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之我見的論文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之我見的論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要強盛,中華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而且這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水平。新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中學的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理科教學,是對前人研究、發現所積累的基礎自然科學知識成果的傳播再現,不具有首創性。所以,中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和知識體系,而是創設一定條件和氛圍,引導、啟發學生去發現“新”現象,透過聯想、判斷、推理、和綜合分析,歸納基礎知識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中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戰場,為此,本文就結合平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淺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思維的直覺性

  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是創造發明的先導,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在靈感狀態下產生的一種思維。其主體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客觀事物一種迅速的、直接的綜合判斷,不受固定的邏輯規律約束,以潛邏輯的形式進行。在化學發展史上許多化學家獲得成功,“猜想”的直覺思維在其中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門捷列夫發現元素週期律,凱庫勒設想苯的結構,湯姆生髮現電子等。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大量猜想,去探索,去發現,以促進學生直覺思維向合理程度發展,在平時的化學習題教學中,當遇到一些比較複雜的現象或較難的問題時,應當引導學生從相關的簡單現象或問題入手進行分析,從中綜合、猜想來發現複雜現象的本質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推理題習題教學中,常用的嘗試法,實際上也就是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根據“直覺”來判斷物質的可能性,然後將可能的假設和本題中的邏輯關係進行對照,從而確定合理答案。嘗試法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思維的直覺性,打破思維定勢,開闊解題思路,最終能培養學生具備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課堂上善於尋求及創造發現問題的情境和氣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不妨將論題引伸開來,創造一個能激發想象,引起思維的情境,讓學生從這種氣氛中進行自我體驗,然後教師歸納出不同想象的結果,引匯出事實上的結論,學生的想法有時是正確的,教師應及時加以肯定,予以表揚。因為這些想法對於學生來說也就是一種創造力,儘管這些想法對社會對他人來說並不是新的,而對自我來講卻是新的,是初次進行的,前所未有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能使學生產生興奮感和樹立信心。

  在教學中,直接描述某個概念,某個公式學生往往難於理解,這時不妨運用一個生動,確切的比喻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架設一個從已有知識到新知識的“橋樑”,學生的思維、想象就能借助這座“橋樑”得以訓練,並能以此分析方法再去接受其它新知識。例如在講“平移”概念時,我將自己作物件,講如果老師想從教室到辦公室,則教師的胳膊、腿、頭、所有部件必須按相同的方向移動相同的距離才能平移過去。透過形象的比喻,學生很容易掌握平移的定義。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

  不論是複習,還是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後歸納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後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只侷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

  四、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設問情境,為靈活設問的效能最大化創造前提

  我國的傳統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維的養成,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求異品質的塑造。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具體而言,我們要提倡建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獨立活動、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應鼓勵學生對老師的提問產生質疑,能夠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應鼓勵學生由此及彼,從一個問題衍生開來,提出嶄新的、有創造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教師的設問才會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鼓勵學生擁有堅持己見的自信和勇氣,引導學生為證明自己的觀點找證據,求事實;但同時應引導學生既要敢於堅持己見,又要善於接納別人正確的觀點,從而在對某個問題的討論中獲得最大收益。

  要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討數學問題的興趣。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知識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衝突,而這種衝突正是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必需的。

  五、變例題、習題為生活化問題

  精神源於動機,滲透數學探究精神必須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透過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的過程中,學得好,動機就能夠得到強化。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有意識地強化數學探究的動機。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告訴我,現實的生活數學能夠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正如陶先生所說:“創造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雖然書已是求知之一種工具,但生活中隨處是工具,都是教育。”然而綜觀現行的教材,應用題常常是人為地編造情境,有的題材老化,資料過時,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為此我認為可以改編原有的題材為生活化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動機。

  六、數學教學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國家的教育部門提出:“學校教育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在推行中、小學的課程改革。然而在幾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有關素質教育理論,他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的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他的觀點與現今的素質教育不謀而合,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聯絡當前的社會,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學習“活的書”,“真的書”,“動的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對於學生來說,創造並非讓學生創造出驚人的數學定義、定理和公式,只要對學生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種創造,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應用知識去創造美好的生活,教師要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為學生提供創造的舞臺,促使學生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奇異思維,養成創造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完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的一塊正方形花壇邊,請學生為學校設計一個種植方案,一半種草,一半種花,應該怎樣種植最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們將選出一個最佳方案提交給學校。顯然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而且內容源於學生的學習環境,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種美化校園的激情驅使著他們投入了繪製活動,學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創造,並且在“繪製”圖案的過程中推陳出新,內動和外動有機地結合,創造的慾望逐步地高漲,讓學生充分享受“創造”的樂趣,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事實證明,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會使學生越來越聰明,學生的創造慾望越來越強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新時代學生”,應該“用活書”,“活用書”,“書用活”,讓他們自己拿鑰匙開啟智慧的大門。

  總之,只要我們善於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物件、不同的時機、創設不同的條件,全面靈活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和能力,就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強大的推進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