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論文

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論文

  一、國內高等工程教育基本狀況

  從新中國成立至2006年,我國共開設設有工科專業的學校1653所,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88.5%,共計培養本專科生1080萬人,研究生58萬人(數字統計自參考文獻a_a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鑑》),目前在校學習的各類工科學生600多萬H,佔在校學習總人數的34.6%[4,規模居世界首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國民接收高等教育的機會得到大幅提升,畢業生培養數量迅速提高,高等教育自身也在這一過程當中完成了高等教育現代化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就現狀而言,我國目前已經邁入世界高等教育大國行列,處於大眾教育的發展階段。

  “211工程’“985工程”作為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進一步拉近了與世界名校之間的距離。美國大學聯盟(AAU)是國際公認的世界高水平大學群體,其透過選擇我國28所具有可比性的大學與AAU大學的有關資料進行比較,資料顯示,經過10年建設,我國一批高水平大學與AAU大學的差距正在縮小,特別是在科研能力和優秀人才培養方面差距縮小顯著。

  隨著科技進步與工程活動的頻繁,現代工程呈現出超長期、巨系統、高協調、強創新等諸多新特點,對未來工程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提高質量是當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使命和責任,緊密圍繞經濟社會轉型和產業佈局升級調整切實做好工程人才的數量關和質量關是關鍵。一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科學規劃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佈局,健全提高質量的體制機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是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加大高校科技創新組織、培育和協調力度,加強高校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積極推動高校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

  二、國內工程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應該看到,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但另一方面也要更為清晰地認識面臨的問題以及與世界發達高等工程教育之間的差距,在量增長的同時實現培養質量的提升。近年來,社會對當前我國創新型人才缺少的狀況持續關注,工程科技人才創新能力不足,行業領域的領軍人才稀缺,世界經濟論壇2007—200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關於‘‘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可獲得性”排名中,我國在125個國家的名單中居於第77位。筆者認為,我國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理念

  高等工程教育雖然經過多次改革逐漸趨於合理,但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的期盼相比,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明顯滯後,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尚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工程教育受前蘇聯影響,工學門類專業劃分過細,過分強調專業知識而忽略基礎知識,與當前大工程背景的社會工程狀況脫節;其次是國內高校育人理念和辦學定位千篇一律,人才培養定位不準,不能從學校辦學實際情況和企業及解決工程問題的實際需求出發,導致國內工程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機構不盡合理;三是社會及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認識不足,從根本上認為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職責,企業只使用‘‘成品”人才,這導致我國工程科技人才成長無法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的鏈式無縫成長,導致高校、企業、社會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的矛盾加劇。

  2.培養模式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成績是規模龐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培養體系,為工程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儲備人才,但恰恰也是由於規模大,一旦人才培養出現問題,則必然導致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近年來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高校學生數量幾何增長,但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則變化不大,與社會大工程建設急需創新能力突出的綜合工程人才願望有一定差距;高等工程教育內部則存在辦學層次模糊、專業設定固化、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致使專業成為人才培養的壁壘,而專業內部則人才培養嚴重趨同,重複建設問題日益嚴重,使得教育資源嚴重浪費,人才培養沒有更好地按層次和需求服務國民經濟建設。

  3.工程訓練

  工程訓練是整個工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工程人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力、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國由於大眾化教育尚處轉型階段,教育資源投入有限,企業對工程人才培養責任的懈怠,工科學生在人數激增的情況下不能很好完成工程實訓環節的教育。長此以往,工程教育逐步形成了注重和突出課程教育和知識灌輸而輔助於工程實訓,工程實訓被嚴重擠佔和削弱,即便現有的工程實訓環節,也由於學生人數的增長和教育資源投入的不足、指導教師稀缺、實訓裝置陳舊等原因大多成了‘‘走過場”,嚴重製約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4.國際化

