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童年時期心理陰影的真實性與可信度檢驗論文

淺論童年時期心理陰影的真實性與可信度檢驗論文

  1對心理陰影的認識

  兒童在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創傷事件較早開始於弗洛伊德,他提出了神經症包括痣症在內的性心理壓抑的病理心理學說。他認為,壓抑的慾望或者心理陰影之後會表現出一些像神經症這樣的精神障礙,這些壓抑經常是潛意識的。被病人壓抑的慾望或心理陰影並沒有因壓抑而消逝,而是透過其它方式表現出來。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很多病人回憶起童年生活經歷的時候,以前被壓抑的不愉快記憶得到喚醒,病人會回想起他所經歷過的各種心理、生理受到創傷的事件,當這些創傷事件被回憶起來的時候,病人會出現淚喪、不安甚至驚恐、失控的情緒弗洛伊德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有關記憶的“轉換機制”,即某種記憶表面上雖然沒有多少情緒上的意義,但是在實際上卻被替換了一個與之具有聯想關係的更令人苦惱的記憶,而這種記憶部分地被轉換機制所決定著。他指出,雖然早年產生的各種印象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難以忘卻的烙印,但是我們卻不能在清醒的記憶中直接進入它們。因此,他提出了“心理陰影”理論,認為人經歷的創傷事件,特別是在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而這些創傷,因為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大多被壓抑到潛意識區域,雖然我們以為這些事件是不曾發生的,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被一些人、物或者情景觸動,它會被人們回憶起來,讓人淚喪,甚至情緒失控、行為失控,甚至導致心理問題。

  2不真實的童年時期心理陰影型別分析

  國外心理學研究者的實驗表明,研究者讓被試回憶童年的事件,一些相關聯的但並沒有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回憶時也會被同時勾起。研究表明,大多數人(約80%左右)回憶起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但也有大約20%-30%的人會報告回憶起不存在的事,有時候甚至超過60%的人會發生這樣的虛假回憶。

  病人之所以會在回憶中產生不真實的童年時期創傷事件,主要分為以下三類情況:

  2.1純粹的謊言

  純粹的謊言,源於病人可能意識到自己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或疾病,但是自身找不到根源,更缺乏自我調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為了迴避客觀事實甚至為自我的無力進行開脫,而憑空捏造出虛假的童年時期創傷事件,將自己現在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歸咎於這些不存在的事件,尋找藉口,拿童年時期心理陰影作為“擋箭牌”。這類病人可能會有撒謊的習慣,並且希望推卸自己的責任,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

  2.2心理真實,但客觀卻不真實

  心理真實是指內心對於事物的理解,也可以說心理真實是心理內部的東西,雖然不像外界事物一樣看得到摸得著,但是心理內部的東西是現實的,只是無法找到物質存在來印證而已,另一位精神分析學派大師榮格(Jung)認為心理真實是潛意識裡會浮現出非邏輯性的資訊片段,這些片段缺乏邏輯性和物理性,不易被理解。由於心理真實是由個人自身感受形成的,是心理內部的東西,經歷同樣一個事件,不同的經歷者會有各自的心理真實,也就是說,對經歷的同樣一個事件,可能病人感受到了很大的創傷,但是大多數人卻不會覺得這件事帶來了什麼不愉快的感受。病人對童年時期創傷事件的回憶,是從主觀個人角度進行回憶性陳述的,這些陳述主要是基於當時自己的感受,很可能只是心理真實,而非客觀真實。

  2.3存在虛假記憶甚至患上“虛假記憶綜合症”

  所謂虛假記憶(pseudo memory),是大腦記憶的資訊之間自動的組合導致不真實的回憶。每個人的大腦都可能產生虛假的記憶,虛假記憶將事物的真實情況進行了扭曲,而且人們會對自己的這種虛假記憶堅信不疑,甚至會對大腦編造的謊言信以為真。很多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產生過虛假記憶,特別是關於很久之前發生的事情,如童年時期經歷過的一些場景的記憶。所謂虛假記憶綜合症,是指一個人的認同和人際關係以一種創傷經歷的記憶為中心,雖然這種記憶在客觀上是虛假的,但病人對此卻深信不疑。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在接受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時回憶起了其童年所經歷過的創傷事件,但是實際上這種創傷事件在他們的身上從來都未發生過。這種綜合症並不是說病人在心理治療出現了這樣的虛假記憶,而是病人對這種虛假記憶根深蒂固,以至於主導了他的整個人格和生活方式,進而打斷了他原有的各種適應行為,此時他會不懈地避免任何挑戰記憶的證據,這時候,就可以確診患上了“虛假記憶綜合症”。

