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思想下大學生管理模式探析論文

人本主義思想下大學生管理模式探析論文

  人本主義思潮,是當代美國重要的心理流派之一,其興起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因其反對將人們的心理低俗化和動物化而馳名,其創始人是馬斯洛,後為羅傑斯傳承衣缽。人本主義因其注重人格特徵的培育,因而對現代管理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教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人本主義管理理念的基本內涵。

  人本主義的理念是亞伯拉罕·馬斯洛在研究了精神分析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所開創的一門基本學科,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而後羅傑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自己的創造。

  (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又被稱之為實現論。他透過分析與觀察,將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而每一個層次的需求滿足,都是建立在第一層次的需求滿足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他在一定的程度上採用了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目標,成為你自己(自我實現),他認為人是可以自我實現的,這是因為真善美都是人類所有的內在本性,因而才具有共同的道德觀價值觀等評價層面的東西,而人在實際的活動中,則可以透過學習等其它的活動來改善人對自己評價,即自我意識與自知,而在這個逐漸改變的過程中,本質上是人的內省的潛能所爆發,人不過是認識到了自我的潛在價值,從而完成了自我的實現。從哲學來說,其實他在思路上幾近尼采的強力意志,不同的是一個是從哲學的角度切入,而一個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切入。

  (二)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羅傑斯的自我理論,直觀上是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脈相承的,但是不同的就是對於人的自我定位不同。馬斯洛所關注的是,教育或者是其他的人類實踐活動對自我意識的促進作用,但是羅傑斯反觀了這一過程,認為人在這個過程中,本質會異化,因而必須將這一部分也剔除在外,因而他強調的是找回最為原始的他,使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但是他們也是極為相同的,都是從外部來探討人的心理活動,目標都是要回歸人的本性,不同的是馬斯洛所做的是加法,在逐漸的社會活動中,透過這些影響而逐漸地實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潛能和需求,而馬斯洛則是認為在社會活動中,會產生一定的異化影響,因而必須將這一部分除去,消除外界教育所強加的價值觀,而只是將自己的行為習慣、處事方式訴諸於內心最為真實的情感。

  (三)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

  人本主義誕生之後,對於管理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成為了管理學理念的一次重大的更新,將管理的物件、管理的任務和管理的活動都進行了一個全新的改變,從而成為了目前最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之一。

  1.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物件。

  對於傳統的管理物件來說,都是一個組織的成員或者是團體,最為根本的東西是人,而對於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來說,它不僅僅是對人的外在,而是深入到了人之內--能量。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所注重的管理已經不再是機械的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它認為在管理的過程中,只有人是獨一無二的,是不能轉讓和複製的,因而極為重要的就是人所具有的能量;其次是管理應該注意人的能量的發揮,這是因為其管理的物件主要是有生命的人,但是如果失去了能量的發揮這個步驟的話,那麼管理將會成為空談,而最終不能實現其管理,因為人的能量不能發揮則與物體無異。

  2.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任務。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任務,不再是目標的實現,而是將目標的實現寓於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之中,它所需要的就是建立一個每個人都可以自我實現的環境,當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實現之後,那麼這個管理任務基本就完成了,從而也就完成了組織本身所確立的目標,這樣的轉變,是在人本主義理念之下的管理物件所確定和派生出來的,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保證管理的物件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而在漢迪的話語體系中則是,“透過自身努力的創造,以形成更加美好的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我價值的完整認可,並由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而活著某種生命聖神意義上的永恆”.

