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例真菌的分離鑑定及藥物敏感性分析論文

172例真菌的分離鑑定及藥物敏感性分析論文

  現階段因為激素、廣譜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劑的普及,使得真菌感染日益增多,耐藥現象也日趨嚴重。真菌感染逐漸變成醫院感染的“重頭戲”。文章將隨機抽取172例2012年7月~2013年9月來本院住院患者合併真菌感染的臨床病例,並以172例真菌的分離鑑定及藥物敏感性分析作為切入點予以深入的探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 主要來自本院的痰、咽拭子、中段尿、便及傷口分泌物等送檢標本共鑑定出酵母樣真菌172株,其中痰標本119份,咽拭子20份,尿標本15份,便標本12份,傷口分泌物8份。

  1.2 診斷指標 根據衛生部(現衛計委)的《醫院感染診斷指標》作為標準,同時與臨床症狀想結合,分析是否存在感染的情況。

  1.3 方法 不同臨床標本分別接種在沙保弱、血平板以及科瑪嘉顯色培養基上,在34℃的環境下,培養2d,擇取2個麥氏濁度的菌懸液,加入法國Bio-Merieux公司YBC卡和ATBFungus分別進行菌種鑑定和藥物敏感試驗。測定真菌對5-氟胞嘧啶(5-FC)、兩性黴素B(AMB)、制黴菌素(NYS)、伊曲康唑(ITR)、酮康唑(KTC)氟康唑(FCA)6種抗真菌藥物的藥敏結果。

  2結果

  2.1真菌感染的原發疾病主要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

  2.2 感染標本分佈 在各臨床標本中,以痰的檢出率最高(69.2%),其次為咽拭子(11.4%)和尿標本(8.5%),便和膿汁分泌物中分別為(6.9%)和(4.7%)。

  172株真菌對6種抗真菌藥物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尤其對5-氟胞嘧啶、兩性黴素B和制黴菌素的敏感率最高。同時,體外藥物試驗的5-氟胞嘧啶敏感率較高,不過臨床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這和其可能造成耐藥性有直接關係。由於氟康唑副作用小,較安全,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氟康唑對白色念珠菌較其他念珠菌敏感而易被殺死,導致了真菌種類向非白色念珠菌感染變遷,且降低了感染菌株對氟康唑的敏感性。由於真菌感染日漸增多,加大對其預防、診斷、治療的力度,要重視下述幾點:①主動治療原發性疾病,按照藥敏結果最大限度的擇取窄譜抗生素;同時還要多層次的遏制激素適應證;②儘可能降低或防止能夠引起真菌感染的醫源性因素;③科學的進行防護:謹慎使用醫療器械,從根本防止不是非常重要的介入性治療,要遵循無菌操作的理念,同時對呼吸器械要予以必要的滅菌及消毒,確保口腔衛生,對無意識的'患者,要謹防吸入性感染。④深化各種臨床標本的送檢率: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不但要實施真菌的分離培養鑑定工作,同時還要對已被分離的菌株予以藥敏測試,這樣可以掌握真菌對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進而為臨床科學選擇抗真菌藥物給出依據。⑤對高危患者,特別是長時間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劑的患者,要尤為注意,同時要進行特殊的監控及預防工作。⑥科學的利用抗生素:防止長時間依賴於廣譜抗生素,特別是長期使用相同抗菌素,要第一時間按照藥敏結果更換抗生素。⑦抗真菌藥物的應用,一般不提倡預防用藥,對於多重感染的患者,由於長期接受抗真菌藥物治療,將對常用抗真菌藥物敏感性減低,導致感染現象頻繁出現,因而建議有嚴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應避免唑類藥物的長期治療。如在實驗室培養出真菌,經鑑定後向臨床發出菌種報告,再選擇用藥。

  綜上所述,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深化對念珠菌的培養分離鑑定以及藥敏試驗工作,全面開展真菌耐藥性實驗,為臨床給出相應的用藥參考,進而提高臨床科學應用抗真菌藥物的有效性,進而遏制及降低真菌耐藥性的發生,這可以從根本治療真菌感染性疾病。

最近訪問