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學院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新途徑的探索論文

淮海工學院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新途徑的探索論文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未來的生力軍,是維護民族團結與民族地區穩定的中堅力量,也是促進民族進步與發展的先鋒。由於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生活習性和知識水平之間的較大差異,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生在思想上存在著差異和分層,少數民族學生已然成為高校內的特殊群體。如何教育管理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是值得我們著力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校吸納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培養他們,對我校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因此,我們要在充分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找出解決應對之策,確保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取得實效。

  1.少數民族學生基礎教育環節薄弱

  少數民族大學生主要來自偏遠、高寒山區, 農村少數民族聚居區,由於歷史與所處特定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家庭人口較多,無論是貧困面還是貧困程度均十分突出,加之基礎教育的條件和水平相對低下,使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教育環節比較薄弱,教學質量相對較差。進入大學的少數民族學生也有著他們的特長與優點,尤其他們能歌善舞,可以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他們同樣渴求知識,希望能夠融入大學校園,希望能夠得到外界的認可和接納。

  2.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生活習慣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大家庭,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和異彩紛呈的民族特色文化,從而塑造了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個性和特點。我校近年招收很多少數民族學生都能歌善舞、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承受力;另一方面語言文化的部分差異,在學習生活中也往往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就語言方面來說,少數民族學生在語言類課程的學習中,壓力遠遠超過漢族學生,成績往往不佳,同時溝通障礙、民族習慣不被理解導致他們很少與外族學生交往,喜歡與同民族同學聚集一起,且很少參與學院活動。

  二、勤勞勇敢,誠實開朗,開朗直率、抱團排外

  少數民族淳樸的民風、美麗的自然風景,鑄就了他們豪爽、倔強、善良、率直的性格,這對維護同學之間的團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存在對人生價值目標抱不確定態度,崇尚英雄主義,容易意氣用事的問題。很多少數民族熱情好客、待人熱情、民風淳樸,但是,由於他們長期生活在獨特語言、文化、信仰、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原生環境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生活習俗。當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到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活中可能會由於不適應,難以在較短時間融入到全新的大學集體生活。由於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由於觀點不同往往會引發學生之間的觀點衝突,大多同學能夠採取包容的態度,相互理解。少數民族學生在遇到衝突時時不夠冷靜,受到指責批評或不被他人理解時容易引起思想波動。如處理不當,可能會加重少數民族學生對漢族學生的牴觸心理,嚴重者甚至會產生言語衝突甚至鬥毆事件。

  三、自尊心和自卑情緒矛盾交織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表現出民族自我意識和自尊心較強,他們離開原生環境,更渴求得到理解與尊重。在生活中他們特別關心本民族的相關事宜,特別維護本民族的榮譽,表現出極強的民族自尊。與城鄉之間不僅存在經濟方面的差距,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距離。經濟的窘迫、衣著的樸素、生活的節儉,與城市生活不太和諧,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由自尊轉變成了自卑、不滿和牴觸情緒,產生了十分強烈的失落感。為了彌補這種落差,他們往往會盲目地去接觸這些新鮮事物,由於處理不當,染上一些不良習慣,使得他們覺得與這個大集體格格不入,為此產生了自卑心理。他們經歷了不被人理解時的孤獨感,學習成績的不理想或行為的某些偏差而產生的自卑、自慚體驗,受到批評時的牴觸情緒,進而導致對專業學習、校園生活、活動的厭倦,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子內,從而荒廢了大學的學業與美好校園生活。

  四、競爭意識不強,就業創業能力較弱

  少數民族學生以學習文科專業和藝術類專業的人比較多,而學習理工類專業的人相對較少,這跟他們的生活方式的單調、能歌善舞的民族風俗及生活地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有關。他們學校表現出較強的上進心和事業心,在思想上較為積極進步,但是長期受到其生活文化的影響,認為上大學的使命就是必須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和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等,他們也感覺到自身壓力較大。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自身要求不高,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學習上自我定位較低,只要考試過關不掛科,順利拿到畢業證即可,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環境中,這些不足越加顯現出來。

  隨著我國人事制度的不斷改革,大學生實施自主擇業,雙向互選制度,少數民族學生就業也必須走向社會,向就業市場進行自我推銷。與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基礎較差,高校期間學習成績不佳,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同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渴望走出家庭所在貧困地區,到大城市、行政事業單位就業是他們的首選,而邊遠地區、基層、私企的工作崗位,他們卻很少問津。但是由於主動性不夠,學習成績一般,自信心不強,相對於漢族學生而言就業成功率較低。甚至有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安於現狀,習慣按照傳統的等、靠、要的就業模式思考問題,由於基礎薄弱,他們也缺乏就業及自主創業能力。

  五、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模式改革成為研究熱點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長足進步,內地綜合類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佔在校生總數的比例逐年遞增,而在各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體制還尚未健全,導致各類問題不斷出現,開展改革,加強漢語的教學工作。推進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修訂符合少數民族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廣大學生的生活圈中。選拔培養一批具有堅定理想信念並擁有豐富的與少數民族學生交流經驗的學生幹部,藉助日常學生活動,發掘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好、特長,豐富其課外生活。將少數民族學生置於優秀學生幹部的幫助與關注下,能顯著降低少數民族學生突發事件的發生率。減輕少數民族學生的經濟負擔。在校園內向少數民族學生設定專門的勤工儉學崗位。積極為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創造條件,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學校透過給予扶助和適當政策傾斜,包括制定實踐計劃、選擇實踐地點、給予經費支援、做好指導教師選配和加強實踐團隊指導等措施,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不同型別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產生不同的教育功效,如與服務社會有關的實踐活動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與勤工助學有關的實踐活動有助於增強他們的自立精神,與擇業就業有關的實踐活動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等。為社會建設輸送人才,避免就業困難引發不必要的社會問題。

  從現有情況來看,內地綜合類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將長期存在著:“敏感性高,涉及面廣,問題複雜,困難度大”等特點,需要每一個高校教育工作者來共同探索和研究。連雲港市淮海工學院作為一所綜合類高等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也在逐年提升,因此,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改進。本研究透過將目前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和途徑與本校實際的相結合,努力為少數民族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思想教育方面提供一個內鬆外緊的良好環境,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的質量,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層次少數民人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