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探討論文

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探討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在進步,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現出高素質的趨勢,因此教育必須要有改革和創新。關鍵就是要破舊立新,實行素質教育。這就需要在教育資源上進行改革,特別是教學方面對教材的定位。作為一線教師應該適應新課改形勢,推動歷史教學改革。

  關鍵詞:素質教育;新課改;歷史教學

  多年來,我國培養人才的方式一直是應試教育,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科技發展,國家競爭增強,高科技人才需求增加,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漸漸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教育要改革,要創新,要有突破和發展。而最需要改革的就是應試教育的模式,轉而將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知識能力、個性特長、身心健康等的培養融為一體,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在於課程改革,其中最大的變化來自於教材,它不再沿用原有的通史體例,而變為模組專題式的體例。從教材內容來看,新教材注重了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發展沿革確定一條比較明晰的線索,有較詳細的敘述和較深刻的探討,種種教材體例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是改革的目的所在;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這種體例的缺陷,即整體性和全面性被弱化,常見的情形是將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分割成若干部分,在分成的若干專題中講述某一知識點的幾個角度;這樣勢必使歷史教學的兩個基本特點———全面性和時序性得到弱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應該過分強調教材本身的弱點,而應該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揚長避短,合理利用,使新教材有助於我們教學,把教學真正搞活。事實上,新課改給我們提供了更大的思維空間,有助於發揮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義。那麼,我們在這種體例之下,如何才能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高效進行呢?

  首先,應該從國家教育改革的層面去理解歷史教學改革,明確以下幾種認識:1.國家教育制度的改革為素質教育的實現明確了大政方針,也為中小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初中歷史教學必須明白繼而遵循這樣一種思路,不然很可能會犯方向性錯誤,以至於走偏。2.考試製度是檢驗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考什麼,怎麼考,都會直接影響到具體的學科教學。初中歷史教學必須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揮下進行,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3.素質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的前提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必然伴隨著教材改革。教材的編制原則和形式也必然會對我們的教學方式產生諸多方面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新課改為初中歷史教學方式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4.素質教育的落實在於教師,以上三個方面的貫徹實施,離不開教育者的領會和執行。

  其次,就教師的主導性而言,教師應該用語言去感染學生,說白了就是要把歷史講“活”。新課改的推行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基於學生主體地位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充分體現,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美國資深教育家梅里爾哈明在《教學的革命》中說:“不管學生看上去是多麼的無可救藥,也一定要相信他們能夠或馬上就會取得顯著進步。千萬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我們誰也無法肯定他會在何時取得顯著進步。人的潛力比我們絕大多數人所瞭解的要大得多,也可能超過他們自己所瞭解的。要相信潛力在任何一刻都會爆發。”他的這段話強調的正是學生的無限可塑性,當創造機會使其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的時候,每一個學生都可能創造奇蹟。

  再次,歷史教師應該尊重歷史本身,科學組織教學。歷史本身是不具備人為性的,它不隨著人的意志而改變,更不能隨意扭曲,不然歷史就會失去本來的面目和價值。所以,歷史教學不能為了取悅學生而忽視歷史知識的嚴肅性和客觀性。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苦練基本功,要啟用課堂的源頭,恰在於歷史教師自身積累的知識水準,唯有“厚積”,才能“趣發”。另外,對於不同的學生應採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就學生的主體性而言,我們要尊重學生,善待學生,而又不能放縱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的教也是為學生的學服務。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對於學生的觀點、思想要給予尊重,讓學生產生“心理安全”,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教師又不能放縱學生,不能任由學生在課堂上信口開河。對於個性太強的學生就一定要對其進行必要的約束,促使其健康發展。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學生的培養。總而言之,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進行教育改革,其成功與否,將會影響到人才的質量和國民的素質。所以,作為素質教育執行者的一線教師,必須乘新課改的東風,努力改變思想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勇往直前,朝著既定的目標鼎力前行。

  參考文獻:

  [1]徐學根.互動合作,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初探[J].人教網,2012,6.

  [2]梅里爾哈明.教學的革命———創新教育課程設計[J].宇航出版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