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路文化建設的思考論文

高校網路文化建設的思考論文

  摘要:高校網路文化是高校文化向網際網路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在資訊社會背景下,它已成為高校德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對提升高校整體文化內涵和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於傳播學的視角,分析和探討了高校網路文化建設,從多個方面提出了高校網路文化的建構路徑。

  關鍵詞:傳播學視域;高校網路文化建設

  在媒介時代,資訊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交流資訊的重要平臺。透過各種新媒介,他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進行網路上的共享和交流,網際網路儼然已成為他們提升自我能力和增加知識儲備的“第二課堂”。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網際網路的使用,使高校網路文化的建設和完善成為目前亟待落實的任務。

  一、高校網路文化的內涵

  所謂“網路文化”,是指以網路技術為支撐的基於資訊傳遞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動及其內涵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活動形式的綜合體。[1]高校網路文化是以高校環境範疇為前提,以師生生活為物件,以課外活動為主體進行的網路制度和網路精神活動。從本質上講它是高校文化在網際網路上的延伸,一方面與今天網路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網際網路新技術作為一種生產力,其快速發展推動了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在此基礎上便營造和衍生出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網路文化;另一方面,高校網路文化又與其他社會階層相區別,它在範疇上主要針對高校環境,在技術上依賴網際網路絡,在屬性上強調文化層次。而從特點上看,它表現出更加多元和互動的特徵。高校網路文化建設是高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網際網路已經成為高校校園內學生交流溝通的主要平臺和手段,營造一個良好的網路氛圍和文化環境對高校整個的文化建設和學生德育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

  二、高校網路文化建設的背景

  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突出,使得高校網路文化建設十分必要,所以我們對高校網路文化的研究可以較快較好地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和進行,也是促進高校德育工作適應現代化、資訊化的必然要求。高校網路文化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路資訊源的良莠不齊

  網路是一個龐雜的虛擬環境,當今網路環境最大的問題就是資訊的碎片化和爆炸化。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大量的負面資訊湧入校園,使世界觀、價值觀和是非觀還不夠成熟的當代大學生極易陷入負面的資訊中而不能自拔,這也是網際網路文化最突出和最主要的負面問題。

  (二)網路媒介的不完善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對大學生而言,他們進行網路行為的主要載體除了計算機之外,還有一種新的工具——智慧手機。藉助這種新型的媒介形式,大學生們能隨時隨地地搜尋和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網路行為也變得更加隨意。儘管如此,在許多地方,許多高校,還是有極少部分同學不可能借助手機和電腦來完成網路行為。除了因為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也跟一些高校網路覆蓋情況較差,學校網際網路接入情況不理想有關,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學生想完成網路行為就變得尤為困難了。

  (三)高校網路資訊傳播主體的“非專業性”

  目前,在國內的高校範圍內,專業的資訊傳播系統並不常見,許多大學仍然缺乏具有傳播學和新聞學背景的“傳播”主體。這種現象導致作為權威的高校體系在網路資訊的傳播過程中存在“非專業”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網路資訊傳播都是透過學校官方主頁來完成的,所以在網站設定和排版上,考慮的多是來自社會上的閱讀者和學校本身的教職員工,而學生作為高校最重要的群體,卻往往被忽略了,即使有少量的網頁在設定上對學生這一主要群體有所涉及,但是其傳播內容往往由於“嚴肅性”和“距離感”而被學生主動地放棄瀏覽閱讀。這種明顯的“一邊倒”傳播模式實際上代表的只是作為“官方”的學校職能部門和教學機構,很少聽到學生群體的聲音,這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對學生表達權和發言權的忽略,也是傳播主體“非專業性”的具體表現。

