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糧食生產安全的原因以及建議措施論文

影響糧食生產安全的原因以及建議措施論文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質量安全越來越關注,而由於勞動力綜合素質的下降,化肥、農藥不合理的施用,加之汙水、垃圾等其他因素的浸染,糧食安全已成為社會關鍵的重點問題。筆者圍繞現階段影響糧食安全生產因素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糧食;安全;原因;建議

  宿城區現有耕地4×104hm2,人均耕地不足0.05hm2,分佈於11個鄉鎮及項裡、河濱2個街道。糧食種植一直以稻(玉)—麥輪作一年兩熟耕種制度為主。近年來,年種植小麥2.67×104hm2、水稻1.67×104hm2、玉米0.8×104hm2,常年糧食總產量37×104t。隨著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提高,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普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糧食單產一直穩中有升,目前,人們的溫飽已不成問題。但隨著生活水平質量的提升,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對糧食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糧食安全已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1影響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1.1廢棄物亂堆亂放造成環境、土壤、河流、氣候等汙染

  工廠汙水排放及城鄉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工業殘渣等隨意堆放溝渠路邊,造成灌溉水汙染,以致汙染土壤,使土壤有機質下降,供給能力降低,同時影響農作物品質。

  1.2農膜、農藥廢棄物長期積累造成土壤、環境汙染

  一家一戶的'農事操作過程中,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往往隨意堆放在田間地頭、溝渠、路邊,鮮少集中堆放處理,這樣不僅會直接造成土壤、河水、環境汙染,且極可能對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或間接危害。

  1.3不合理使用農藥造成糧食農殘成分超標

  由於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務農勞動力綜合素質整體下降,農作物病蟲防治中往往適期把握不準、藥劑選擇盲目、施藥方法不當,且大多隻求防效,往往加大藥量,不管不顧安全間隔期的問題,從而導致一些糧食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農產品品質。

  1.4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嚴重影響品質

  近年來,因品種抗性差、氣候條件有利於病蟲發生、秸稈還田田間病菌蟲源基數大、輕簡栽培管理粗放等多種因素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越來越重,且突發性、暴發性病蟲害常年發生,防治難度大,不僅對產量造成影響,而且影響品質。如小麥赤黴病、稻曲病等近年來發生頻次增多、面積較大,不僅產量降低,且大多病粒中致人、畜嘔吐毒素超標。

  1.5收儲條件差進一步影響品質

  近年來,隨著耕地流轉的加快,規模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因曬場缺失、烘乾裝置偏少,糧食不能及時乾燥入庫,含水量偏高,堆放過程中導致病粒進一步加重或傳染其他健粒,進一步影響糧食安全。

  2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的措施

  2.1加強汙染源治理

  強化汙染源治理;加強灌溉水流排查,避免汙染水流入農用灌溉渠;強化對造成水、土、氣等汙染的垃圾、廢棄物品的集中整治,淨化環境,創造有利於糧食安全生長的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

  2.2推廣優良品種

  好種出好苗。圍繞省、市農委“四主推”,透過多點試驗、示範種植,篩選出更加適宜當地種植的豐產性好、品質優、抗病蟲能力強、長相長勢佳的優良品種,透過示範展示、組織觀摩、科技培訓,提升良種覆蓋率。

  2.3科學施用化肥、農藥

  加強土壤檢測,根據作物需肥情況,大力推廣配方肥,實施配方施肥、施配方肥,並根據不同作物不同階段的需肥規律,適期施用適宜劑量的配方肥,避免“一炮轟”。提倡家庭農場、規模種植戶、農業合作社、社會能人等透過脫管、半脫管等服務形式,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充分發揮他們基礎裝置好、新技術需求積極性高、組織能力強等優勢,開展選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選用適宜藥械、適期組織開展防治服務,提高病蟲防效,避免間隔期內施藥而造成農殘超標,同時可加強農用物資廢棄物回收處理。

  2.4健身栽培,提高農作物抗病蟲能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

  提高秸稈還田質量,加大有機肥的投入使用,改良土壤,提高有機質含量。根據不同品種的生長特性、栽培條件、氣候狀況、土壤地力等情況,大力推廣高產健身栽培技術:水稻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機插高產栽培技術、肥床旱育壯秧高產栽培技術、麥秸機械還田輕簡稻作技術等;小麥推廣機械外交活動勻(條)播高產栽培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秸稈還田小麥全苗壯苗技術、稻田套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晚播小麥獨稈栽培技術等;玉米推廣免耕機播增密高產栽培技術、食玉米高效安全栽培技術等。透過健身栽培,從而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減少施藥次數和施藥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