  3.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領導。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對於管理的領導也有著新的要求,它所要求的領導不再是傳統的目的性領導,所謂的目的性領導就是對於企業來說,它將管理的物件看做是一個“經濟人”,而認為經濟組織就是應該追求最大的利潤,但是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對於領導來說,“最大利潤”不是結果,而是實現結果的工具,它必然要歸結到人本身,歸結到人的需求的最大滿足。因而對於領導來說,應該是他發自本性的想要服務好他人,而帶領他們是服務他們最好的方式,於是他成了領導。因而評價領導的標準因之而轉變成為:人在他的領導下,有否更健康、有否更智慧等影響到人成長與發展的東西。

  二、人本主義理念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方式。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管理模式,顯然是行政管理等傳統管理模式之外的最好的模式,而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中,佔據主導地位的還是行政管理模式,因而服務意識極為的'淡化,這也是當前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所導致的問題的根源之一。

  (一)轉變領導管理理念與管理目標。

  在當前的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高校學生因為大多處於行政管理的模式下從而使得其機械化、制度化和程式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管理的僵硬與死板,從而扼殺了高校的活力與創造力,因而必須轉變高校的行政領導為服務性的領導,這就要求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樹立一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學生觀,將“教育、管理和服務”三者相結合,強化服務意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就是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過程,要充分讓學生能夠依據各自的特點而成才,而這也要求管理目標的必然轉變。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完善與創新高校管理體制,將學生也納入到管理者的位置上來,使得學生能夠從心底接受管理,同時也必須在機制上杜絕和防範學生工作事務的暗箱操作,對於教學、學工、團委等各個部門的相應目標設定,都應該有學生的參與和研討,從而制定出更加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管理工作目標。

  (二)制度與情感、外在與內在高度統一。

  任何一種管理都不能脫離相關的制度,但是也不能僅僅依靠制度,還必須兼顧情感,這也體現在高校學生管理之中。人本主義理念下的高校學生管理應該將制度與情感相統一,不僅要重視制度的完善,而且還要重視情感的交流,要與學生進行心靈和情感的交流,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於制度化的堅持,可以透過服務理念構建成“法治”,不僅對高校學生實行法治,同時對於管理者的行為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則要注重情感的交流與分析,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同時在學生的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管理的外在與內在的高度統一。這是時代發展與變化所要求的,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外在的管理,同時還需進行學生自我管理機制的探索,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從我做起的優良品德,使得學生能夠發現並挖掘自身的內在潛力。

  (三)完善學生管理工作機構的構建。

  對於高校學生管理來說,管理機構的構建是必須的,但是人本主義理念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其關鍵在於服務機制的構建、導師構建和輔導員建設。

  1. 完善的學生管理工作機構。

  完善的學生管理工作機構的構建應該包含這樣幾個部分,為了緩解學生身心壓力而建立的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其主要負責開展心理測評和建立心理檔案,使其能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為了解決學生生活壓力而建立的勤工助學指導中心,其主要是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同時注重其他學生視野的拓寬,以培養學生的自強觀念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 導師制度的構建。

  導師輔導制主要是為了解決導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和生活而進行個別指導的教學制度,而本科也逐漸地引進了這種制度。導師,在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可以發揮導師的專業優勢,由導師進行課程配置選擇,這樣可以體現學生的專業特長和愛好,從而使得選科更為合理,也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合理。

  同時,在導師與學生的相互交往之中,學生可以更早地參與到導師的科研之中,將專業知識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進行提高和鞏固,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能使有專業潛能的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也給導師更多的發現人才和培養專門人才的機會,讓學生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使得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3. 輔導員建設。

  對於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來說,其核心實施成員主要是輔導員,因而輔導員的建設極為重要,而這也是當前高校所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於輔導員的建設來說,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要用正確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來引導學生的成長;其次要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再次要注意其創新意識和工作能力的培養,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徑,從而推動其工作。

  參考文獻。

  [1] 曾秀芳 . 基於人本主義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5)。

  [2] 朱以財 . 基於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J]. 職業技術教育 ,2008,(26)。

  [3] 程雲 . 從人本主義視角對管理的再認知 [J]. 人力資源管理,2013,(4)。

  [4] 羅琳 . 基於人本主義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 [J]. 科技創新導報,2008,(29)。

  [5] (英)查爾斯·漢迪 . 劉海明,張建新譯 . 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 [M]. 上海 : 三聯出版社 ,199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