  (四)傳播資訊反饋環節的缺失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推進和發展,作為傳播資訊接收者的受眾已不再單純處於傳統意義上“你播我聽,你寫我看”的被動地位,他們更多的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成為傳播資訊過程中重要的反饋者。而且在目前高校網路文化的建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資訊反饋,強調更多的是資訊的產生和傳輸的環節。而實際上,一個健康、和諧、規範的高校網路狀態應該是包含資訊反饋這一環節的,尤其是一些高校的官方主頁在板塊設定上,可以更加公開透明地接受不同的,尤其是學生群體的聲音,這一方面可以推進本校的.網路文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學生自主參與高校資訊傳播的熱情,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主人翁精神。

  三、高校網路文化建設的傳播學對策

  從傳播學角度來探索高校網路文化建設對策,可以更加貼切、更加具體地把握高校網路文化發展中的不足和缺陷。因為傳遞高校網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傳播行為,因而它是符合傳播學的規律和特點的,所以討論時,我們可以結合傳播學知識對其逐一進行分析和解讀。

  (一)最佳化高校網路文化傳播主體隊伍

  第一,良好的“議程設定”。1972年,美國著名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正式提出了“議程設定”這一理論假說。他們認為,“大眾媒介雖然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的具體看法,但是卻可以安排人們接觸該事件的頻率和對它的關注度。”高校網路文化的特點主要在於它的屬性,作為“知識文化”和“先進性”代表的高校在議程設定上顯得尤為關鍵。網際網路中的海量資訊和寬泛話題容易轉移和分散本身就缺乏判斷力的在校大學生的注意力,在資訊閱覽室漫無目的,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傳播主體來進行媒介話題的分析和篩選,以完成媒介資訊的分流和彙總,即進行議程設定,而這種設定應該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注和重視。傳播主體在進行資訊的宣傳和傳播時應該針對高校學生的特點,設定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同時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議題,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加入高校網路文化的建設中來。第二,當好“把關人”。網路資訊的爆炸化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角色並未消失。相反,龐雜混亂的網際網路內容對“把關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校網路文化的建構過程中,作為傳播主體的高校對資訊的選擇和傳播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資訊接收。網路環境中存在大量的“腥、星、性”的內容,把關不嚴便會影響學生的思想。所以,高校傳播主體務必要在這個過程中把好關。當然,把關人的作用也不完全限制在對內容的“控制”上,把關人還要積極引導資訊接收即大學生去尋找合適的話題,並針對這些學生的特點提出專業性的意見,這樣才能在打造高效網路環境中當好特定的“輿論領袖”。

  (二)高校網路文化傳播客體的媒介培養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接觸網路的各種新媒介不斷出現,他們使用這些媒介的頻率和時間也在不斷增加,雖然我們強調傳播主體要在資訊抵達接收者之前進行篩選和選擇,但是另一方面,學生本身的媒介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也是抵制負面資訊的一個重要方式,從這一點上說,我們認為,作為網際網路革命產物的網路文化,已經成為主宰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流文化,對這種文化中負面成分最好的對待方式,不是遏制和阻斷網路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使用和傳播,而是主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提高他們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媒介觀

  傳播學巨匠麥克盧漢說,媒介本身就是一種資訊,它是人體各種器官功能的延伸。今天,在網路普及之後,各種多功能媒介的廣泛使用,一方面讓大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和方便;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對這些電子媒介,尤其是手機的依賴更加嚴重。所以,在面對各種媒介的時候,大學生作為主體的獨立意識應該得到肯定和保護。此時,樹立正確科學的媒介觀念也就顯得尤其必要了,這正如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所言,“如果某種媒介的使用已經讓人們瞭解到了該媒介的危險性,那麼這種媒介的使用才不會過於危險。”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媒介觀,引導他們適時適量地使用媒介,是樹立正確媒介觀的必要舉措。

  四、結語

  網路文化是人類現代科技與文明發展的結果,它既是傳統文化在網際網路上的延伸,同時又是先進的傳播技術作用於現代社會的必然產物。網路文化的快速發展及其對高校環境的滲透,直接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觀念和行為方式,從傳播學視域下來解讀高校網路文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高校網路文化的本質意義以及更好地理解高校學生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萬峰.網路文化的內涵和特徵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0(4):2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