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建設管理難點及其對策分析論文

城鎮建設管理難點及其對策分析論文

  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更高的境界,可持續發展戰略己作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隨著城鎮化的速度加快,其環境容量、能源交通以及土地資源等問題,已成為目前我國城鎮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

  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市政工程、公用設施技術的發展。如城鎮快速幹道、給排水系統、集中供熱系統、電力電信等,使城鎮物質生活達到很高的水平,加之城鎮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促進了城鎮的繁榮,也促使城鎮規模的迅速擴大。同時,也出現了不能忽視的問題:大量的流動人口、繁忙的交通以及土地植被破壞等,導致城市病日益嚴重。具體主要表現有: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失業和貧困、人口膨脹、社會治安不穩、能源和水資源緊張、基礎設施與城鎮發展不適應等矛盾。如何更好地使我國城鎮進入21世紀中消除城市病,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幾點措施。

  1.建立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交通網路

  我國城鎮的道路大多數是混車道,即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在一起。近年來汽車、摩托車逐年增加,騎腳踏車的人群中又加入了一批不可忽視的生力軍--中小學生,交通的矛盾日益尖銳;停車的空間已涉及到巷道、人行道及其他違章的地方。面對多元化的交通狀況,城區的道路交通網路也應向多元化、多功能方向發展。如發展以國家為主、集體為輔的客貨運集約化交通,壓縮個體交通;交通網路不能僅在平面上發展,應往地下、空間方面發展,經濟合理使用城鎮道路交通設施;在一些有條件的、交通運輸量大的道路上,儘可能讓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分開;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設城市快速幹道;增設停車場的數量和麵積要與交通、汽車增長的速度相匹配。另外,建議在改造城區道路系統時,應考慮遠期發展自動交通訊號管理的趨勢。

  2.土地的利用與開發

  我國雖然土地遼闊,但可用的土地並不多。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大量土地用於非農用途,造成全國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49年的人均耕地0.18hm2(2.7畝),到90年末大約0.067hm2(約1畝)左右。若不加以控制,繼續20世紀90年代的土地利用狀態,在進入21世紀後,我國人均耕地有可能降至聯合國所提出的人均耕地的危險線--0.053hm2(0.8畝)以下。所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納入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容,並作為一切經濟活動和包括城鎮規劃在內的所有土地利用規劃行為的重要原則之一。

  城鎮的建設、使用和維修都與土地使用和開發有直接的關係。如果土地開發者能承擔基礎和社會設施的建設、保養、維修和使用等費用,那麼土地的利用率會更高,城鎮的規模更合理,設施的使用更經濟。

  3.城鎮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促進城鎮的發展,但是工業化社會強調功能和效率,卻忽視了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逐漸造成全球環境的惡化。如由於人類的大量耗能,使得19世紀初大氣中C02的含量為280x10-6,到20世紀中期上升到350x10-6。如此高的C02濃度引起大氣的溫室效應,導致冰川融化、海水熱脹,進而使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城鎮被海水吞沒;此外,還引起降雨帶的變化,加劇乾旱、熱浪、洪澇等自然災害。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強調當代人在尋求發展和進步時,要考慮到子孫萬代的利益。城鎮是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域,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對實現全人類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城鎮環境保護要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汙染和破壞,對於已產生汙染的`區域要進行綜合整治,以及增強城鎮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城鎮規劃和建設中,嚴格控制三類工業佈置在城鎮內部,對環境產生汙染的企業單位,要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城鎮垃圾的處理以“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為目標,根據城鎮自身的條件,制定垃圾綜合治裡的方法。總之,要盡最大能力來消除四大環境公害--大氣汙染、水汙染、固體汙染、環境噪聲汙染。

  4.加快小城鎮建設速度,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看,到工業化中期,都會出現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現象。這是國家由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國家實現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過程。我國目前正處在這個發展階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流動人口約有8000萬。這種維持了近十幾年的大規模人口流動現象,其實質就是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開發就業問題的持續爆發性表現。農業人口仍有9.4億,這樣大數量的農業人口,耕地數量又極其有限,而且在今後長期內農村剩餘勞動力保持在不低於1億的水平,不難看出,以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為主的中國人口移動國情的嚴重性與長期性。

  當前,城市就業壓力已很大,不可能靠大中城市來吸收全部剩餘勞動力,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仍是向小城鎮轉移為主。因此,應當積極發展小城鎮,以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5.綠化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綠地是城鎮唯一接近於自然的生態系統,它對保障一個可持續的城鎮環境,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居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提高了,人們渴望親近自然,追求綠的滋潤,已成為城鎮生活的基本需求趨向。同時,擴大城鎮綠地、增強綠化效應,已作為最佳化城鎮生態環境、實施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與行動。

  在進行城鎮綠化時,要注意綠化的質量水平和環境水平。在城區內開闢大片綠地是不現實的,而佔用郊區大量耕地的做法也是得不償失。因此,在城區內挖掘綠化空間潛力和提高綠地綜合效益,提倡“見縫插綠”利用不宜建設的地段進行綠化。在街頭巷尾、房前屋後的空地綠化,不要讓所有的縫隙都被用於商業經營和違章、臨時建築物佔用了。要消除裸露的地面,讓綠色的植物美化城鎮。另外,草地常作為一種綠化的手段。草地美化城鎮的作用不可否認,然而草地的製氧能力只有林地的1/10,並且維護成本高,對於城鎮建設資金不富裕,人均綠地不足,把大量資金都用於草地、名貴花種上,實際上推遲了綠化建設的速度,這是一個誤區。

  21世紀是世界城市化高度發展的世紀,人類應進入更高的境界:達到發展經濟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統一,先進的科學技術將為創造更為人性的社會的目的服務,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這是在今後的城鎮建設中,我們應追求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