  隨著學科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進一步加強,高等工程教育深受其影響,一國工程教育的實施不能再只關乎自身國度工程實際的需要,更應置身整個國際工程領域去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發達國家工程教育處於領先位置,他們提供一流的本科教育,讓學生接受一流教育;提供一流的研究平臺,吸引全球範圍內的優秀教師和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孕育和產生一流學術成果。我國當前的國際化大致是由於高等教育大眾化所致學生人數增多,導師制的根系因素以及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研究生被送出去國際化的情況比較多,本科生則基本或者很少有機會獲得國際交流機會。因此,我國當前的國際化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讓國際化真正起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提升視野、增長才幹,感悟和尊重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和寶貴傳統,而不是當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分工合作。

  5.產學研合作

  產學研合作模式是工程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及工程科技人才持續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從學校的角度講,產學研合作模式為學校人才培養能夠提供一定的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在科學研究方面,企業設立的橫向課題可以補充學校科研經費的不足,幫助教師透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凝練科學課題;從企業角度講,產學研模式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升創新能力,並在提供學生實訓基地的同時宣傳企業形象,吸引優秀人才。可以說產學研合作模式對於工程教育意義重大,德國、日本等工程教育強國都建立了完備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高校、企業透過這一合作模式在工程科技人才培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國產學研模式還停留在簡單的專案主導階段,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大多以橫向專案為牽弓I,專案結題則合作完成。因此我國高校及企業應該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整合有效資源,搭建平臺,吸引工程型人才長期和更加專注地投入面向企業的科學研究,進一步深化高等工程科技人才的就業渠道,建立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6.評價體系

  我國高等教育當前處於轉型過程中,在學術評價領域,近年來的主要變化表現在建立了以檢索論文影響和收錄論文為主的

  學術論文

  相關資訊

  學術語言文言化的復古傾向--一個值得關注的語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淺析“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剖析傳播學術中的“歐洲中心主義”——亞洲中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試論新聞學學術規範研究的依據與路徑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試論學術嬗變中的教育創新環境法學的學術特色與貢獻

  評價體系,其優勢在於引導科學研究對未知領域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的研究,共享了領域內的研究成果,使得科學研究的過程更加程式化。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化過程中極大地借鑑了這一做法,並將此作為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指標進行考核。各高等學校在引導教師學術化的過程中,加重論文、縱向課題以及各種獎勵的權重,各個高校大多設立各種政策特區鼓勵唯學術化的科學研究。這種權重的增加,直接導致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科研並重的格局受到干擾,教師由於考核和自身成長的需求,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領域而忽視教學任務。其次是在科學研究領域,唯學術化的科學研究打破了工程研究從工程實踐中凝練科學問題並加以解決的框架體系,致使高校教師遠離工程而專注理論研究。因此,有效引導高校教師面向企業和社會需要,從實際出發解決工程問題,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7.工程倫理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曰常生活,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在這一過程中包括戰爭、環境汙染以及大工程帶來的自然危害給人們帶來諸多災難,人們開始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並未讓人們獲得更多幸福。近年來,人們更多地思考工程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其中涉及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社會之間複雜的關係,工程倫理是對在工程實踐中涉及的道德價值、問題和決策的研究。利益衝突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話題,職業中的利益衝突指某些職業利益會威脅到一個人的職業判斷,使其判斷因此變得不可靠。從事研發活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將利潤和效率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對公眾的安全、幸福和福祉的關注。

  工程倫理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學科,其教育意義是培養工程科技人才在未來的工程活動中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形成以倫理道德的視角和原則來對待工程活動的自覺意識和行為能力。目前我國高校尚未開設工程倫理教育課程,理工科教師也普遍缺少工程倫理教育的知識,甚至缺乏工程倫理教育的意識。多數理工科大學生對工程倫理就更是幾乎沒有什麼瞭解和認識。在當今我國許多工程活動已經引起嚴重負面效應,國家十分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重視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倫理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還處於被忽視的狀態,而沒有佔據任何位置。可以說目前我國理工科教育還存在著嚴重缺憾,不適應我國科技發展、經濟建設與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建議