  3童年時期心理陰影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研究的假設和檢驗

  3.1對於童年時期心理陰影真實性和可信度研究的假設

  目前國內有關童年陰影和測謊的研究成果較少,筆者擬透過實驗性假設檢驗的方式,對童年時期心理陰影真實性和可信度進行研究,提出以下假設:假設1:被認為是由於童年陰影導致心理疾病的病人,在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時,回憶和表述自己遭受的童年陰影事件時,有可能在說謊。假設2:在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時對童年陰影事件說謊的人,主要是出於自我保護或者開脫。

  3.2假設檢驗依據所有測驗需一對一單獨進行

  3.2.1對於假設1的驗證依據

  (1)選擇被試。理想人數是30人。(2)排除干擾變數。如被試是否是習慣性說謊者,語言表達能力和聽力理解能力正常。(3)對被試進行測謊儀檢驗。在測到描述童年陰影時,若發現有明顯說謊跡象,則驗證了假設1。測出對童年陰影事件說謊的被試,剔除習慣性說謊者後,繼續接受後續測驗,對假設2進行驗證。(4)延伸研究:被試在童年陰影事件上說謊的比例有多大?此類現象是否普遍存在?

  3.2.2對於假設2的驗證依據

  (1)選擇被試。測驗1被測出在此事說謊的人。(2)先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設計要反映被試認為的心理陰影形成和後果,以及向外人表達出心理陰影后被試的感受)。對問卷進行梳理。(3)問卷調查後,告知測謊儀試驗結果和目的。觀察被試反應。(4)接受被試提問。解答疑惑,疏導問題。(5)衍生研究:被試最後是否願意承認童年陰影的非真實性?是有目的說謊的還是無目的的?有目的說謊的原因?

  3.3具體研究方案

  3.3.1假設1

  對於假設1,採用單因素兩水平重複測驗。

  (1)被試:選取的30名自述為因童年陰影造成心理問題的'諮詢者。考慮到被試的可選範圍不大,此次試驗可選取在一所高校心理諮詢所和一所醫院心理諮詢科室接受由於童年陰影導致心理疾病諮詢或治療的患者。理想被試人數是30人。採取自願性原則,事前簽署測驗志願書。測驗前不告知測驗目的,對試驗結果絕對保密,將對測驗者進行跟蹤調查測驗後可告知測驗目的,並在合理範圍內解答被試提出的問題。可以有償測驗。

  (2)自變數:水平一一一對主試提出問題的真實回答。水平二一一對主試提出問題的不真實回答(即說謊)。

  (3)因變數:兩種水平時測謊儀的變化。

  (4)試驗任務:對於被試敘述童年陰影時是否存在說謊的跡象。

  (5)試驗材料:對水平一和水平二編寫問卷,問題具體如下:①你的姓名、性別、生日。②你父母的名宇。③你現在從事的職業。④你願意接受這個測驗麼?⑤屋裡會不會太熱?⑥你為什麼要來這裡做心理諮詢?⑦接受諮詢時間多久了?⑧做過幾次諮詢了?⑨你覺得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問題?⑩這種問題對你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⑩你覺得小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影響了你?⑩你確信是小時候發生的這些事情影響了你麼?⑩你覺得如果沒有發生這些,你的心理狀態會比現在更好麼?⑩你對測驗目的好奇麼?⑩你平時愛說謊麼?⑩你願意對別人描述你童年時候發生的這些事情麼?⑩你對別人說出童年發生的這些事情後,自身有什麼感覺?

  (6)為控制順序效應,儘量實現抵消平衡,提出問題時,順序是打亂的;而且要進行重複測驗,每個被試要有間隔地用同樣問題,不同順序詢問兩次。

  (7)記錄試驗結果,建立真實基準線。如果在第15問題裡面測出是習慣性說謊者,作為特殊極端值剔除。

  (8)對試驗資料用相關t檢驗,進行saps、分析。

  (9)對於試驗結果,如果假設成立,則說明心理疾病患者將心理問題歸咎於童年陰影是有可能存在捏造情況的。

  3.3.2假設2

  對於假設2,是建立在假設1之上的衍生測驗,主要利用假設1測出的結果,如果被試對童年陰影說謊,繼續進行假設2的試驗。這主要針對個人不同的情況進行深入瞭解和溝通。

  4研究結論展望

  基於上述研究假設和研究方案設計,我們應該可以得到一個較為科學的結論,對童年時期心理陰影的真實性與可信度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我們儘管可以懷疑,但我們絕不能武斷的認為每個病人對童年創傷經歷的回憶是虛假的,不能武斷地認為這是病人在編造謊言來欺騙心理治療師。為了幫助病人在治療中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在對心理疾病的研究中,應該更加註重辨析病人陳述的童年時期心理陰影的真實性,而不是放任病人將自己的問題歸咎於童年時期創傷經歷。針對病人實際心理問題,對症下藥,激發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幫助其走出心理問題的困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