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與校園文化景觀設計分析論文

環境心理與校園文化景觀設計分析論文

  摘要: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對當代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方式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在人類文明程序中正發揮著明顯的主導作用。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日益被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資訊科技滲透和包圍著,人和環境的關係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此種情況下,以人與環境為核心的校園景觀設計,從內容和方法上必須根據現代人們的環境心理和行為特徵探索新的設計方案。

  關鍵詞:環境心理;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理念

  一、資訊社會的環境心理特徵

  從目前社會發展的情勢上看,資訊社會的環境應包含以下幾個層次:一是擁有高新技術能夠掌握並應用資訊科技的人才,這類人才具有推動社會的發展並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二是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計算機、網路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等的不斷普及,促使著社會社會環境正逐漸向高度資訊化、智慧化、高效化、虛擬化的人造環境發展;三是在資訊化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距離遠近已經不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障礙。網路電話、微信影片、手機等的出現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大大提升了人們之間的溝通次數和效率。四是由於各種環境資訊透過計算機網路以及發達的通訊裝置以更快捷的速度給人們提供著各種刺激,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和共享,個人和社會環境的關係也越來越複雜,個人空間、人際距離以及人的行為方式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從環境心理的角度上看,一個社會時代的環境因素對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每個時代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例如在農業時代,由於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往往表現為比較保守、做事效率低下、比較悠閒散漫的特徵;而在工業時代,人的行為往往表現為生活工作節奏比較快、工作效率比較高,思想比較開放等特徵;而在資訊化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的行為表現出效率更高更快、資訊共享、生活工作節奏更快、思想更加開放等特徵。因而,人們在心理情緒上常常表現出焦慮和恐懼,人們享受生活的樂趣被剝奪了。因此,環境景觀設計就應當把減少人的疲勞和壓力,最大限度地尋回人們的心理“詩意”和“個人空間”加以考慮,為資訊社會的環境設計增添更多的藝術性和文化性景觀。從高等院校的人群來看,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的特點,自我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個體對社會活動的參與的願望以及個體在集體中的存在感與歸屬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空間,透過對各種社會活動的參與,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社會感情和提高集體精神。教師對環境同樣存在需求,主要體現在課間與課後休息時間上的需求;校園內與學生和其他同事的交流需求;以及教師自我進修與培訓的需求。在學校校園裡面可以設定可提供休息和交流的空間,比如在學校樓道設定長椅或者休息交流室等。

  二、資訊社會環境下的校園景觀設計理念

  校園景觀設計主要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校園景觀要具備兩種屬性,第一種屬性是自然屬性,它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形態內具有一定的可感覺因素,是較為獨立的並易於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第二種屬性是社會屬性,這些景物必須擁有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具有觀賞作用以及改善環境和使用的功能,可以透過景觀的內涵,將人們的心理反應,比如透過一定事物促使人聯想起來的意境,能夠使人產生一定的景觀效應。所以在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時候要考慮一些人文因素和特色校園文化。在校園景觀設計的時候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首先是整體性原則。高校在辦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往往會積澱一定的校園文化,要用景觀的作用將這些文化表達出來,保持校園景觀與校園文化內涵的高度統一,使校園環境形成整體的美感。二是特色性原則。就是高校在辦學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成的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放入到景觀設計之中,使校園景觀呈現出有別於其他院校的獨特的氣質。三是樸實性原則。學校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因此在校園景觀的設計上也要體現學校的特色文化,設計一些能體現本校園文化的標誌性景觀。景觀在設計上要富有深刻的內涵這對於師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景觀設計不應過分追求華麗,而應以素雅為美,體現出樸實、恬靜、超然物外的文化氛圍。四是藝術性原則。根據校園內的自然環境,如各種建築群體、專業特色主題文化以及辦學宗旨等,站在藝術審美的高度,綜合運用各種藝術語言、警句、雕塑、山、石、水、草、樹、木等,創作出更有內涵、更有深度的景觀形象,充分體現校園人文文化。從課堂教學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後園林景觀設計的實踐中使我認識到,校園景觀設計除了應堅持上述四個基本原則之外,還應遵循以下五個思維模式。“生態化設計思維”模式一直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熱點。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儘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化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的多樣性,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剝奪,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存在。在以“生態化設計思維”模式進行景觀設計時,第一是要把當地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給予的啟示融入到設計之中;第二是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儘量避免對自然條件的影響;第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第四是儘量保護不可再生的資源;第五是大量應用綠色科技、綠色能源等技術,保護生態環境。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性的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種景觀元素進行的設計,是一種多目標的設計,為人類的需要,也為動植物的需要,為生存的需要,也為審美的需要,設計的最終目標是環境整體最佳化。“人性化設計思維”模式就是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不僅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遷就人們的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讓人和景觀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與融合,以展示對人的物理層次的關懷。其次是在設計細節方面,要使景觀體現對人的心理層次的關懷,要讓人無法說明為什麼會對此景情有獨鍾。要讓人觸景生情,還要使“情”升為“意”,使“景”升為“境”,即“境界”,達到情景交融,成為感情上的昇華和結晶,以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運用新材料新技術設計思維”模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為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技術支撐,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應考慮把各種新型材料、新型工藝等高科技產品放入到景觀的設計之中,以滿足人們追求時尚追求科學的心理需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潤物無聲。要重視校園文化景觀的育人作用,將院系學科文化建設和校園景觀建設相結合,將建築與環境相結合,將校園空間與城市景觀相結合,創造出濃郁的人文環境,建設獨具特色的空間感受和文化氛圍。透過景觀體現深遂的文化內涵,提高人文校園景觀的文化品位。“以環境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就是要求從長遠的觀念出發,用可持續發展的思維來進行景觀設計。充分考慮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充分利用環保綠色材料、節能新工藝,減少汙染排放,把握好空間利用的效率和彈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空間的浪費,使有限的空間充分發揮其功能,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增加空間利用的彈性,使空間的功能具有可變性。在設計的過程中,無論採用何種設計風格,都應堅持和遵循上述四個基本原則及五個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我們的設計才會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的設計才能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

  參考文獻:

  [1]《景觀設計案例實訓》,李田、楊寧、苗蘋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9

  [2]《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行為心理學應用研究》李理著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