  從我國人才培養的規模和結構出發,目前處於我國高等學校塔尖地位的、正在透過國家積極主導建設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該率先對現有的教育目標、教育模式等進行系統反思,重新審視和定位大學使命。一是隨著改革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對教育提出更高訴求的階段,人們對教育的`期盼比以往更為關注;二是我國當前社會轉型和一42一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迫切需要研究型大學培養極具創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激發產業行業的創新活力。在此基礎上,研究型大學必須推動和實施工程教育和培養創新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從基本條件上出發,國內研究型大學在學科設定、教育資源佔有、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各種專案支援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人才培養上堅定不移地走創新教育之路,以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定位及其內涵建設目標,並結合校情和專業情況,是當前我國研究型大學的教育責任、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觀。

  1.構建內涵豐富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途徑

  近年來,對工程教育培養模式的探討頗多,伴隨著這種探討,國內工程教育由原來的單一專業教育發展到基於通識教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近年來教育部提出“高等學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大學生,納入教學主渠道,結合專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基於通識教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其主要特徵為“三層次”即通識教育+學科大類教育+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

  新的培養模式框架根據培養目標進行系統設計和整體規劃,搭建“通識教育’“學科大類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個課程體系平臺。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係,使之不要互相排斥;處理好知識傳授和心智訓練的關係,使之更深層次地體悟“知識與智慧”的關係;處理好共同要求與個人選擇的關係,使個人需求與共同要求更為和諧。^要使學生既領會“立人之道’又精通“做事之法’更要使學生學會思考、善於創新,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既要注重創新人才共有特質的培養,同時也要給學生留有個性發展的空間。。]真正做到在厚基礎和寬口徑的基礎上培養專業紮實的工程科技人才,讓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理解科學精神,讓其在掌握技能的同時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理工科和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的通識教育,使其更富批判精神,真正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的源頭活水。

  綜上所述,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對現行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和體系進行深入分析,改變不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形成一種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新機制。以進一步完善學分制為基礎,完善學業警示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配套導師制,給學生選專業、選課程、選老師、選進度等更多的自由度,同時強化和加強過程管理,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模式。對教師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與考核制度,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透過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機制的轉變、健全和創新,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落實學生在學業上的自主選擇性,引導學生科學有效地學習,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和資源保障。

  2.建立寓教於研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

  在我國研究型大學大力推動協同創新機制的背景下,建立寓教於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以往面向學科培養人才,轉變為面對科研領域需求、面向行業產業前沿、面向區域發展前沿,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使優秀學生的科研潛質、工程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與發揮。例如大型基建、航空領域的重大突破愈來愈依賴新材料和資訊領域的突破,醫藥領域的重大突破更加依賴於人們對生命本質的探索,能源、環境領域的突破更加依賴人們對量子世界的探索,這些學科內部的交叉融合,對工程科技人才的多專業知識交叉,理論和技術實踐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全新要求。全球化、市場化加劇了社會分工,大家普遍認為市場的頂端是標準制定和科學技術研發,末端是生產加工和原材料供應,如何在全球市場中佔據重要環節,獲得高附加值的市場回報,需要工程科技創新人才熟知市場執行規律,規範管理工程活動,這些工程領域外的因素需要強化培養工程科技人員的市場管理與創新能力。所以我國當前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必須從工程鏈條的基本特質出發,按照不同型別的人才,設計培養模式,建立寓教於研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研究型大學在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過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啟迪思維、激發活力、探究問題、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為基本特徵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引導和鼓勵教師努力提高研究型教學能力,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和人格教育,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增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踐性,使課堂煥發出求知、探索與創新的活力。要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實施不同的研究型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研究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識、能力、素質的統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究者,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發揮研究型大學學科水平高、科研實力強、學術氛圍好的優勢,有效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切實推進優質科研資源向優質教育資源的轉化。積極探索建立科研資源促進教學的激勵機制,建立科研與教學結合的有效組織形式,完善科研資源向本科生開放制度,本科生早期進入科研平臺、進入課題組制度,研究生導師指導本科生科研製度,把學校的科研資源、科研專案和前沿成果更好地融合到本科教育教學過程中,以研究型大學的強勢學科、強勢科研帶動本科人才培養,充分體現研究型大學的高水平科研對教學過程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3.建設更具創新活力的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

