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與外科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初探論文

診斷學與外科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初探論文

  【關鍵詞】 診斷學;外科學;教學方法

  臨床診斷學是臨床各學科的基礎,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樑,作為從理論知識步入臨床實踐的第一步,直接關係到醫學生今後的臨床綜合思維能力和診斷水平[1]。外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見習階段是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步,是醫學生獲得臨床感性認識、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其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等實際工作能力的一種重要教學形式。近年來,我科將診斷學教學與外科理論課、臨床見習帶教相結合,進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較大成效,現以腹部檢查為例,總結如下。

  1 腹部診斷學課程設定

  物理診斷的體格檢查部分是醫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為了提高學生體格檢查操作水平,採用大小班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大班課以講解理論為主,課堂上老師適當地做示範,並結合臨床疾病,舉例講解相關的陽性病史、體徵及相應的臨床意義,同時播放相應的教學錄象,以明確正確的操作手法。在一次理論課完成後緊跟一次小班教學,小班課以手法訓練為主,帶教老師先示教,然後學生分組練習。在學生互練過程中,帶教老師要及時糾正發現的問題,同時針對學生的提問進行講解,既鞏固了大班課的理論知識,又強化了手法訓練,為臨床見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

  2 大班課教學

  課堂教學是大學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學方式,關鍵在於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上課時先複習一些相關的基礎知識,如解剖、病理生理學等,採用承上啟下的方式,引出新課。在講解具體疾病的臨床表現時可結合診斷學所學內容,同時密切聯絡臨床典型病例,抓住要點、講清難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把診斷學和臨床課所學知識有機結合。

  3 見習課教學

  3.1 教員備課

  臨床見習是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與上大班課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其備課也有自身特點。備課應重點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展開,側重於診斷、治療、預後等問題。注意和診斷學相聯絡,針對患者的症狀、體徵在鑑別診斷上多下工夫。另外,備課時應多準備患者相關疾病的實驗室檢查、X 片、CT片等,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3.2 準備病員

  由於外科疾病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可將病員依病情分為三類:①術前平診病人,此類病員有明確的病史及相應的陽性體徵;②術前急診病人,只要是不危及生命的疾病,學生可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對病員進行簡要的病史詢問及查體;③術後病人,此類病員處於術後恢復期,往往需要休息,不利於見習帶教,但此類病員診斷清楚,術前各類檢查完備,適於進行病例討論。

  3.3 開展互動式教學

  為了提高臨床見習效果,採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帶教老師透過啟發、設疑等方法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讓學生將診斷學所學的'詢問病史及查體的方法正確應用於臨床病員,儘量讓其自己發現陽性體徵,並主動思考、總結、解釋症狀體徵發生的機理及其臨床意義。

  3.4 開展臨床病例討論

  在見習中進行臨床病例討論,可教會學生分析病情、歸納病例特點、總結診斷依據、辯析鑑別診斷及制定診療計劃等,使其掌握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訓練其臨床思維能力。

  以往的診斷學及臨床課教學模式是先講診斷學,再進行臨床課教學,同學們在臨床見習、實習中因為時間間隔太久往往出現問診、體格檢查不熟練,甚至手法錯誤等情況,影響臨床見習、實習效果。而在診斷學教學與外科理論課、臨床見習帶教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可集中、系統地掌握某一部位(如腹部)的問診、體格檢查方法,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及鑑別診斷[3]。這種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和肯定,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周漢建,田 虹,湯美安,等.典型體徵病例檔案建立及其檢體診斷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82-84.

  [2] 李光瓊,李 由,王秀芬,等.診斷學網路教學平臺的構建[J].局解手術學雜誌,2007,16(4):266.

  [3] 武書興,黃繼東,牛 強,陳俊國.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與認識[J].中華醫學教育雜誌,2006,26(2): 51-5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