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校教育教學改革思考論文

中職校教育教學改革思考論文

  隨著中專招生制度的改革,中專生源的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招收的中專生多為初中畢業生、中考落榜生或初中分流生等。這種生源素質的巨大變化,對中職教育提出了新的教改課題,中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方法也都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分析中職校目前的生源狀況和教學現狀,筆者就如何深化中職校教育改革,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與全體教師共同探討。

  一、改革教育體制,推行彈性學制教育

  彈性學制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改革。彈性學制也叫學分制,它是以學分為學習量的計算單位,考試合格就可以取得學分,修滿規定的各類學分和總分就可以畢業,像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就是典型的學分制教學模式。彈性學制教育改變了傳統職業教育中統一培養規格、統一教學計劃、統一集中管理的現狀。它能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特點、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自主地選課學習、安排學習程序,給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許多學習上的優惠措施與便利。例如,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我們可以讓他們多學些技能操作而適當降低理論課程要求;有的學生中專畢業後有繼續升學的打算,學校便提供相應條件,幫助學生充實文化基礎課教育;有的學生因參加工作要暫停學業或需要半工半讀,學校允許他們分階段完成學業。推行彈性學制教育,學校可以取消“留級”制度而改為“留科”制度,考核未合格的課程,允許學生帶科升級,給予重修的機會,這對部分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能起到較好作用,學生不會因一兩門課程不及格而放棄學業,它促進學生量力而學,堅持修滿學分,取得畢業證書。對於在校學習期間修滿學分確有困難的學生,肄業離校後允許透過參加學校的培訓、社會的自學考試或技能等級考試獲得學分,鼓勵其最終完成學業;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允許他們選修第二專業課程或提前選修後繼課程,修滿規定學分可以縮短學習時間提前畢業。只有實施彈性學制教育,才能真正做到“讓優秀的學生提前畢業,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加修第二專業,讓對其他學科充滿興趣的學生有機會修讀其他課程”,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二、最佳化課程設定,實行模組式教學

  由學年制向彈性學制轉變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要對現有的職教課程設定及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的改革,對現有的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最佳化。因為在傳統教育思想指導下,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過分地強調了學科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市場定位對職業人才的客觀需求。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我們的教材內容特別是專業課的教材內容卻是一成不變或十年一變,經常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對課程進行改革。首先,鼓勵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模組教學的需要自編教材。其次,建立一套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依據的新的課程體系;打破現有的專業框框限制,按“寬基礎、活模組”的課程模式進行專業整合,設定不同的學習模組;教學計劃按專業大類來制訂,同一大類的專業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各專業大類的教學計劃按照“寬基礎、活模組”原則分為文化基礎課、專業課和崗位課程三個學習模組。

  (一)全力改造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模式

  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目的,一是為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素質,二是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能力的形成打基礎,三是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深造打基礎。這三方面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因此,文化基礎課可分為三大模組,即公共教育模組、專業基礎課模組、提升發展模組。對於各專業學生來說,需要有一個文化基礎教育的公共平臺,即公共教育模組;對於不同專業學生來說,文化基礎課的具體內容要求各不相同,這是專業基礎課模組部分;對於一部分學習基礎好、學習優秀的、有升學和進一步發展願望的學生來說,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要求要提高,這是提升發展模組部分。文化基礎課的課程內容應按公共教學需要、專業教學要求和深化提高需要設定為三個不同模組,學校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需求和發展趨勢,選擇具有個性化的課程組合。如物理課,一般專業的學生可按照公共模組教學要求進行學習;而電子電器、機電維修專業的學生要選擇專業基礎課模組學習;高職班或學習優秀的學生要選擇提升發展模組或專業基礎課模組與提升發展模組組合的學習。這樣,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需求和發展趨勢,重新構建學生的文化基礎,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

  (二)進一步細分專業課模組

  專業課模組可根據各專業的技能強項及實用性專案再分若干小模組。在這一模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是:第一,淡化理論教學,重點突出實踐性教學。第二,根據市場定位、社會需要,更加合理地設定模組。要不斷地增補新的模組教學,同時還要不斷地更新舊的模組教學內容。第三,中職學校可以效仿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模式,開展中職學校精品模組教學的評選活動,以此加強和促進實踐性教學。同時透過開展精品模組教學評選活動,樹立各學校的品牌專業形象。

  (三)在就業範圍較廣的專業中設定專門化方向課程模組

  每個專門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從事一定專業崗位工作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專業課的延伸,如各種職業技能上崗證的培訓與考試等。它是為學生將來就業崗位的需要而開設的專門化方向課程,是為了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在選擇了專業之後,同時又具備了精通一門專業化崗位的職業能力,這對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三、改革考試製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考試是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它主要是用來了解、檢查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自我檢驗。科學合理的考試能對教學起到反饋、調節、評價和促進的作用。而現有的考試製度多數仍採用以筆試考、閉卷考為主,考核方式簡單,缺乏對學生認知程度的綜合性評價,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現行的考試與評價制度進行改革。

  (一)轉變觀念,對考試成績的“正態”分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我們常用“兩頭小、中間大”的所謂成績正態分佈來表明我們的教學效果是正常的———這其實是很不正常的一種認識。正如前所述,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檢查學生了解、掌握知識的情況,我們為什麼不希望看到我們的學生透過學習、透過考試驗收後有90%以上的同學能得到滿意的高分數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哪些知識該記住,哪些知識一定要記住,而且教師要透過考試的方式來檢驗你們是否記住了。因為它的前提是教師要對這份考卷認真負責,考卷裡的知識對學生來講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對他們將來的學習或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不要在乎考卷的難與易、考試內容的多與少。我們應該為全班有90%以上的學生獲得90分以上的高分而感到欣慰,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收穫的教學效果。我們甚至可以設定重考制度,在學生自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透過重考,獲得滿意的高分數,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考即每次考試後,學生對自己的考試成績不滿意(包括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可以申請重考;重考成績仍不滿意,允許再次申請重考,直到學生對考試成績滿意為止。這樣做雖然會加重教師負擔,但能夠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提高教育質量。

  (二)改變考試方式,採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試辦法

  目前考試方式基本上是單一的閉卷考試,這顯然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也不利於中職學校學生的培養。我們應改變這種現狀,採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試方式,如理論考試與實踐技能考試相結合、閉卷考與開卷考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等;要強化平時測試,凸顯考試評價對教育的反饋功能,徹底摒棄以一張試卷來決定學生一學期學業成績的片面做法;要拓寬考試渠道,把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的各種社會培訓和考核、獲取的各種證書等,能與考試科目相關或相近的,可透過申請獲得該科目的免考資格。總而言之,積極探索、努力構建一種科學合理的學生考試綜合評價體系,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之所在。

  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建設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的教師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關鍵,也是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所以學校要鼓勵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積極參加相關職業資格培訓、專業技能等級考試和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定等,獲取相關職業資格技能證書;同時學校要加強校企合作,注重專業課教師的企業實踐經歷,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行業實踐及行業技術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或直接參與技術革新,在實踐中鍛鍊提高專業實踐能力,這也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透過企業實踐,逐步擴大專業教師在行業中的影響,培養一批在區域或產業圈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名牌專業教師,以提升學校辦學實力、提升教學質量。總之,教學是學校的重點,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如果沒有深層意義上的教學質量就沒有學校的科學發展。教學改革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但教改的宗旨只有一條:為了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我們應該為此而不懈地努力奮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