潮流,按照日語的使用規律,根據說話的物件、場合適度使用外來語,其在未來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更加不可估量。

  參考文獻:

  [1] 靑 木 保 . 異 文 化 理 解 [M]. 東 京 : 巖 波 書店,2003:12-40.

  [2]柴田昇,溝上由紀。教養教育をめる諸概念に関る試論―実務教育?キャリア教育?異文化 理 解 ―[J]. 愛 知 江 南 短 期 大 學 紀要,2009,(38):21-30.

  [3]李佳桐。社會變遷中的日語外來語與語言政策[J].外語教育教學,2012,(4):25-28.

  [4]靑 木保 .多文化世界 [M]. 北京 :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88-100[5]項梅。從社會文化視角探究日語外來語的將來[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8):92-93.

  [6]馮昭奎,林昶。當代日本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9-44.

  [7]堀切友紀子。外來語に関る研究動向[J].お茶の 水 女 子 大 學 日 本 言 語 文 化 學 研 究會,2013,(9):115-119.

  [8]加藤週一,木下順二,丸山真男,武田清子。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M].巖波書店,2004:17-3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