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論文

淺淡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論文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永恆動力,所以我們教育者要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但是要想讓創新型人才輩出,就要講究一些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我們要依據學科特點,找出合乎本科情況的方法和訣竅,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於中學語文學科來講,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這一時期應著重於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課,而且是一門對學生思想影響較大的課程,所以作為21世紀的語文教師應當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並在落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逐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面就《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探索和體會,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幾點粗淺看法。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

  盧梭說:“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熱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簡是愚蠢的事。”尊重個性,培養個性,發展個性,是現代教育的一大目標。素教育論指出,課堂教學既要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又要重視人的差異性注重發展人的個性。教學時,教師要順應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突破範作構思束縛,在不影響主題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並引導他們自信的照自己的個性意願表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感受,其個性也就得到張揚。學生們由於自己有了獨特的個性,對待周圍的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勵,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這種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七年級《荒島餘生》的課文中,教師可以先簡述作者笛福的經歷,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作者有所瞭解。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描寫魯濱遜的思想鬥爭,其目的是什麼?”然後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快速的閱讀課文,並談談自己的看法,這將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教師還可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不止是一個,可以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是講得有道理,教師都應對學生進行表揚,肯定學生的做法。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透過語文課的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討的創新精神。

  培養和開發人的創造力包括培養和開發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基礎,是對現有的把握,離開智力,創造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創造力的本質是對現有的超越,超越遠比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困難得多,它需要創造具有刻苦鑽研的精神,頑強的毅力,不怕失敗的勇氣,敢於挑戰權威的氣度。創造力的大小同創新精神的有無有著直接的重要關係,創新精神是人的創造力的價值目標和動力源泉,不具備創新精神的人,就不可能具有創造性的活動。而包括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團隊精神等在內的這些創新精神的培養,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離不開形式多樣的語文教學實踐。在培養學生創新的過程中,透過語文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荒島餘生》一課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情景,讓學生體驗一下在荒島生存的感受。透過小組討論,同學們彼此進行了探討,因而對問題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得出的答案也會更加完善。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為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自己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在小組裡發表出來,並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有意無意的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容易掌握知識的要點。所以開展小組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集體主義的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加強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著眼於時代要求,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語文的教育質量,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發現和發揮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潛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學思想、新的教學方法正逐漸被廣大的教師所採用,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給學生知識,而更多地考慮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認知、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這是具有鮮明時代感的教育觀念,突出地體會現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前那種落後的教學觀念,教師已不是高高在上,對學生的`語文教學也不能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了,而必須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把學習的知識儘可能的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這有利於提高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能力,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利用開放性的作文發揮學生的寫作的創造力。

  素質教育重點培養人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陶行知從培養“自新、常新、全新、自立、自動的共和公民”,到“學生要有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和改造社會的精神,要求學生取得現代知識,學會現代技能,感覺現代問題,現代方法發揮力量;再到“創造的兒童教育,能解放兒童的創造力,解放頭腦,解放雙手,並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利用開放性的作文,來培養學生寫作的創新能力,是當今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在語文的教學中,每當要求學生寫作文時,有一部分的學生就會產生恐懼心理,他們害怕寫作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歸根到底是以前那種傳統的應試教育出了問題。由於為了應付考試,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作文題目受到了限制,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更好的發揮出來。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習興趣能成為求知的導向,而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活動能成為一種內驅力,繼而可使他們的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並導致創新意識的萌發。所以在語文寫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髮揮自己寫作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代教育學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個性的充分發展有利於人的自主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展。個性特點鮮明、突出的人,一般都富有創造性,而個性平淡、一般化的人,則缺乏創造性。培養個性的特點,能夠激發創造性,而增強創造性,則能進一步促進個性特點發展。個性與創造的關係,是直接互動的關係。在寫作教學時,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限制,創造一些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條件,引導學生的個性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開放性的作文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對當今實施素質來講,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做法。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中,語文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推廣,為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裝置,認真貫徹新課標的實施,探討新的語文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精神,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科教興國的需要,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