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疏導方法論文

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疏導方法論文

  [摘要]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單親家庭的學生由於缺失關愛和管理教育,往往會表現出強迫、焦慮、狂躁、恐懼、自卑、自責、自閉、抑鬱、偏執、敏感、妒忌等心理問題。要了解單親家庭學生的型別,分析其心理問題,採取移情訓練法、情緒調控法、夥伴影響法、活動導引法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用真愛打動他們,幫助他們建構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單親家庭學生;心理疏導;方法分析

  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也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教二十多年來,筆者所帶的班級中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學生,在與這些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筆者不斷研究其心理,積極探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的方法。

  一、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型別

  單親家庭的學生由於缺失關愛和管理教育,往往會表現出強迫、焦慮、狂躁、恐懼、自卑、自責、自閉抑鬱、偏執、敏感、妒忌等心理問題。他們的心理問題可分為以下型別:

  1.自卑型:當父母離異時,孩子會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有遺棄感;在人前不敢提父母;不敢正視別人,做事沒有信心。

  2.自閉抑鬱型:原本健全幸福的家庭突然發生變故,親歷親人的去世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過度痛苦導致他們不愛說話,久而久之變得自閉抑鬱。這樣的孩子在父母一方去世的家庭中較多。

  3.暴躁型:父母離異之後,有些父母覺得虧欠孩子,於是平日裡溺愛孩子、放縱孩子,導致孩子愛發脾氣,喜歡用摔東西發洩心中的不滿,有時甚至像一隻暴躁的小刺蝟扎傷關愛他們的人。

  4.表現型:這類孩子特別愛表現自己,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想得到大家的'關注,周圍的人對其稍有忽視就會鬧情緒。這種心理狀態會導致他們出現兩種極端化行為:一是正面效應,積極參加活動,希望得到認可與表揚,從而得到父母及他人的關注與認同。二是反面衝突,透過一些消極行為博得關注,以獲得存在感,滿足內心的情感需要。

  5.放縱型:這類孩子認為自己是被家長拋棄的,索性就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表現為打仗、鬥毆、吸菸、與社會小混混攪在一起、花錢揮霍、說謊成性等,他們用嘈雜的生活氛圍掩蓋內心的精神層次缺失。

  二、針對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疏導對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心靈可以分為三個自我意識的層次: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一些本能的衝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常常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裡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也無法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也就是無意識。一些單親家庭學生的種種反應都屬於潛意識行為。對他們來說,有意識層面和無意識層面之間有可能發生交換,這就需要教師將其行為引導到意識行為上來。在平時的工作中,教師應多關注這一學生群體,細心觀察,及時給與關心和愛護。可以為班級單親家庭的學生建立成長檔案,隨時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1.移情換位法:開展移情訓練,增強學生的道德敏感性。移情訓練可從情緒追憶、情感換位、作品深化和作品評析、想象情境等方面入手,引導單親家庭的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班裡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很逆反,處處與教師對立,經常不寫作業,上課亂說話,嚴重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一次班會上演小品,我讓他扮演故事情境中教師這一角色:一些非常聰明又極盡調皮的學生,平時百般刁難教師,教師透過各種方式對其進行教育引導。這樣角色一換,他便感受到了教師的良苦用心,從此以後再也不惹教師生氣了。移情換位法還可以遷移到生活中,如與父母換位、與弱者換位,或者假設自己是文學作品中的某人,想象一下會有怎樣的感受等等。這樣反覆訓練,學生親近社會的行為會顯著增加,侵犯性行為會顯著減少。

  2.情緒調控法:情緒心理學家認為,情緒作為腦內的一個檢測系統,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作用表現為積極情緒的協調作用和消極情緒的破壞、瓦解作用。人處在消極情緒狀態時,容易失望、悲觀,放棄自己的願望,或者產生攻擊性行為。情緒除自身調節外還有人際調節,單親家庭的學生出現種種心理問題往往是因為情緒自我調節的能力較弱,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其進行人際調節,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第一,教師在講道理時要運用具體的例項,以生動且帶有情緒色彩的言語進行表述,使學生在領會道德要求的同時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第二,人的情緒是透過對刺激因素、認知因素和生理因素三方面資訊的整合而產生的,在道德教育中提供有關的背景資訊,對道德情境、人物、事件等作出解釋和評價,可以強化學生的道德情緒體驗。第三,重視教師的情緒感化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源泉。教師在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批評的同時,也要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在學習上給予學生切實的幫助,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微小進步要表現出由衷的喜悅。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後,就會產生溫暖、感激、信任等積極的情感體驗。

  3.夥伴影響法:暴躁型、放縱型的單親家庭孩子會有一些夥伴,但這些夥伴往往會帶給他們一些消極影響。教師要使他們脫離原有的交往圈,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為其安排一些能起到正面引導作用的夥伴,讓他們之間多溝通、多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教師要時時提醒夥伴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不要受其不良影響。對於不善言語、不善與人交往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教師應為其安排一些有共同志趣的夥伴,他們能夠有共同語言,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溝通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共鳴,進而引發樂觀向上的情緒反應。

  4.活動導引法:對於自卑型的單親家庭學生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活動,發揮各自的特長,樹立自信心。班裡有一個孩子,父母離異後他做事小心翼翼又自卑膽怯,不敢與同學交往。我透過他的小學同學瞭解到他唱歌非常好聽,就想從這方面開啟他的心門。於是,在一節音樂課後,我故意說:“這節課有幾個學生沒有好好唱,我要他們單獨唱這首歌。”我叫了兩名同學後,叫起這個孩子,他開始不唱,我向他投以鼓勵的眼神,他頓了頓唱了起來,字正腔圓,聲音洪亮。我使勁地為他鼓掌,連聲說:“唱得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愁這文藝委員一職沒人能勝任呢,原來人才在這裡呀!就你了!”同學們都鼓起掌來。這時我看到這孩子眼中閃著淚花。從那以後,我就讓他課前領歌,還推薦他參加校園歌手大獎賽,他也不負眾望,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為班級增了光,同學們都很佩服他。從此以後,他信心大增,說話聲音大了,與同學交往也很自然了。

  其實,不管哪一種方法,都需要教師由衷地關懷學生,用真愛打動學生。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方面的財富,而是精神方面的關懷。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不要讓學生覺得教師給予的愛是一種施捨。可以透過作文評語、寫紙條等形式與學生交流,平時記住他們的生日,及時送去祝福,還可以透過拍拍肩膀、摸摸腦袋等細微的動作表達關愛。關愛既要發自內心,又要親切自然。只有真正走進學生心裡,學生才願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還要積極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鼓勵單親家庭學生參加班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對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活動中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增進他們與其他同學的友誼。對組織能力較差的單親家庭學生,也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同學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條件成熟的學校還可以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成立課題組,開展單親家庭學生教育問題的專題研討,由專人負責,職責到位。

  總之,強化對單親家庭小學生的心理疏導與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學校與教師應不斷拓寬渠道,形成合力,用愛的行動向學生傳遞溫情,用愛的激勵讓學生重拾自信,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