  研究型大學相比較普通高等學府,優勢在於平臺和教師隊伍,而重中之重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教師可以透過自己的研究獲取國家和社會的資助,開展更為精深的科學研究,學生參與到這一研究過程即是通識教育體系和研究型教學模式的較好體現。所以,研究型大學應該對師資隊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按照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要求,有計劃地擴大教師隊伍規模、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充分發揮教學名師和高水平教學團隊在本科教學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教師必須承擔並且高質量地完成本科教學工作,建立健全教師從事本科教學工作的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教師崗前培訓、資格認證、考核評價制度,努力形成促進本科教學優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援體系,為開展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人才隊伍保障。

  4.深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國際化培養模式

  國際視野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方面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透過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加強世界文化、世界歷史、世界經濟、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和國際法等方面教育。要以更加開放的思路和模式,積極創造條件拓展國際化培養渠道,透過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積極發展與國際知名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長期穩定合作的夥伴關係,積極探索各種國際化培養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前文在國際化培養分析中提及,當前發達國家工程教育處於領先位置。他們提供一流的本科教育,讓其學生接受一流教育;提供一流的研究平臺,吸引全球範圍內的優秀教師和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孕育和產生一流學術成果。而我國當前的國際化由於學生人數眾多,研究生導師制的根系因素以及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導致本科生很少能夠參與到國際化當中去,而本應用學校科研平臺搞學術、出成果的研究生因為這些因素,成為國內國際化的主力軍。所以,我國當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除了上文提及的增加機會和擴寬渠道外,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讓國際化真正起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作用,為更多的本科生提供在國外高水平大學進行聯合培養、實習考察、互訪交流等機會,鼓勵更多的優秀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各類國際競賽,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課程體系、優質教學資源和國外著名專家,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提升校園的多元文化氛圍,營造國際化育人環境,構築國內外優質資源互補的本科人才培養基本框架,努力透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使盡可能多的本科生在學期間感受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接觸異國文化,開闊國際視野。在研究生教育領域透過加強學科影響力與科研平臺建設,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和深造,真正做到有來有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而不是當前低端的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分工合作。

  5.營造社會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

  綜觀世界發達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熟經驗,除高等學校自身對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理念和措施比較成熟外,其社會也對工程教育以及工程師職業的培訓與再教育非常關注,與我國重使用輕培養相比,他們使用與培養並重,並且建立了良好的制度,營造了良好的工程師職業發展環境。

  當前我國對教育的關注度很高,社會普遍認為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高等學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責任,而較少關注工程人才成長的自身規律。與高等學校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面臨的問題相比,企業和社會需要改革和麵臨的問題更多,在此本文不再贅述。創新型工程人才成長是分階段的,高校在完成其使命的同時,企業應該提高對人才的教育與培訓成本,提高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並透過創新提高生產力,使得商品更具競爭力。

  從當前實際出發,產學研合作模式既能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實訓基地和補充科研經費的不足,也能為企業培養成熟的工程技術人員,解決技術難題,提升創新能力,並提升企業形象,為其吸引優秀人才。從長遠看,我國簡單停留在的專案主導的產學研模式需要徹底改變,應該整合有效資源,搭建平臺,吸引工程型人才長期和更加專注地投入面向企業的科學研究,讓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從高校到企業無縫連結式地成長,建立新的更符合人才成長與現代企業成長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