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環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論文

城市街道環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論文

  一、城市街道記錄城市的歷史,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程和特點,城市街道能反映城市的歷史形態和風格。城市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和建造的過程,都會留下一些見證,不同年代的建築形成不同風格的街道空間和廣場形態等等。這些建築和街道積澱下來便構成了城市的肌理,塑造了城市的物質形象和精神面貌,人們就是透過這些物質形象來感知一個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間,街道又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城市街道分佈廣,涵蓋的內容多,對城市環境質量、景觀特色以及精神面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現代街道景觀的現狀

  (一)文化缺失與同一化趨勢

  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理論強調街道的佈局、交通、管理的功能性設計;在城市建築物的佈置上注意朝向、間距等實用性原則,這些解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但是,這種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忽視了人們的心理知覺。街道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在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許多街道都呈現出同一化的趨勢,在追求利益的商業型社會衝擊下,各種型別的街道空間全都統一在商業文化的氣息中。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並隨著城市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但是現代化的城市街道在所謂的城市規劃和設計中,逐漸喪失了地域文化特色,表現出趨同化。文化的缺失使得街道的差異性漸漸難以辨別,走在千篇一律的'、商業味濃重的街道上,人們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街道沒有地域文化特色,是導致城市之間千城一面、缺乏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車取代人成為街道的主角

  現代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原來以步行為代表的慢速交通,建立一種快速交通體系,這也使得傳統的街道空間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街道空間一般尺度較小,時寬時窄,或直或彎,因而可以構成豐富的空間形態。這樣的空間形態方便行人往來穿梭於街道中。街道兩側的建築物間距較近,總體尺度較小,有較強的親和力,形成豐富的社會生活。而現代以汽車交通為中心的城市街道正逐漸侵蝕這種社會生活。人行道上停滿車輛,機動車道上的車輛川流不息,道路空間被交通工具佔據。機動車的出現,無疑使城市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使傳統街道空間形態發生了改變:豐富的街道生活、傳統商業和鄰里結構遭到破壞,城市追求流動性的大尺度城市街道和廣場,卻沒有可以吸引人們駐足停留的東西,造成“只有道路,沒有街道”的結果。

  三、城市街道空間發展的建議

  (一)城市交通性街道———突出城市地域個性

  城市交通性街道主要指的是城市的主幹道、快速道和車行速度快、車流量大的次幹道。交通性街道解決城市中不同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絡,以及城市與其他地區交通樞紐之間的聯絡,承擔了城市中重要的交通運輸。其特點是機動車數量多、車行速度快、車道較寬、行人和非機動車數量少。為減少行人和機動車間的矛盾,道路兩旁應儘量避免佈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築,並且透過兩側的綠化層次來提升街道景觀的品味,展現城市的特色。街道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反映著城市的文化特質,構成了當地文化和城市特色。交通性街道聯絡城市各主要區域及周圍各城市,車道要求車輛有較快的車速,所以,周圍一般透過大尺度的景觀來反映城市特有景觀,從而展現出城市的氣質和個性。這種大尺度的景觀主要透過自然環境、沿街的建築風格、輪廓線以及道路線形、節點性建築物等來體現。比如雲南西雙版納的街道用茂盛的植物來體現亞熱帶雨林城市街道的特點。

  (二)傳統城市街道———保護與更新

  城市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和風俗,這些文化和風俗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當地的地域特點、民風民俗、歷史人文等等。這些民間文化在各個時期最集中的體現和存在在傳統街道當中。傳統街道具有真實延續的生命力,保護和傳承傳統街道,可以反映一定的當地特點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主要體現在街道的物質環境方面,物質環境包括保留下來的街道空間形式、街道建築、街道佈局等等。隨著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街道充斥著各色商業元素,如何在發展的同時保留街道的歷史性和地域文化特色?這就需要在保護好物質文化的基礎上,讓多元的空間能更好地承載無形的民間文化遺產(即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原生態的民間文化藝術和各個時期的物質遺產,以及現代商品的交易往來,都能做到做到和諧共處。

  (三)城市生活性街道———構建宜人共享街道

  城市生活性街道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主要解決城市各功能區域內部的交通問題,滿足各分割槽內部的生活和活動需要,是城市中數量最多的街道型別。生活性街道的特點是:街道兩側一般由構築物、地面、綠化和公共設施構成。相對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路面較窄,車輛少且車速慢。其中,步行商業街是特殊的城市生活性街道,成功的步行街甚至可以作為城市形象的名片。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淮海路等。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設計中應該抓住生活的特點,強調場所感和鄰里空間,並根據街道功能特點,考慮利用小品、座椅和當地植物來營造交流空間。生活性街道人流量較大,還應該注重行道樹種的選擇,以方便人們在夏天納涼,在冬天取得足夠的陽光。生活性的街道雖然跟人們的生活關係密切相關,但不能忽略它的交通功能,要注意解決人車共存的矛盾。上世紀80年代,西方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強調居住使用者、行人、兒童和騎腳踏車的人構架一個人車“共享街道”模式。共享街道的特徵有:第一,構建行人和機動車共享的路面空間,行人有優先權,不鼓勵交通暢行無阻的居住性公共空間;第二,明確標示出入口,人行道和車行道不存在明顯的區分,路沿石也不做抬高;第三,設定自然狀態的屏障和街道設施,來限制行車速度;第四,形式可以是街道、廣場或者其他形式,具有充分的景觀綠化和休閒設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